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非语言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在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在苏联时期被称为“语言国情学”(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ение),之后,俄罗斯学术界沿用了美国的“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即“межкультурнаякоммуникация”,而中国俄语学界仍称其为“语言国情学”。[1]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背景涉及三个方面: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言语交际学。它们分别凸显了“文化”“社会”与“交际”三个侧面,而这些都围绕在跨文化交际的两种形式——“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的语用功能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
一、非语言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一)“非语言信息”与“编码”“解码”的概述
非语言交际(невербальныеобщения)是指“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2]。
“编码”在此处指的是人们将对客观现实中存在的客体的认知性以及利用知识和经验等对其进行总结后得出的一般规律、性质等的共识性转换为信息形式并编入信号的过程;而“解码”则是一个与编码运动方向完全相反的过程,它指的是将信息从获取的信号中进行拆分、理解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理解,“交际”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即把载有或编入特定信息的信号从一个终端传递到另一个终端的过程。[3]这个过程要借助于上述的编码和解码来共同完成。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作为编码与解码的材料参与到了信息传输的过程中,而非语言信息作为一种有异于语言信息的特殊材料也一并参与到了这个过程中。那么,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因为使用了不同意义的材料,继而编辑出了不同形式与内涵的信息。
由此可见“非语言信息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就是实现“非语言交际”的过程。
(二)非语言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于运用“语言”手段来达到交流目的,却忽略了“非语言”这一重要的交际方式。
从广义上可将非语言交际手段分为四类:1、体态语:交际双方在交换信息、表达感情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于身体各部位进行的动作及变化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即体态语)来完成交际行为,其中包括: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眼神、身势语及体触等。2、副语言:指伴随话语而发出的各种非语义声音,通过音调、音量、语速、音质、清晰度和语调等起到言语的伴随作用。[4]此外,副语言还包括了沉默和话论转换。3、客体语:指通过所有具备交际功能的物体来传递信息与思想,其中包括服饰的选择、仪容的修饰、体味的掩饰、利用动物、食物、家具和车辆等来传递的交际信息。4、环境语:指文化特征所铸就的心理与生理环境,其中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座位安排等)、时间信息、室内装修、声音灯光等等。[2]
人们常常用到体态语来传达交际信息:日本人见面时要向对方鞠躬行礼,如果遇到的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或长辈时,要等对方抬头后才能把头抬起,甚至有时需要向对方鞠几次躬方可完成礼仪;而欧洲不少国家的人们习惯用拥抱、亲吻面颊的方式来问候对方;印度人见面时要双手合十以示敬意;对于中国人来说以上几种问候方式都不适合,中国人在见面时往往只是握手或点头示意即可。如果将体态语信息滥用,势必将导致双方在理解上出现障碍,甚至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又如副语言中的“音量”信息对交际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通常大声讲话,因为过于柔和的音调会被认为是软弱、有所隐瞒甚至是欺骗,而在讨论问题时提高音量能够体现出自己对所持观点抱有强烈的信心;对日本人和泰国人而言,大聲说话意味着不礼貌,提高嗓门是一种缺乏自控力的表现,而柔和的声音恰恰显示出良好的礼仪。倘若忽视了副语言信息的重要性,轻则使双方感到尴尬,重则可能会失礼于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充分展示了客体语信息中“体味掩饰”的地位:最初,汗腺发达的西方人为了掩盖过重的体味醉心于使用香水,而后香水文化已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社交礼仪,但对于体味较淡的东方人来说,香水文化并没有被完全吸纳与普及。即使对于那部分接纳了香水文化的东方人来说,在对香水的芳香与浓郁程度的选择上与西方人也截然不同:含蓄的东方人更崇尚自然、淡雅的清新感;而西方人则钟情于浓郁、芬芳的奔放感。因此,对客体语信息的正确发送与接受对于成功实现每一次跨文化交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近体距离是空间信息中所涉及的一点,它使人们之间保持着理想又适当的距离,让人们处在较舒适的个人空间中。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流时选择了不同的体距:由于英国文化崇尚“个人主义”,更加注重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因此在交流时人与人之间的体距较远;而非洲人、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习惯保持较近的体距来进行交谈。这些环境因素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信息,展示了交际双方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可见环境语信息同样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仅仅依赖语言信息手段,而忽视了对非语言信息的利用,势必将影响信息的传递质量,不仅可能导致交际的最终失败,还可能伤害到民族感情,影响到国家间的友谊。
二、非语言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在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俄罗斯横跨欧亚两洲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其文化信息的构建中既融汇了亚洲的文化特点,又保留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笔者将一些常见的非语言现象绘制入下列表格中,以便更加直观地分析与对比俄汉交际过程中非语言信息所传输的语意的异同之处。
(一)在俄汉交际过程中有时非语言信息传递的语意是相近或相似的,示例如下:
(二)在俄汉交际过程中非语言信息传递的语意还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示例如下:
三、结语
随着各民族间文化大融合的快速推进,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非语言信息也逐渐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为能正确地进行编码与解码,必须提高对非语言信息语用功能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不必要的误会,进而加强各国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作者:顾佳琪
第2篇:小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一、缺少跨文化知识的积累
(一)跨文化基础性物质文化知识的欠缺
学生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Culturetime中学过Coffeeispopularinwesterncountries.TeaispopularinChina.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知道这一中西方文化差别。但是,再细致深入地问下去:大家都知道中国人爱喝茶,你们知道英国人也喜欢喝茶吗?你知道他们更喜欢喝哪种茶?红茶还是绿茶?大部分学生对英国人爱喝茶这一事实表示惊讶,而对于他们更偏爱红茶这一事实,也很少有学生知道。
(二)跨文化基础性日常生活文化知识的贫乏
笔者在时间观、个人隐私、称呼语、感谢、称赞、接受礼物和电话用语方面,对学生进行访谈。少数回答比较接近西方的文化。其余还是按照中国式思维。学生跨文化知识的缺乏,可能直接导致在真实的交际中产生沟通障碍,致使跨文化交际失败。
二、缺乏跨文化态度和跨文化意识
随着时代发展,学生已经对西方文化有了一定接触,跨文化意识逐渐增强。但是,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态度除了开放、欣赏之外,还包括移情,即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既认同他国的文化,也不贬低我国的文化。跨文化态度和跨文化意识也包括对异国文化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在移情意识和好奇心这两方面做得还不够。
(一)移情意识不够
【案例1】David:OK,Nancy,what’stheproblem?Doyouwanttotalkaboutit?
Nancy:No...Idon’tknow.
David:Comeon,Nancy,I’myourbrother.What’sthematter?
Nancy:It’sYangLing.She’sreallyfuntobewith,butshe’sveryselfish.
David:Why?Whatdidshedo?
Nancy:Wewenttoseeafilmyesterday.Iboughttheticketswhenshewasonherwaytothecinema.
David:So?
Nancy:Well,shenevergavemeanymoneyforherticket.
David:Wow!Thatsoundsprettybad.
Nancy:Iknow.She’sreallyagoodfriend,butshemakesmemad,too.WhatshouldIdo?
David:Youshouldtellherwhatyoureallythinkof.
Nancy:Thankyou,David.
学生刚开始不理解为什么Nancy认为她的朋友YangLing是自私的人。幾乎所有学生都不了解这一西方习俗,即:他们在很多场合讲究分摊费用,像到餐馆吃饭,除非对方讲好是atreat,自然应该分摊;搭朋友的车到较远的地方去旅游,应该付汽油钱等等。学生知道了这个习俗,就不难理解为什么Nancy认为她的朋友YangLing很自私了,因为按照goDutch这个习惯,YangLing应该付给她电影票钱。教师还应该提醒学生,根据西方的价值观念,Nancy的想法并不奇怪,应该理解和尊重西方人的这种做法。反过来,也不应该取笑YangLing小气,因为在我国,YangLing可能在其他场合用另外的方式,把电影票钱给还了。
(二)好奇心不足
【案例2】
教师在讲授“6AChineseNewYear”的Culturetime:ChristmasisthemostimportantholidayintheUK.ChineseNewYearisthemostimportantfestivalinChina.Wealsocallit“SpringFestival”.ThanksgivingisaveryimportantholidayintheUS.由于考虑到学生对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这两大节日比较熟悉,而对于感恩节这个节日不是很熟悉,且教材只配了一张简单的图片。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文字的基础上配了图片和声音,还播放了人们过感恩节的短片,问学生:DoyouwanttoknowmoreaboutThanksgivingDay?但是,有学生低下了头,有学生发出感叹声,有学生摆手,有的甚至直接喊出:No!只有少部分学生点头说:Yes!学生的好奇心并不浓,并没有对未知的领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案例2只是笔者在课堂观察中看到的众多类似例子之一,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想激发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好奇心,但是,学生满足于课本提供的内容,对于考试不会考的、暂时用不到的跨文化知识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欠缺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能力
学生与外国人交流的话题主要限于常规话题,如兴趣爱好,课堂语言知识。一旦离开了书本和课堂,与外国人进行交流,就会出现各种交流不畅的情况。
【案例3】2012年7月,我校高年级学生游学新加坡。当地学校安排了两国学生互赠礼物的环节。新加坡小朋友热情地与我国学生进行交流,但我国学生面露难色。Cindy来自新加坡,Lily来自中国。Cindy:Hi.(轻松)Lily:Hi.(较紧张)Cindy:Mynameis...YoucancallmeCindy.(面露微笑)Lily:MyChinesenameis...MyEnglishnameisLily.(比较书本化,但是能够继续交流下去。)Cindy:Thisisapaperflower.Imadeitwithmymummylastnight.Doyoulikeit?Lily:...(抬头望我,寻求帮助,我示意她接受礼物。)Cindy:Hereyouare.Doyoulikeit?Lily:...(接受礼物,没有答谢,并把自己想送给对方的礼物推给对方。)
案例3是我们走出国门,其实,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送人礼物这一话题已经学习过,学生可以用简单的语言This...isforyou.就可以出色地完成交流任务。
综上所述,无论在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态度方面,还是在跨文化技能方面,学生都存在问题,而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深思,作为一线英语教师我们应该直面这些问题,探索出解决之道。
作者:陈丽婷
第3篇:浅谈高职院校涉外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可能途径
一、背景
1.“万名旅游英才计划”项目背景
2015年,为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有关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515战略”要求,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储备,为旅游业改革发展吸引、汇聚更多优秀人才,国家旅游局决定实施“万名旅游英才计划”,面向重点院校和旅游企业组织开展示范性旅游人才项目,吸引、激励更多优秀人才立志旅游工作,攻读旅游专业,扎根旅游行业,奉献旅游事业。[3]在项目的大力推动下,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国际旅游系万名英才项目“南京钟山风景区涉外旅游志愿服务”项目顺利展开,活动积累了宝贵的财富,为2016年的涉外旅游志愿服务项目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案例。
2.“旅游+”时代下入境旅游的背景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发表文章以独特的视角解读诠释“旅游+”,“全域旅游”。2016年10月江苏省省长石泰峰发表了:开创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助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讲话。把江苏省旅游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明确要求和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任务,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综合配套水平,加快休闲经济和旅游度假区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2015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6.22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905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403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6%。[3]
作为江苏省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院校,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顺应旅游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积极组织各院系申报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国际旅游系在2015年“万名旅游英才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本专业同学深入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实践锻炼,提供涉外志愿讲解等相关服务。活动开展一年中,同学们纷纷表示专业的英文讲解能力,导游服务技能,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都进步明显,希望多参加此类实践活动。
早在2015年系部的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就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外语交流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导游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问题解决能力。[4]作为一个涉外导游志愿服务项目,本文主要就涉外导游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提出一些看法,以期对高校涉外导游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二、涉外导游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國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作为旅游客源输出大国之一,到2020年出境旅游人数达1亿,位居世界第四。对于国际游客而言,涉外导游是旅游跨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与游客交流机会最多的人群,影响着整个旅游跨文化交流的进程。因此国际旅游的跨文化性决定了我国导游需要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
2.导游在国际旅游中的角色
很多学者发现,导游(涉外导游)的服务在诸多方面对游客的体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Taft[1]首次提出了文化中介者(culturalmediator)这个概念,并将它定义为一个能促进不同语言文化人群之间的交流、理解和互动的个体。一些研究[1]已表明导游起到直接调节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文化交流的作用,进而最终影响游客的体验。通常来说,导游是否能成为有效的文化中介者,取决于导游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高职院校涉外导游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的可能途径
1.涉外旅游志愿者活动,积极开拓第二课堂
2015年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国际旅游系“万名旅游英才”项目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实践效果。在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系部继续在最具南京地域特色文化的老城南地区---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进行涉外导游志愿讲解服务。活动开展近一年来实践团队多次深入夫子庙景区。从第一次的景区踩点,教师示范讲解到后来的导游词创作修改,再到后期的多次志愿者活动。同学们表示学习到了很多专业知识,特别是对中国的科举文化以及南京的民俗文化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在导游词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除了指导老师的指导帮助外,同学们还来到了美国交换生的课堂上,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美国交换生们讨论修改导游词。这6名交换生来自美国普渡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在我校学习汉语言以及中国旅游地理与文化课程。同学们为交换生们提供了一次实地导览讲解服务。随后,团队来到他们的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就夫子庙、江南贡院景点英文导游词创作进行进一步探讨。在双方思维和文化的反复碰撞中,团队创作出了更加符合西方文化表达方式的英文导游词。
在跨文化背景下,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游客参加国际团体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游客希望获得全新的、有意义的跨文化体验,而同时通过导游的服务避免在境外旅游目的地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困难。涉外导游讲解服务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跨文化交际体验,更让他们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游,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要有过硬的语言功底。这些宝贵的体验都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无法获得的。涉外导游志愿者活动可以说是为英语导游和致力于从事涉外导游的旅游英语专业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实践锻炼和跨文化交际的平台。我们团队的同学还在校团委的大力倡导下参加了2016年南京市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题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外国游客进行南京中山风景区、江苏省中医院、南京问手咏春国术馆的讲解和导览活动。这一系列涉外导览讲解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涉外导游工作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2.校企深度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校想要培养出优秀的涉外导游,除了大力提倡同学们参加涉外志愿讲解和导览活动以外,还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教学学时分配应加大比重,充分利用导游模拟实训室进行情景教学。其次,强化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安排实践教学周并且将实践教学考核纳入学生档案中进行学分考核。最后,加强校方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除了实习实践阶段这种校企合作最基础的方式,应该加强校企之间在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面更深层次的合作。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学校可以邀请旅行社相关企业人员参与课程设置到实训指导等各项教学工作,同时企业还可为学生提供实训场地和设备,逐渐丰富校企协作内容,进一步形成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此外,旅游企业可将高校作为内部员工培训基地,定期让企业员工到相关合作学校接受学习,或接受学校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双方员工能力都能得以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运行。
3.境外实习,走國际化办学之路
大力开展境外实习和就业合作项目,比如我校与迪拜实习合作项目,输送优秀的英语导游专业和旅游英语专业同学前往迪拜做地接导游,合同期一般为两年。专业同学在外国的环境适应和岗位培训,包括带团实践的过程都是非常宝贵和扎实的跨文化交际体验和实践锻炼。境外实习的项目让同学们在专业学习的前两年就可以确立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注重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为境外的实习锻炼做好专业知识技能和语言技能的准备。此外,学院和系部应该在境外实习的导向上多做文章,除了做好常规的宣传引导工作,还可以给予境外实习的同学一定的奖励和扶持以吸引更多的同学选择境外实习,真正融入外国文化。
4.注重师资培养,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高校涉外导游专业师资培养应该秉承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一是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或者深入旅游业一线进行带团实践;二是定期将教师送往国外旅游院校或者旅游业比较发达的高职院校进行进修学习。只有教师自身有过硬的专业本领,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能够给学生提供一手的教学案例,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在学生中树立示范引领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在行业里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循环。
作者简介:贲培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