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劳动价值论发展意义研究综述论文(共6篇)

2023-12-08 23: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研究综述


  二十一世纪初,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针对劳动价值论问题做出了重要讲话:“众多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研究来看,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如今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的时代背景大有不同,我们应该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消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深化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根据这一讲话,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劳动以及劳动价值论的热潮。


  一、什么是劳动


  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与核心,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要想充分的发挥劳动价值论对经济的指导作用,首先须要弄清劳动的内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这样定义劳动:“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发生行为的过程,是以人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的角色,为了能让自己更为便利的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用他所本身具有的先天条件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当他通过这种肢体的相互协调完成工作,作用于他身外的环境并改变环境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他使自身的沉睡着的自然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运用受他支配。”但随着由于社会环境的的变化以及人类自身思想水平的提高,对劳动的理解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一)西北大学的赵春艳博士对劳动的认识产生的新的概念,在她的博士学术论文《价值源泉与价值量问题研究》中写到:劳动是主体通过对客体的调整和控制使之产生价值的过程。赵博士认为劳动是主体和客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劳动是一个整体的作用体系。广义劳动论的概念由此而生,劳动的范畴被再次扩大。


  (二)东北师范大学的张鹏侠博士认为劳动者的劳动是不受时空限制,跨空间、时间的结合劳动。在他看来:“劳动是由人的智力、体力以及大脑对事物的认知三要素构成的,而这三要素又构成了劳动生产力,劳动是劳动者生产力使用的产物,只是劳动具有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跨空间、时间与多个直接参与生产的劳动者的形成与结合,从而产生劳动行为的超时空特性。”


  二、劳动价值创造的源泉


  什么是活劳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将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作为价值的概念即活劳动。但随着人们对于劳动的认知越来越明确深刻,对价值的更深意义的追求自然也越来越强烈,于是对劳动的深层的含义有了新的探索。


  (一)广义劳动价值论


  这种理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活劳动范畴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扩展,在认为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惟一源泉的前提上,指出活劳动不仅适用于组织生产领域,更适用于社会经济部门。程恩富认为在市场进行交换行为的物质商品和精神商品的劳动、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自然人和法人实体发生了劳动行为而产生的内部管理劳动和科技劳动等,都属于价值创造劳动或者生产劳动。


  (二)物化劳动价值论


  该理论把马克思的“物化劳动”概念进一步升华,认为物化劳动是活劳动的物化,而活劳动创造了价值。也因此得出了新的论断:价值由物化劳动或活劳动创造。钱伯海认为那种认为物化劳动是活劳动的物化,而物化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实际上也是由活劳动创造的。


  (三)多元劳动价值论


  该价值论认为,价值既由劳动创造,也由多种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晏智杰教授对于价值源泉与财富源泉有着独特的认识,在所著《关于应当价值源泉与财富源泉的一致性》一文中指出:“财富和商品都是由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和自然资源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而成的,它们有着相同的价值源泉,多元财富论在这种条件下等同于多元价值,多元财富论同理多元价值论。”


  (四)伴随历史的劳动价值论


  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资本主义剥削压迫,无产阶級艰苦反抗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处环境已经发生改变,在当今已不再适用。对于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而言,应该从国情出发,从符合当前经济形势的角度来看待劳动价值论,使其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为适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劳动价值理论。所以,这部分学者认为它是历史局限性的劳动价值论。晏智杰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当时无产阶级备受资本主义压迫的背景下,为反对同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科学地理论指导和正确方向;但随着时代条件的变迁,在现代化高速经济发展的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已经不再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五)广义劳动价值论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在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已经不再是物质生产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它有着更多的含义。譬如归纳与第三产业的服务劳动、管理劳动以及知识劳动等等并没有物质的产生,但却达到了相同的作用效果,都创造了价值,成为了价值的源泉。劳动价值论的范畴变的更加广泛。


  (六)整体劳动价值论


  该理论认为劳动是行为主体和客体的共同作用表现,是一个整体。劳动主体与客体共同完成活动、创造价值,二者缺一不可。钱津认为:“具有整体性的劳动统一体的产物,不止是由劳动主体发挥作用,还存在着劳动客体的作用。它们必须是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的产物”;“按照劳动整体性的客观定义来看,在人类的劳动进化过程中,要想完成一项劳动活动,就必须有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二者是必须具备的的劳动要素。”


  三、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人类生产方式的快速变化,劳动中的活劳动越来越少,劳动价值却得以快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界展开了关于劳动价值论实用范围的激烈讨论。部分学者认为由于分析劳动价值论的条件是有限的,其实用范围也存在着一定的界限。


  北京大学的晏智杰教授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应用条件仅适用于在简单商品经济环境中的的实物交换,而这个交换需要符合三个前提条件:首先是以物换物,其次需要注意除了劳动外还包含着诸多无偿、无代价的附加因素,最后是商品生产的劳动属于简单劳动。而中国人民大学的郭冠清博士针对晏智杰的观点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郭博士认为非劳动生产要素创造的价值是无偿、不必付出代价的观点以及将劳动价值论适用范围仅限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的观点,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四、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在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究竟存不存在剥削问题?以及如何看待它?这都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些私营企业凭借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去占有他人劳动所得的行为属于一种剥削行为。宋子和指出,非公有制企业的财产,大多数收入为合法经营所得,但由于监管不到位或人为因素,也不排除存在违法收入行为。


  2.私有制经济和雇佣劳动不一定会产生剥削。许成安、杨青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私有制经济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可能产生剥削,但是又由于政府对劳动群体的保护以及对私营业主的监管,剥削问题也得到了有效抑制。曹新也持类似观点:进行劳动生产以及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群体或私营企业主只要符合合理的法理法规,他们所取得的收益,就不能称之为剥削。


  3.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等价交换中存在剥削。徐斌认为:首先,不只是人能创造价值,机器也可以产生更大的价值;其次,在现实中,工人的工资由自身的生活需求和工人对生产的实际贡献以及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状况来决定,因此不能笼统地说,作为商品制造的劳动力人群一定受到了剥削。在探究劳动概念时,不能忽略科学技术对生产速度的提升以及经营管理对生产运行的优化等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的不可忽略的作用;同时也应正确看待私营企业主的经营行为,他们的劳动很大程度上是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的较高收入是建立在与之付出相应劳动代价的基础上,是合乎市场效益的准则,应该被给予尊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现阶段,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讨具有涉及面广、争议多的特点。虽然对劳动价值论有关问题的研究,由过去不够全面准确的理解到比较全面、比较准确的理解,但是对劳动的深刻内涵、价值的创造源泉、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等的争议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没有达成共识。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未来也将继续下去,同时也将寻求更有效的措施去解决当前我国关于劳动价值论所存在的问题。


  作者:冯月

  第2篇: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克思完成了劳动价值论体系,不仅把劳动当作价值尺度,用它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而且把劳动当作构成价值的实体,认为价值就是凝结或物化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也是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只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论才能阐明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对价值的分析是以交换价值为起点的,交换价值是一种比例关系。因为商品能够以一定比例进行交换,则商品中必然存在一种共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表现其内容的表现形式,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必然表现形式,而价值的本质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用价值中所包含的劳动的量来计量,使得价值具有了可比性。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包含两个方面,劳动量和劳动生产力。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地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地变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确认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商品具有二重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也包含二重成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有用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1)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它阐明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从根本上论证价值的本质,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论奠定基础。马克思利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并揭示剩余價值的真正来源,从而创立科学的剩余价值论。最后劳动二重性学说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


  (2)具体劳动及特点


  生产使用价值的是具体有用劳动,它是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其特点如下: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从而生产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有用劳动表现了社会分工;各种具体有用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必然条件,与社会形式或社会制度无关;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或物质财富的两个要素之一。


  将劳动产品当作商品来生产和交换要求有社会分工和独立产权制度。各种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形成了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只有劳动者享有独立产权,他的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才可能进行交换。


  (3)抽象劳动及其特点


  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它是劳动具体形式,抽象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数倍,各种劳动化为当作他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


  其特点如下: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具有同一性;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价值可比,是因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可比,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以抽象劳动的耗费时间为计量单位。在一定的比例上,各种商品应该总是等量的价值。商品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使用价值量会有增长,商品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同一劳动里进行生产,在同样的时间里提供的使用价值量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其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4)生产商品的劳动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


  异质的具体劳动是形成使用价值的要素,同质的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对于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的考察总是从质的方面进行的,对于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的考察总是从量的方面。劳动的二重性是商品两重性的根源。


  二、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应用


  (一)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1)社会价值


  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运用劳动价值论的科学理论指导的来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在收入分配的问题上,必须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程度大小加入分配。


  (2)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指导作用


  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存在矛盾,并且是生产力提高的动力。因为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量呈正比,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个生产者能得到比同行业平均水平更多的收益,因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此基础上,企业内部可以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促进技术科技专利入股等手段,提高企业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


  作者:曾臻

  第3篇: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卷的第一册的第一篇开篇以商品为开端,展开了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阐述,在此基础上,研究和阐释了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级差地租理论等,可见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作用。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和国家的实际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但也有不少学者派别,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将马克思割裂地分析,断章取义。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派别,没有从整体上去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他们将马克思的理论和观点割裂开,用现代的眼光去评判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见,要想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必须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研究和捍卫。


  一、马克思对古典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创立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但劳动价值论这个词并非马克思首先提出,劳动价值论也并非马克思首创。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对劳动价值论也进行了自己的阐释,对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立并非一帆风顺,也是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经历了一个否定到肯定再到发展的过程,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了继承和超越。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否定。在研究劳动价值论的初始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把古典经济学同庸俗经济学区别开,所以他们认为古典经济学与庸俗经济学一样不具有科学性,需要进行否定。马克思最早仅把价值看成是一个“逻辑术语”。在1842年10月表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一文中,他认为“价值是财产的市民存在的形式,是使财产第一次获得社会意义和互相转让能力的逻辑术语”。马克思对价值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随后,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认为“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对古典劳动价值论的肯定以及超越。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时持否定态度,但持续时间并不长,转变始于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并有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思想的萌芽。在《神圣家族》中馬恩肯定劳动时间是决定价值的本质因素。在1847年出版的《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运用了李嘉图大量有关价值理论的观点批判蒲鲁东的价值理论,并阐明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观。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说明了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个阶段对古典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肯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它。


  最后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创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马克思进一步发挥了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形成的关于价值形式发展基本思路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础阐释了价值形式的全部理论,汇集于《资本论》第一卷中。所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完成标志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形成。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以及随后第二、三卷的手稿的出版,实现了劳动价值论的伟大变革。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整体性研究的必要性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整体性研究是由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决定的。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以及人,虽然这三个部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体的一部分,但是并不是孤立不先关的,他们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相统一来讲,在立场上即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旨趣是解放全人类。马克思是为全人类而工作的革命家,创立的是关于解放全人类的学说,所有观点都是为实现全人类解放而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坚持的是唯物辩证法,是全面联系的方法。同时,从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来看,黑格尔在其理论研究和阐述时,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及整体性,马克思摒弃掉其绝对精神的唯心观,将这种整体性运用到自己的理论研究中。根据马克思主义“三个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哲学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分析,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前边两大理论分析后的最终归宿,即避免经济的矛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保证。


  但是,当代我们对马克思的研究和学校对马克思主义的教学,通常是将马克思主义分为这三大学科,在这三门大学科之下划分出子学科,采取“跨科学”研究。这样的研究和教学方法往往会将我们引入歧途,让我们产生马克思是这三个部分简单相加形成的一个整体的误解,这样的误解同样发生在对马克思每一个理论的研究中。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程度和角度,不同的学者对其内容所包含的基本要素的问题会持有不同的观点。这主要体现在他们对《资本论》篇章的划分。从认为劳动价值论只包含第一章到认为整个第一篇都是对劳动价值论的阐释,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部分观点需要进行修正,这都说明了他们并没有站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个系统、整体的角度,没有还原到当时的时代去看,认为劳动价值论是简单的观点的集合,而且是封闭、不发展的。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组成部分都是具有整体性的,我们在进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研究的时候,必须坚持整体性的原则,把握其形成、研究方法以及最终旨趣。


  1、形成的整体性


  形成的整体性亦即内容的整体性。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创立奠定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在《哲学的贫困》等著作中马克思确定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使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有一个科学的开始。


  50年代起,马克思的研究重心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将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上。在长达十年的研究过程中,写作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以及资本论的第一卷,实现了转向的第一个重大成果,即对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货币章》,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主义者达里蒙的货币理论,批判他们不懂得货币的本质,根本不了解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流通关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阐述了自己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一系列观点。因为商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最直接的表现,马克思明确了商品是他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开端,把商品作为研究的起始范畴。然后再分析了商品的二因素。作为劳动产品的商品是要用于交换的,用于交换就会有两个要素的统一。一个商品要用于交换首先要有满足人的需要的性质,即使用价值,同时,只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就会有交换价值,两种交换物存在着数量关系或比例,交换价值只是表面上的,而真正使商品能够顺利交换的,比例的质的东西是价值,而抽去使用价值这些不能比较的要素后,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凸显出来,这就是价值,所以,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二因素的揭示为劳动二重性的研究奠定基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对劳动二重性进行了明确的表述,揭示了何种劳动形成使用价值,何种劳动创造价值,以及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使政治经济学建立在科学的开端上。同时马克思揭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以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实质根源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同时还阐述了“商品拜物教”的基本理论,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这种拜物教性质还掩盖了资本和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还初步阐述了价值形式发展的基本思路。


  所以,前边我们提到关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要点的几个观点,争论是有必要的,也体现了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形成来看,劳动价值论是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在劳动价值论的形成过程中,从商品开始进行阐释,一步一步对劳动以及价值进行像剥洋葱般地由表及里地挖掘,前后原理和观点具有相关性,是一个开放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所以,劳动价值论是以商品为起点,以价值为主体,以劳动二重性为核心,包括了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价值本质、价值规律等基本要点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2、方法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唯物辩证法、科学的抽象法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虽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部分,但是其研究方法具有整体性,坚持其基本的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精神,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及继承与创新的统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创立是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否定到肯定最后超越的一个发展过程,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精神,同时他也尊重客观事实,从事实出发进行理论提炼。马克思以商品为政治经济学的起始范畴,对商品二因素以及劳动二重性的理论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和阐释,指出了古典经济学家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没有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分开。马克思坚持从客观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出发,透过这些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的本质联系揭示出客观的经济规律。马克思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与整个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所以,不论是研究劳动价值论还是剩余价值论等其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都应该坚持唯物辯证法。


  科学抽象法包括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这两个思维过程。马克思透过对客观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的研究,把握经济运行的规律,这是从具体到抽象。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过程中正是以此思维过程通过对商品与货币以及价值的一般规律进行研究的,然后再用这些规律指导我们去研究剩余价值特殊生产的规律,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科学的抽象法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逻辑是指理性思维与抽象思维以理论形态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进行反映,历史是指客观现实和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对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的运用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它在说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的时候。马克思从分析最原始的“物物交换”开始,随着交换关系的发展,货币形式萌芽,价值形式取得了基本的形式。货币是为了解决物物交换的矛盾以及交换价值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及其他政治经济学理论都是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加工上,抛弃偶然,把握必然,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实现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建立正确的认识。


  3、主题的整体性


  主体的整体性亦即理论旨趣的整体性。认识来源于实践,也反映了理论及认识产生的时代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产生于私有制的经济制度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时代,所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秉承着消除私有制,实现人类解放的理论旨趣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阐释也是以人类解放为主题,所以在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时候要坚持人类解放主题的整体性。


  人类的解放过程以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没有形成世界市场,没有商品经济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第二个阶段主要就是指在商品经济存在的社会,只是表面上的个人的独立,还是存在物的束缚,而最后第三个阶段的人的自由个性则是指共产主义阶段,个人真正获得了独立性。所以,可以说人的解放主要是要摆脱人的从属关系以及物的依存关系,即实现人的政治解放以及经济解放。但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只是实现人类解放的第一个阶段即“政治解放”,但要实现真正的人类解放必须消除私有制,消除政治经济剥削,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政治和经济的解放。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对他们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了继承、发展和超越。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和基本要素的争论存在,但我们要坚持开放、系统的态度,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视域下,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形成过程,研究方法以及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主题,为更加系统和科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基础。同时,我们要坚持一个态度就是,对马克思理论的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尽的过程,这也是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首要方法。


  作者:罗冬雪

  第4篇:从高职教师岗位谈劳动价值论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高职教育领域发展的思考


  马克思明确指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表现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由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创造的。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表明非物质生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所占的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的比例。特别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高度发展使非物质生产劳动成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主体。非物质产品与物质产品一样,只要它被创造出了使用价值,投入社会的活劳动就会形成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可以包括精神生产劳动、商业服务劳动和社会公务劳动。我国公办高职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应属于从本国国情出发的社会公务劳动,高职教师的活劳动主要凝结在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虽然这种教育服务本身并没有直接体现商品经济关系,但同样向社会提供了有用的劳动,也创造了价值。它具体表现为高职教师通过吸收先进高职教育理念和创新高职教育模式能培养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发展不仅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非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范围在扩大,而且让我们更深入地发现了活劳动对象的价值传递和新价值创造。高职教师作为活劳动的主体将自身的专业技能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传递了价值,但这种传递的价值能否被学生充分吸收并在未来通过真正的岗位劳动计入企业产品之中关键取决于高职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高职教育要重视劳动价值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让高职教师更好地理解高职教育劳动创造的价值本质


  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国家层面上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意识,掌握了一定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复合型人才,简称“三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此种认识,当代高职教师必须深刻理解高职教育作为社会教育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国家的经济转型培养具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三型”人才。高职教育劳动创造的价值本质就是凝结在高职教育服务中的高职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高职教育劳动不同于一般教育劳动创造价值的特点在于:第一,强调教师对适应市场需要的企业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对企業需要技能人才应具备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充分认知;第二,高职教师的教育劳动是要培养出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现阶段就是要适应国家经济转型要求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工匠型人才。


  (二)培养高职学生认知企业高技能劳动创造的价值本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技术就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在企业生产活动中不断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创新生产工艺,这就加大了对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高职院校要抓住契机加快培养适应经济转型的高技能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打造专业技能特色品牌,走出发展新路。高职教师在本职岗位上要充分利用专业教学优势和实践教学条件培养学生认知高技能劳动创造的价值本质就是凝结在企业产品中的专业技能本领。


  教师在讲授专业理论课时除了要讲授专业知识以外还应适当增加对专业知识应用技巧和方法发现的指导,在专业技能实训时更应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尝试在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以后能否简化和创新实践环节,为以后在企业发挥技能本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企业以产品为中心,高职学生将来主要是进入企业,在企业中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结合岗位实际经验为企业产品的制造融入技能与技艺,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三、透过劳动价值论结合本职岗位谈高职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面向市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要面向市场招生、培养和推荐就业。招生工作必须紧抓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现状,更加合理地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供给侧改革,市场对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技能人才需求大大增加,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调整原有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开设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必须进一步加强与企业联系,可根据实际办学条件和地方经济发展环境设立校企合作中心,孵化企业实际需要的技能人才;对于校企合作比较充分的学校应探索建立校企联合导师制,由学校和企业共建优秀师资团队,通过技能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和适应企业实际需求的培养。在学生择业过程中,学校要进一步发挥桥梁作用,更多地联系专业对口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


  (二)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从本人所在学校的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来看,我校学生的职业意识还普遍相对淡薄,职业素养还不够高。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求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高职入学到毕业须逐步完成自己职业目标、职业愿景和职业定位的设计,将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专业技能学习的重要参照;二是加强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职业意识教育,高职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专业知识点的讲授更好地结合企业工作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积极融入企业角色,形成较强的职业意识。三是增加学生参加岗位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岗位责任要求和工作绩效考核标准,通过观摩和亲身实践真正体会到企业技能岗位要求必备的职业素养。


  作者简介:陈俊

  第5篇:试论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基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始终坚信:只有生产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研究劳动价值论,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广大人民的利益,做到以人为本。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贫富差距问题、收入公平问题、消费价值观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因此需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掌握它的理论精髓,可以更好的帮助人们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出现的新矛盾,从而更好的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一)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基本的属性。


  1、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有自己独立的属性,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每一种有用的物品,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商品具有使用价值是因为商品对人们有用,具有有用性,但这种属性并不是脱离了商品本身而存在,它是由商品本身的性质来决定的,把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这种属性,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同一个商品,具有多种属性和多种用途;商品的种类不同,自然属性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同。


  2、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相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一个共同的等同的东西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各类商品中有一种共同的东西,这种东西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却真实的存在着。一切商品不管它的使用价值如何的有差别,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质,所以需要交换,正因为商品和商品之间具有共同的、相似的东西,所以它们能够进行比较,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商品之间能够进行交换,因为它们具有价值,而交换价值只是商品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劳动的二重性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的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商品的生产中,劳动具有两个属性:具体的劳动和抽象的劳动。


  1、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千差万别的劳动。由于具体劳动的形式不同,因此引起了社会的多种分工。具体劳动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来,人类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从事各种劳动,并且只有具体的劳动和自然资源相互结合,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够被人类创造出来。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


  商品生产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是人类的劳动力(如脑力、体力、神经等)的消耗,将各种不同形式的劳动去掉,剩下的均是最普通的、一般的人类劳动,这种抽去了具体形式的最一般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因此人的生产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属于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只是他们的存在形式不同。


  (三)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即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本身具有价值,是由于商品中凝结了人类劳动,即抽象的劳动对象化在商品内部,劳动本身的量是用持续的劳动时间来计量的,而劳动时间则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工作天数等来计算。生产单个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越短,其价值量越小。所以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经济发展的程度、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息息相关。


  (四)价值转化为价格


  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商品的价值才能得以形成,若价值转化价格,商品必须拿到市场上参与交换,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商品流通。在市场所看到的商品的价格只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价格的多少反映了商品价值的大小,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总的来说,它们是一致的。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


  (五)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商品的拜物教是指在商品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劳动产品在人们面前表现出来的神秘属性,商品作为一种劳动产品,由于价值量运动规律的客观强制力在交换中不以商品交换者的个人意志力为转移,就造成物的运动支配了人的幻觉。而在非商品生产社会,商品的拜物教是不可能存在的。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大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理论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依据。以劳动价值理論为根基的价值规律可以调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它能够作用于经济运动的整个过程,不仅作用于微观经济,同时还作用于宏观经济,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我国经济的建设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劳动价值论所包含的价值规律能够自发的调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价值量是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按照本身的价值量在市场中进行等价交换,只有个别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生产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才能获得高额利润,因此商品生产者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市场机制和利益的驱动下,将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加强劳动管理,生产出更好的商品参与竞争,这样,社会的使用价值不仅增加了,而且增加了整个社会的总价值,即增加了社会的总财富,从而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快速的发展。


  (二)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贫富差距增大的问题,这个问题急需解决。公民的贫富差距过大,一部分贫困人口必然会对当前的社会不满,不利于整体社会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始终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观点,因此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利用这一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合理的调节公民的收入分配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处理好各社会阶层的关系,保证社会稳定,才能更好的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


  (三)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有利于使我国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一部分年轻人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炫富”、“拼爹”、“仇富”、“啃老”等社会现象频繁发生,部分年轻人蔑视劳动,不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财富,而是追求享乐主义、过着奢侈的生活。这些社会现象明显与劳动价值论的“劳动创造财富”相背离,因此需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劳动价值论,使我国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它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始终坚信: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收获幸福。坚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可以培养我国的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调节我国公民的工资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保证社会的稳定,可以刺激企业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刘延美

  第6篇:浅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阐述的,马克思称这一篇为《资本论》全书的“导言”,可见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它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并在此基础上解决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问题


  劳动价值论基本思想最初是由古典学派配第提出,后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李嘉图达到了它最高的成就。但是他们的劳动价值是不完全的,不彻底的。由于他们不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没有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因而使他们的理论陷入困境。马克思批判的吸收了他们合理的部分,并提出了劳动二重性,从而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一)劳动的内涵和外延


  劳动的内涵:在《新华字典》对劳动的解释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马克思对劳动做出的解释是:“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1]


  通过对劳动的外延的了解,我们才能更加清楚了解劳动的范围和多样性的特点。从层次上来说劳动分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是以劳动工具为纽带把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联系起来。此劳动创造的价值量与时间的长短有直接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直接劳动时间的量,已耗费的劳动的量是财富生产的决定因素。”[2]脑力劳动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大脑的思考来活动的概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主要体现是通过对“机械系统”的操控来创造价值,所以是科技人员通过对科技的控制创造的价值而不是机器的运作创造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内涵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创立了完整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入手,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指出了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从而解决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3]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概括起来包括以下这几个方面。


  1.商品二因素理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研究是从其最简单的细胞——商品开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对其研究就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4]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这种属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永恒范畴。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于是就具有了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的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5]由于使用价值是不同的质,不同质的东西不能进行质和量的比较,显然使用价值不是商品中的那一种共同的属性。商品的价值是一种社会属性,反应的是在商品经济中人与人交往的一种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某种商品具有价值也一定会有使用价值,但是有使用价值未必有价值。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兼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2.劳动二重性理论


  所谓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在具体形式下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二重性并不是两种劳动,或者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次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6]“因此,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人和自然的之间的物质交换”[7]总之,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人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他们没有质的区别,但是在复杂程度上有所区别,“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经验证明,这种简化是经常进行的。”[8]正如马克思所解释的那样:“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消耗;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个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消耗;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9]


  3.价值决定理论


  商品的价值有质和量的规定,是质和量的统一。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反过来说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这就是价值创造的一元论。商品价值质的规定,除了劳动新创造的价值之外,还包括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即c+v+m。马克思阐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的所需要的劳动时间。”[10]因此,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由各别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叫做商品的个别价值。人们在日常中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是根据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还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生产力成反比。”[11]从这里可以推断,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为: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遵循的规律,即价值决定和价值实体的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货币是商品的价值的表现形式,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的交换要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在现实的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是不一致的,即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最突出的优点之一就是揭示了物与物之间的的关系背后隐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拜物教就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物的关系的颠倒和人们对商品物的一种类似宗教的崇拜观念。马克思指出:“可见,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应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应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应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12]这就是商品形式的奥秘。商品拜物教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价值,而是来源于商品的交换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


  1.站在政治角度上看,劳动价值论有利于我们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一生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而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残忍剥削,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取得胜利的结论。这为我们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2.站在经济角度上看,劳动价值论有利于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不断地完善。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由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所有制所决定的。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我们不能仅仅的停留在过去靠体力劳动来创造社会上的大部分财力,而应该充分发挥我们的脑力劳动、创新劳动、管理劳动,那样工作效率才会提高,社会财富才会越来越多。


  3.站在文化角度上看,劳动价值论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的拜金主义盛行,思想道德滑坡严重,为了使这种歪风邪气能够清除,还要人们深入了解劳动价值论,了解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那种不劳而获的思想应该醒醒了。在商品经济盛行的今天,我们要认清不是物与物的之间的关系,而更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突出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人文本”的特征。


  作者:梁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