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儒家的伦理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掘和发扬儒家思想(特别是其教育思想和德育方法论),并将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扎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道德传统的土壤之上。可见,在现阶段研究儒家思想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1、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由于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强调阶级教育、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正在长知识的生命个体,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育人具有完善的人格,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坚强的意志,具有一个青年应该具有的活力与生机。而现实的情况是,只注重学生记住了多少党的指示、方针政策,而不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导致学生一提思想政治课就打不起精神,甚至反感思想政治教育课。由于学习成绩下滑而酿就的杀亲惨剧不断;由于金钱权欲的诱惑而致使高级干部纷纷下马;由于纠纷而造成命案连连.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在现代已呈“半休克”状态!由此可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今时代的要求,必须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彻底反思并做出改革。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使思想政治教育担负起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实现真正的价值就必须将之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这是时代的呼唤!
2、教育模式僵化。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克抗先生认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僵化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存在问题。家长们的思想观念则助长和强化了学生身上的问题。由于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存在问题(家长们的思想观念则助长和强化了学生身上的问题),读书是为了做官,为了光耀门楣,而不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方面是由于高考制度不尽合理。表面看是高考制度存在问题,实际上却是基础教育的严重弊端,因为正是多年存在的这种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形成了一种很强的错误政策方向——在教育中只重视智育,在智育中又只看到书本知识而不看实际能力。
3、教育对象的思想复杂化。青少年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受腐蚀思想的侵害。网络为他们提供了接收各种思想的最便利的渠道,但是互联网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里面充斥着黄色、暴力、反动等等内容。青少年在这些腐蚀思想面前缺乏辨别能力,陷进去了都不知道。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问题特点。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无论教育对象和教育途径面临怎样的危机和挑战,人仍是世间最可造化、最具可塑性的。如何引导人们寻回失落的精神世界,找到生活的意义,培育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时代的“德、才、学、识、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在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时代,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日益显露出诸多弊端,亟待改进。”
二、儒家文化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作用的可能性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思想一直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虽然“五四”以来,儒家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已不复存在,但是,儒家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它既是今天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不小包袱,又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基本依据和创造新文明不可缺少的一份精神财富。儒家文化如遗传基因般成为中国人摆脱不掉的思想文化传统。
从中国历史来看,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刚健自强精神,对于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传统、追求真理的传统、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传统的形成,都起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这种优良传统在今天显然并没有过时,仍有赖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扬光大。我们有理由从儒家的力行主张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开拓创新。
儒家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对中国有巨大影响。其“舍生取义”的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并且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积淀成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要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可能。
三、儒家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1、从教育主体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其自身素质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自觉加强儒家文化修养,充分利用儒家的优秀德育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身体力行,用儒家的德育思想、伦理思想来教育转化受教育对象,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儒家文化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合理的利用儒家文化,运用与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相符合的有益的思想,通过现代方式向学生传递儒家文化思想。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表现儒家文化精髓的书籍、格言等。
2、教育手段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展示优秀的儒家文化,使学生有兴趣愿意来了解与学习儒家文化。同时可以制作一个包含儒家文化的网站,上面有儒家的各种思想以及儒家文化代表人物的简介和他们的一些故事。还可以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运用学生所喜爱的方式向他们灌输儒家文化,可以建立一个QQ群或儒家文化论坛等能够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也参与到如何看待儒家文化的讨论中来。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的主动的去学习,改造自己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采取符合受教育对象能够接受且乐意接受的方式方法。儒家文化就可以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得到继承与发扬。
3、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方面。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必须继承与发扬。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已经在逐步融入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已经开始出现在小学、中学以及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像儒家文化所宣扬的羞耻仁爱之心,公私义利之辨,修身、诚信、宽恕、礼让的做人原则,不仅在古代,而且在现代乃至将来仍是要大力倡导的,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的忧民之心,爱国之志时时激励着人们。我们可以把这些有益的思想写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中来,使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学习儒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很多内容都是可以加入儒家文化的,儒家文化所宣扬的羞耻仁爱之心,公私义利之辨,修身、诚信、宽恕、礼让的做人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健全人格是完全吻合的。
总之,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我国经济形态转型、社会高度发展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将会给我们社会带来明显的发展优势。
第2篇:试论传统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内容及其丰富,其中的思想精华能够而且应该成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一、现代企业文化的源头活水
中国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理应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道德伦理之中,才能构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1.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理念之“源”——传统儒家的人本思想。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给予“人”极大关注,认为“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人本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尚书·秦誓》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仁”是其核心概念和内容,儒家经典《论语》中共有一百多处谈到“仁”,孟子将“仁”解释为“仁者爱人”,韩愈提出“博爱之谓仁”。可见,“仁”即是“爱”。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即是要求人们替别人着想,同情人,敬重人,相信人,关心人,帮助人,待人以诚,施人以惠,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道德精神。“仁”从构字法上讲是个会意字,二人,说明人并不是孤立于社会,而是一种人际关系,儒家正是把人和人际关系作为自己理论的立足点,而人际关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爱”。在儒家看来,在世间万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儒家极其关注人并把人与人之间的爱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主要准则,从此意义上讲,儒学即是仁学。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关注人、重视人伦的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有相通之处,都重视人的因素,突出人的主体作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这种重视人的思想成为现代企业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之源。
2.现代企业“团结协作”精神之“基”——传统儒家的和谐思想。团结协作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前提和基础就是员工之间、企业之间关系的和谐。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等等。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追求实现“和为贵”的和谐社会,并把“和”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主要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可见,儒家和谐思想的特色是侧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从人性本身出发调解人际关系,其根本宗旨在于通过谋求人际关系的普遍和谐,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现代企业所倡导的团结协作精神必须以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和”以及外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和”为基础,不和的氛围和环境必定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和谐思想处处闪耀着管理者的睿智,它的积极作用不仅在于能够化解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还在于员工间通过彼此的理解和沟通,实现同心同德,相互协作,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3.现代企业“诚信立企”追求之“本”——传统儒家的诚信思想。诚,言为心声,对内诚于己,不自欺;信,恪守诺言,对外信于人,不欺人。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一个企业是否讲诚信,直接决定着它能够走多远、飞多高。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诚信思想极为丰富,儒家典籍《论语》中“信”字先后出现有38次。儒家认为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孔子说:“人无不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倡导“主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认为“民无信不立”等主张,这些诚信观都可以成为现代企业诚信之树的根本。晋代学者杨泉在《物理论》中,对诚信的社会作用也作了论述:“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诚与信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不诚则不可信,信必见其诚,所以隋代王通说:“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宋代理学家程颢也说“诚则信矣,信则诚矣。”这些都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的思想。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是国家立国之本,也是企业立企之本。企业确立自己“诚信立企”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也必须从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中汲取养分,并将这种理念和追求扎根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之中。
二、传统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
由于受到一定的历史的、阶级的、社会的局限,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决定了它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是促进与制约交织。
(一)传统儒家文化的精华促进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
传统儒家文化重视整体利益的道德价值取向有利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个人与他人、社会、群体的关系问题上,始终强调舍己从人、先人后己、舍己为群,在“义”与“利”的关系上,把代表整体利益的“义”放在代表个人利益的“利”之上,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义然后取”、主张“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只有发扬重视整体利益的道德精神,发挥道义的巨大力量,才能帮助人们克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斤斤计较个人私利、见利忘义的倾向,自觉关心集体的利益。企业经营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利益诉求,要做百年品牌,就要兼顾各方利益,要符合道义,“企业家身上要流着道德的血液”(温家宝语)。
传统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创新进取精神有利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易经》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对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也是现代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需要具备的素质。企业在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时,应将这种开拓创新、积极有为的思想作为激发员工奋发向上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企业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传统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伦理道德精神有利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有些学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儒学即“仁学”。儒家重视仁、义、礼、智、信、忠、恕、勇等道德追求,主张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倡导“言而有信”、“成人之美”、“以直报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人际交往观念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推己及人的友爱思想等,都有助于企业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和建立,对企业良好风气的形成及共同价值目标的确立有积极作用,它能够使员工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引导或约束员工的行为。
(二)传统儒家文化的糟粕制约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
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制约了企业民主精神的形成。中国长期封建专制统治使上下等级森严,尊卑观念浓郁,使得在一个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尊卑贵贱的界限格外分明。官本位思想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华民族麻木不仁、窒欲守节、压抑个性、逆来顺受、息事宁人、谨小慎微等消极民族性格、惰性心理和阿Q精神,这种思想在企业中主要表现为家族化或官僚化,从而导致话语权上的“一言堂”,决定权上的独断专行,形成极其鲜明的企业“领导人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取决于企业领导的个人倾向和个人意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民主精神的形成。
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因循守旧思想制约了企业创新精神的发扬。因循守旧传统与创新精神相冲突。中国数千年农耕社会的主要特点在于其结构上的超级稳定性,在这样的社会结构内,人们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囿于常规,崇拜祖先和圣人,畏惧官僚,这些恰恰是中国几千年农业社会形成的诟病。反映在文化上,过分崇拜经典,“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反映在思想上,崇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闲散漫的生活方式,鄙视商业生产、重义轻利,再加上中庸思想的束缚,窒息了劳动人民极大限度地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对大自然的积极探索、开发、利用以及对自然科学发明创造的强烈动机与热情,极大地禁锢了现代企业创新意识的培育,导致创新精神不足,模仿严重。
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宗法观念制约了企业人际关系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建宗法制社会,宗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血缘亲疏来辨别同宗子孙的尊卑等级关系。在宗法制度下,中国人对自己人身与生命价值的认识囿于亲情社会或熟人社会的狭窄人际关系圈子里,把生命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迎合周围的人事关系建立熟人关系上,而不能像西方人那样注意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中去寻找自身的创造力量和生命价值。这种宗法观念在现代企业中最大的影响就是人际关系中裙带关系严重,不利于企业良好氛围的形成,企业内部容易形成小集团,人事任用上容易任人唯亲。
三、植根于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积淀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特有智慧与历史经验,包含富有哲理性、真理性的精华,但受历史、阶级的影响又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在借鉴传统儒家文化建设现代企业文化时必须弘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对传统儒家文化,赋予其现代意义,作出现代诠释,实现创造性转换。
(一)坚持批判地继承的原则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既有历史的包袱,又有宝贵的经验,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对其进行现代转换的过程中,既要批判、剔除其中过时的、打上封建时代烙印的思想,肃清其消极影响,又要继承、吸纳其中具有恒久价值的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马克思主义的表述叫“扬弃”。批判地继承的原则要求把批判与继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同时不忘批判,既不能食古不化,更不能颂古非今。因此,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一方面必须积极利用;另一方面又必须勇于打破,这实质上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必须立足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企业发展的实际,有意识、有目的地挖掘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宝贵资源,对其中与现代企业核心价值观相容、相通、相契合的因素消化吸收并加以改造、创新,实现现代转换。
(二)坚持合理吸收与现代转换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传统儒家文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进行剖析,可以发现存在着三种情形:其中一部分内容超越了历史局限,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属于思想精华,如大公无私思想、自强不息精神、诚实守信意识、重义轻利思想等,这一部分可以合理吸收,直接或间接用来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服务;还有一部分内容,受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而形成的不利于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思想观念,诸如知足长乐、枪打出头鸟、息事宁人等,这些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要坚决予以摒弃;另外还有一部分内容是精华与糟粕交织,对此,我们必须进行辩证的分析和科学的扬弃,对其中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实现创造性的转换,发挥其现实价值,如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必须剔除其中重“人治”轻“法治”的观念和森严的等级观念,对其注入民主法治思想、平等公平观念,实现现代转换,充分发掘其中重视人的因素的积极意义,把它吸纳到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来,才能做到古为今用。
(三)坚持继承民族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儒家文化所蕴含的、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现实性、变易性。坚持继承民族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既是一个理论创新的问题,也是一个方法创新的问题。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不仅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容,而且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更能使我们的企业显示出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要继承民族传统,必须将现代企业文化扎根于传统儒家文化的丰厚土壤中,使之成长为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企业文化之所以能显示出新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具有全新的物质基础,还在于它继承和吸收了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优秀成份并展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特征,并与当前政治、经济的状况与要求相结合。要弘扬时代精神,必须具有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合理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世界局势中永放光芒,才能使现代企业文化既植根于传统儒家文化的深厚土壤又融汇于世界文化的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