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东吴英语名师文化研究

2023-12-10 17:3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东吴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西制大学和现代高等学府之一,人才荟萃、群星璀璨,沉淀“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等特色办学理念和传统,引领近代中国教育潮流。这些教育成就的取得有赖于吴献书等一批东吴英语名师的突出贡献,有赖于东吴英语名师文化的底蕴。


  关键词:东吴大学;吴献书;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403(2010)01-0118-04


  一


  1899年,在中国教育系统整顿传统书院、创办新式学堂等改革形势下,美国监理会(AmericanMethodistEpiscopalChurch,South)召开传教大会,规划监理会在华教育事业,决定在苏州建立一所大学,以统领监理会在苏州创办的各类教会学校。1900年,东吴大学校创办,英文初名TheCentralUniversityofChina,1908年后改为SooehowUniversity,设立“文学、医学和神学系,以及可能被认为适宜的其他系科”,培养“于汉文所得各种学问可由英文达出,于英文所得各种学问可由汉文达出”“学贯中西”之社会急需人才。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东吴大学等院校组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江苏师范学院易名为苏州大学。


  东吴大学历史悠久,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西制大学之一;东吴大学引领近代中国教育潮流,是近代中国英语教学最彻底、西学教育最完善的高等学府之一,“是中国现存大学中最早授予研究生学位的大学”_3]375;东吴大学闻名遐尔,50余年里,东吴大学“人才荟萃”、“群星璀璨”,“彰显着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沉淀了“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特色办学理念和教学传统。令世人注目的东吴教学、教育成就有赖于一批“开辟时代之人才”的杰出贡献。被誉为“东吴元老”、“东吴名师”以及“近代中国英语界教学界之大师”的吴献书(1885-1944)便是杰出的代表。


  二


  1、英语名师文化的孕育


  东吴浓厚的英语氛围。东吴大学创办时,英语已得到中国社会的广泛认同,因为“今日时势,不通洋文者,于交涉、游历、游学、无不窒息”。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广大的年青学者参与未来的世界文化”,教会学校大力加强英语教学。在传教士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争论以正方的胜出而暂告一段落后,未开设英语课程的教会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开设英语课程,已开设英语课程的教会学校则努力提升英语教学层次,将英语作为教学西学的媒介。英语教学成为教会教育的首要任务。


  在中国社会英语教学氛围日益浓厚的背景下,东吴大学不但积极开展英语教学,用英语教学除中国历史和学术政治以外的一切课程,因为“生理理化生计政治法律诸学,国文无善本”,“与其从事于翻译,不若从事于原文之为愈也”,而且还“一直在努力改进英语教学方法,以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并“使他们能够将英语用作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以英语教学的成就彰显学校在中国教育领域中的地位。


  1902年,注重口语教学、具有“直接教学法”(TheDirectMethod)雏形的“古安系列”(TheGouinSeries)外语教学方法从欧洲直接引入东吴大学,以逐渐替代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TheGrammar-TranslationMethod),东吴英语从此“教授亦用新法,力去坊塾误人子弟之积病”。采用“古安系列”外语教学法后,东吴英语教学“成效大著”,名声大振,东吴大学由此成为莘莘学子趋之若鹜的学习场所。从1903年开始,“来学者甚众”。


  东吴“开辟时代之人才”。1904年,东吴大学扩大办学规模,增设大学课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大学。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大学课程教学“急需受过完全教育的人才以补充师资。这种真正的人才比学校设备更可贵”。东吴大学是美国教会在华创办的学校,早期师资均以美国人为主,孙乐文(Anderson,D.)、文乃史(Nance,W.)、孙明甫(Anderson,R.)、白约瑟(Whiteside,J.)等是最早在东吴大学任教的美籍教员,他们为东吴大学创办初期的英语教学和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07年,东吴大学第一届学生沈伯甫顺利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学校为其举办了盛大的毕业典礼。1909年,主修英语的吴献书获东吴大学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与第一届毕业生沈伯甫、1908年第二届毕业生陈海澄以及同为1909年毕业并于1927年成为东吴大学首任华人校长的杨永清等一起,成为东吴大学“开辟时代之人才”。


  1911年,同为美国监理会创办的上海中西书院(TheAnglo-ChineseCollege)并人东吴大学,东吴大学师资力量大振,办学规模、系科建设、教学科研飞速发展,东吴大学由此进入全新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华人教师不断加盟东吴,为东吴英语教学贡献聪明才智,为东吴教育发展添彩增色,为东吴英语名师文化建设辛勤耕耘。


  2、吴献书教学思想与艺术风格


  从1909年毕业留校到抗战全面爆发后不久便双目失明,吴献书从教、问学、科学研究的身影遍布东吴大学、东吴第一附属中学、东吴夜校以及远在浒墅关的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担任英语语法、英语语言、英语写作、英语文学和中英翻译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为东吴英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以及外国语文学系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东吴大学辛勤耕作30年,吴献书不断探索、积累、总结其教学实践和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了独特的教学思想和艺术风格。吴献书教学思想和艺术风格归纳起来即为“用启人的智慧,教育哲学的原理,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学得那样轻松愉快,而又那样成功”。


  英语语法教学。吴献书十分重视学生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认为语法是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和发展的最根本基础。在对照研究西人编写的《英文津逮》(TheEnglishLessons)以及《纳氏文法》(TheNesfieldGrammar)等传统语法教科书的基础上,吴献书根据中国学生英语语法学习的特点,编写《英语正误详解》(HelpsTowardsCorrectEnglish)、《英语正误练习册》(PracticeLeavesinCorrectEnglish)等多部针对中国学生语法学习的教材和练习册。


  教学语法时,吴献书从不在课堂上集中而抽象地讲解语法现象,也反对学生在英语基础尚不坚实时使用语法,僵硬地模仿语法造句。为此,对于新的语法现象,吴献书总是点到为止。例如,在教学英语形容词从句与分词短语两个语法大项时,吴献书“前后不超过半小时,只用了大约五六个例句,最后还不忘提醒:‘这类句子你们现在还出不来,不要硬去模仿,日后见多了,自然会做”。


  吴献书认为,语法教学应帮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和不断的积累过程中,特别是在从事辨别英语正误的练习中,有的放矢地“注重文法之基本原则与语句之组织”,逐步感悟不同语法现象的正确使用规则,循序渐进地使“文法及成语上之错误尽量去除”。吴献书坚信,学生只有在不断学习和活用中才能真正习得和掌握语法要领,逐渐产出合乎语法规则、自然而又地道的英语。为帮助学生减少语法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吴献书会随时提醒和指出学生易错、常错,但尚未出错的语法现象,供学生语法学习时引以为戒、事半功倍。


  英语语言教学。对于英语语言教学,吴献书教学理念独特而明确,坚决反对“今日教一句,明日即希望学生活用”等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做法,因为“学生接触语言尚不过一言半语,难怪造出之句形似英文而实为中文也”。


  吴献书认为,英语语言教学首先应注重“多看多读”。为此,吴献书英语语言教学从教学朗读开始,吴献书“朗读课文,发音那么准确,诠释词义,讲解又那么清晰”,在朗读中讲解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因为在吴献书看来,朗读之好坏“可知理解之深浅”。


  在朗读的基础上,吴献书又强调大量阅读,“尤重朗读背诵”,视“朗读而能背诵”为“活用之根本”。为鼓励学生朗读和背诵,吴献书编有《英文背诵文选》(TheYoungDeclaimer)。吴献书强调的朗读和背诵不仅仅是对英文课本的朗读和背诵,更是整段文章、整篇文章,甚至是整部文学作品的朗读和背诵。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学、文化基础。英语文学、文化作品的朗读和背诵能在“启发学生欣赏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高文化素养,为英文写作和中英翻译建立基础。


  英语写作教学。吴献书英语写作教学别具一格,强调以扎实的前期积累为基础,通过写作思维的拓展性训练,达到写前“思路甚快”,写中“奋笔疾书”、“句法也有变化,只觉得无心造句,句子自成”、写后各种文体“行文之确切与遒劲”的写作境界。


  吴献书不要求学生一开始写作就能做到用词准确、行文流畅,而是首先要求学生主动“选读名家散文作缜密之研究”,“择小说一种诵读并讨论”,研究名著“修辞学中各种比喻法之应用”,探讨诗歌“词藻及韵律之读法”,等等,以大量的前期积累为作条理清楚、文字切实之论文打下扎实基础,因为没有积累而写出的句子不但形似英文而实为中文,而且空洞乏味。


  吴献书英语写作不作统一教学要求,也不规定固定写作模式,而是积极鼓励用词、句型、句法、修辞等变化,以多样性拓展写作思维,培养写作技巧。对于学生的作文,吴献书采取学生相互批阅与教师批阅相结合的办法。学生相互批阅,旨在促进学生在批阅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吴献书批阅作文时则极其认真,一丝不苟。虽然批改之处不多,但批语和评语却极其详细,旨在拓展学生写作思维,发展个性化写作。这种批改方式,“学子尤为得益”。


  中英翻译教学。吴献书中英翻译教学颇有良法,既强调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有机结合,又注重翻译技巧的教学与讲解,认为译文不但要呈现原文的全部真义,而且要不失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为此著有《英文汉译的理论与实际》(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fromEnglishintoChinese、以备学生翻译实践时对照参阅。


  为有效从事翻译实践,吴献书要求学生翻译前大量涉猎中外著述家、译学家的翻译理论和著作。以期对翻译理论和技巧有正确的把握。由于中英语言之间的差异,吴献书要求学生特别重视科学和专有名词中文译名的翻译方法,力避“望文生义”等翻译之大忌。


  翻译教学时,吴献书首先对翻译理论和技巧进行详尽的阐释,避免学生翻译实践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努力达到翻译作品的准确性。其次,在教学具体文本翻译时,吴献书强调翻译活动应依据翻译理论、应用翻译技巧,以大量的翻译实践达到“熟能生巧”,逐步提升翻译能力。再次,吴献书更注重翻译的启发式教学,强调翻译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呈现原文的全部真义、风格和神韵,而不是僵硬地死译。对于吴献书的翻译教学。一位东吴学生感触颇深:吴献书翻译教学“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明显的,而且也是‘立竿见影’的。不到一年,我的翻译习作就在杂志上发表了”。


  英语文学教学。吴献书认为,英语文学教学是提升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是发展英语语言教学、提高写作和翻译能力的重要保障。吴献书英语文学教学进一步发展“多看多读”、“朗读而能背诵”等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并背诵莎士比亚名著、圣经文学、19世纪英国文学以及欧洲自由主义时期的诗歌等,努力在增加英语阅读量的同时,扩大知识面、发展英语语言应用技能。


  英语文学教学时,吴献书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为此开设“散文研究”、“小说诵读”以及“诗歌鉴赏”等专栏,进行专题教学和讨论。同时为鼓励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培养文化辨别和鉴赏能力,吴献书英语文学教学“从不细析文化,亦不多讲时代背景。讲文章,懂其能懂者,会之于心。略其东方学生一时不及懂者,这是学英语最快最可靠的途径”。


  3、吴献书敬业精神与学者风范


  吴献书不但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而且学识渊博,是受人尊敬的教育家、著名的学者、“近代中国英语界教学界之大师”。


  潜心敬业,平易近人。吴献书从教、问学30年,全身心地投入于东吴英语教学事业。教学课程繁多,要担任语法、语言、写作、翻译以及文学等课程的教学;教学对象繁杂,承担着大学、中学、专科以及夜校四个头绪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繁重。仅仅中学课程每周就达10多节。但吴献书从不抱怨,兢兢业业,时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即使在“年近花甲”时,上课教学也从“无倦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吴献书一视同仁,“教学中学英文与教学大学课程一样认真负责”。


  吴献书在东吴大学求学四年,兼受中西文化的深刻影响,但从不盛气凌人。即使晋升教授后,吴献书仍谦逊庄重,平易近人,“待人接物”,更是“非常随和”。吴献书与学生同甘共苦,“有空常陪学生打篮球”,深受学生敬重。


  长期超负荷的教学等严重影响了吴献书的身体健康。吴献书眼睛高度近视,能见度很低,但出于对吴献书老师的尊敬,上课没有学生迟到;课堂上学生个个聚精会神,没有人开小差;课后作业学生及时完成,不愿拖拉;“考试时更没有人胆敢作弊,或者更确切地说,没有人愿意作弊”。


  著译甚勤,成果颇丰。在东吴教学的30年也是吴献书不断科学研究的30年。吴献书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不但能教,而且能译、善译,是翻译界的老前辈。吴献书慧眼独具,将柏拉图的《TheRepublic》译成《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21年)。《理想国》出版后立刻被很多学校定为西方文化课程的教科书。《理想国》的翻译在我国翻译界、教育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以至多次再版,直至今日,仍有诸多学校将吴献书所译《理想国》定为西方文化史的教学参考书目。1989年,许国璋因讲述西方文化史,再次仔细阅读吴献书所译《理想国》时,“深感译意精到,远胜今日之白话译本,诚通儒也”。此外,吴献书还翻译出版了《基尔特社会主义》(GuildSocialism)(商务印书馆,1923年)、《科学之未来》(TheFutureofScienceX商务印书馆,1931年)、《最近欧洲史》(EuropeSincetheWar)(中华书局,1934年)、《谈社会》(SocialTheory)(商务印书馆,1935年)等文化、理论、历史著作。


  吴献书不断探索、积累、总结,努力将教学实践和研究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以教材编写传递其教学理念。吴献书一生编写的教材颇丰,重要的有《初级英文法英作文合编》(ElementaryEnglishGrammarandComposition)(1915年)、《高级英语读本教学法》(TeachingAdvancedEnglishReaders)(1917年)、《英文文法作文合编》(CollegeGrammarandComposition)(1923年)、《英语正误详解》(1931年)以及《英语正误练习册》(1933年)等语法教科书,《高等小学英文新课本》(NewElementaryEnglishReaders)(1917年)和《中学实用英文读本》(PracticalEnglishReadersForMiddleSchools)(1919年)等英文课本,《近代英文文学初津》(TheFirstCourseinModemEnglishLiterature)(1927年)和《英语文学入门》(IntroductoryLessonstoEnglishLiterature)(1932年)等文学教科书。以及《英文汉译的理论与实际=》(1931年)等翻译课程教材。这些教科书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并不断再版,不但被东吴大学及其附属中学用作英语教科书,而且还被其他学校广泛采用,为我国英语教科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英语名师文化的影响


  东吴学子受益匪浅。吴献书启人的教学艺术、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勤于研究的学者风范给东吴学子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余少年受教于吴献书师,壮年问学于钱钟书师,钱师导我,乃入哲学,吴师教我,始识英文,可谓幸矣”;吴献书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教书育人的哲学智慧更是影响深远。东吴大学“值得怀念的老师自然很多,而其中最使我难忘的是吴献书先生”;我国英语教育家许国璋先生曾深情地回忆道:“一个人学业的成功,还是离不开老师的指点的。我中学时曾经遇上一位非常好的老师。他姓吴叫献书……他的教育经验在什么地方?今天,我愿意无保留将它传给同志们。”


  我国英语教学受惠无穷。“受吴师教育者,何止百人。”“英语水平突出,很有礼貌”的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曾受教于吴献书。吴献书英语教学直接培养了许国璋、朱雯等一批著名英语教育家、翻译家。吴献书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又通过这些英语教育家、翻译家而不断地影响着后人的英语学习和教学。为我国英语教育事业“作出无可替代的贡献”的许国璋先生认为,其英语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皆有赖于在东吴大学附属中学时期培养的基本功。作为许国璋英语教学思想重要载体的《英语》深刻地体现着吴献书“多看多读”、“朗读而能背诵”等英语学习之训和座右铭。《英语》自上世纪60年代初出版后,多次再版,不仅被许多高校英语专业用作教科书,而且广大的业余英语学习者也都以它作为主要的教材,我国英语教学受惠者不计其数。


  三


  引领近代中国教育潮流的东吴大学在半个世纪“相应的自我调整,经过本土化、人间化、学术化的艰苦里程”中沉淀了“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特色办学理念,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糅合了一往无前、勇攀高峰的奋斗传统(marchonward,up,uptogloryandrenown),“学贯中西”人才培养闻名遐迩。


  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吴大学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东吴英语名师是东吴大学的宝贵财富,东吴英语名师文化是东吴教学传统和精神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和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名师文化建设是当今教学质量工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涵,是教书育人、师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秉承优良办学传统,深人挖掘爱校、敬业、追求、奉献等东吴精神,积极研究东吴英语名师,努力传承东吴英语名师文化不但有助于深刻理解“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办学理念,发扬东吴优良校风,而且有益于创新当今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丰富和发展师德建设内涵,塑造教学名师新形象,开创更为辉煌的未来。本文来自《东吴学术》杂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