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怎样在中小学开展礼乐文化教育

2016-06-09 17: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礼乐文化的概念


  古代礼学三部曲包括:〈调礼》、《仪礼》和《礼记》,他们是中华礼乐文化的形态构成。


  《礼记》中记叙“礼者,天地之序也”道德的抽象意识就是通过礼来表现的。如尊师重道、睦邻友好、爱岗敬业等风范都可以通过礼节来践行、学习。


  《礼记?乐记》中记述“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随着音的节奏演奏出来,配合优美的舞蹈就是乐了。音乐是由心产生的,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传达出喜怒哀乐的音节,音乐也有优劣之分,只有感情真挚,节奏高雅,能够体系道德教化的乐曲才称之为乐,所以礼是用来督导人的意志,乐用来调和人的声音。听高雅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因此礼乐结合,内外兼修,可以提高人的道德品行和境界高度


  二、我国礼乐文化的发展历史


  从春秋战国开始,儒学家就提出“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於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这是由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学术性质的“礼学”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流传延用至今。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之《孔子再评价》一文中指出“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且渗透在广大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辩重人事……”它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民族文化。


  我国近现代,礼乐文化研究开始于1990年,而且局限在媒体、广告、艺术等范畴,直到21世纪开始致力于引进西方相关理论研究,集中精力在礼乐文化的发掘还是在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懂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可见中国礼乐文明扔具有现代价值和意义,中国现代礼乐文明的顺利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文明,文化繁荣,社会的进步。


  三、我国开展礼乐文化教育的局限性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学会关于青少年国学素质教育曾开展了“诗书礼乐国学进校园”为期一个月的问卷调查活动,以北京第十三中学的千余名学生为例,其中超过70%的学生认为需要开设国学课程,其中50%的学生表示对于“礼乐文化”不甚了解,但是希望可以学习,由此看来礼乐文化教育在我国各校开展迫在眉睫。


  在中国“应式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国教育严重缺少对学生“身体智慧”的挖掘,尤其是在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阶段,对于外界的探知和自我的认识都出于生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我国没有把身体教育与智力教育结合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忽视了体育、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设置。二是填鸭式的听读写为主的知识教育模式,一味的只追求高分数,忽视了“知行合一”的教育思路。学生们虽然拥有了知识的存储量,但缺乏了对文化的感知能力和应用能力。只是达到了逻辑思维的高度,却缺少了对知识构造的连贯情感体验,无形当中掐断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和创新的欲望。我国现行的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的创新型人才理念背道而驰。我们著名的教育学家钱学森晚年就曾提出了“钱学森之问质疑了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而他理想的教育模式就是平等交流,互动式的教育体系。”而大部分学校忽视了传统文化交流,导致了学生对于文化内涵的识别能力降低,文化素养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礼乐文化


  四、开展礼乐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


  中共中央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明确把“明理诚信”作为20个字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于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具有良好品行的高素质人才是育人的最高境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习传统文化还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科目,了解历史事件及其对于后世的影响,明辨是非。在语文学习上,对于理解古文言文,古诗词,提高文学涵养,都有很大的帮助。《礼记?大学》中记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的教育理念直根于礼乐文化之中,从身体出发考虑道德修养,有助于出于青春期和成长期的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预防学生产生心理问题,防止产生犯罪行为。基于此我认为相关部门更应对在校生加强传统文化宣传教育,采取具体的可行性的措施。关于我国开展礼乐文化教育的建议如下:


  (一)改进教材


  “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就是礼乐文化,而礼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在儒家的著作中比比皆是。例如《论语》中有大量关于礼仪的记述:“曾子曰:“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仔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正,虽令不从。”等等。”而针对现行学生教材传统文化部分所占比例和涵盖范围较少等问题,首先教材编审人员应深刻认识到开展“礼乐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提选含有优秀的礼乐文化精髓的经典古籍,尽量保持原文本的完整性、真实性,让学生对原著本有完整的认识,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探寻兴趣。其二是增加考试中传统文化的所占比例,激发学生学习礼乐文化知识点的自觉性。


  (二)重新审视办学理念学校应脱离只注重考试分数


  而忽略校风建设的局面,学校和教师往往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而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继而产生了抽烟、喝酒、打架、偷盗等恶劣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对于这批学生学校不能采取开除等一棍子打死的做法,更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应培养他们对于体育、美术、音乐等方面的兴趣,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特长,通过兴趣爱好带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学校应重新确立办学理念,找准学校发展的路线,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小公民。每个学校都应争创“礼乐之校”,用心培育“仁爱之人”。


  (三)加强师资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一线教师礼乐


  文化的培养力度,教育本身就一门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提升。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绝大部分一线教师都拥有一流的教学水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然而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还是有所差距的。应在教师授课之余,丰富教师的学校教学生活,比如开展“每日必读”活动,可以在学校设立读书角,在课余之时都能有关于“礼乐文化”的涉猎,定期的可开展演讲比赛活动,检验学习成果和学习感悟。或学习古诗词开展小组座谈活动,深人探讨礼乐文化,还可以模仿古代的民风民俗,开展仿古表演,加强对礼乐文化的理解。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教师自身的“礼乐文化”涵养有所提高,才能有效的辅助教学工作,让学生耳闻目染深受影响。


  (四)加强学生礼仪教育礼仪无论在公共生活或者家


  庭生活都始终存在,儒家教育特别强调这种从身边做起的礼仪训练。因为孔子的日常生活也是姿态优雅:“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所以,中小学校也应开展礼仪课程,从举止投足到迎宾待客都应进行礼仪训练。正所谓“君子正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猛乎”,都是从小事做起,最后达到风化万民的威仪效应。


  (五)为家长开设“礼乐文化”教育课程


  学校可以定期的对学生家长进行“礼乐文化”培训,正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而礼或诗都蕴含了丰富的真谛,通过让家长学习《诗经》、《论语》、《弟子规》、《大学》、《礼记》等古典籍,规范了家长的个人行为,给孩子们树立起榜样形象,在家庭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这样学校和家庭就搭建了教育的桥梁,让礼乐文化得以贯彻实施。


  (六)为校园营造“礼乐文化”氛围


  在校园营造“礼乐文化”氛围,将“礼乐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统一,合理布局学校内的宣传牌、宣传板报、文化墙等公共设施,开辟礼乐文化专栏,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学报、网站等对礼乐文化进行宣传,让全校师生都能感受到浓厚的礼乐文化氛围,为他们营造一个温馨的育人环境。


  五、开展礼乐文化的具体形式


  (一)将礼乐文化教育与中华节庆、仪式教育相结合


  如每当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应以班级为小组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渊源有深刻认识,以及对于节日中的风俗习惯都所了解,如重阳节,让学生了解节日的时间是每年阴历九月九日,节日的由来是通过《易经》中的记载,数字中把“九”定为阳数,而九月九日是九九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含义,而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可以让学生在当天关爱问候自己的爷爷奶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给老人们打扫卫生或者表演节目,开展一系列的敬老爱老活动。这样就把民族文化的精髓直根于现代教育当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二)将礼乐文化与社团活动结合


  当今校园,社团活动百花齐放,形式多种多样,而社团活动的构建都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设立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武术队、象棋部、舞蹈队、吉他社等门类齐全的社团,而礼乐文化无形中渗透在了社团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娱乐之余,还能受到礼乐文化的熏陶。


  (三)礼乐文化与经典诵读相结合


  把诵读经典与学校课程相结合,每天早读和晚读给学生固定时间来诵读经典,并开设阅读课,通过教师讲解国学经典文章,并举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不仅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朗读与背诵。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都无形的贯彻于经典古籍当中,经典诵读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为人处事之道,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有很大帮助。


  (四)礼乐文化与网络平台相结合


  21世纪是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借助网络优势,建设师生交流共享平台,讲师可以将课件、教学感想、学生作品等发送至网站平台,将老师与学生的成长过程呈现给大家,彼此相互交流学习。还可以开展远程授课,为渴望自学的同学答疑解惑,辅导帮助。而当今社会新型教育模式离不开先进的应用技术,拥有一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教师队伍,能熟练应用现代的宣传媒介,对于发展礼乐文化教育是很有效的工具。


  六、总结


  孔子在春秋社会提出礼的思想,维护了旧的礼乐制度,提出了“仁爱”思想,反对暴政。故《礼乐?乐记》记述:“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他提出了中庸的思想,主张思想的相互调和与制约,对后世的治国之道有深远影响。在《论语?为政道》中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人情和心理上解析说明,只要人心正直,就能自觉遵守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孔子还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并创办了首家私塾,将“仁爱”为核心的礼乐精神灌输给学生,从而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儒家思想不仅发扬了我国的礼乐文化,还为我国学校开展礼乐教育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泉。而礼乐教育从小抓起,徐徐渐进,长期积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由内而外展现的良好习惯,又无形中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始终贯彻将礼乐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充分体现“育人以礼,树人以乐”的办学理念。


                              林信洁,陈芳华

                      (浙江温州市心理服务志愿者协会;浙江泰顺县实验中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