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的高校生命

2016-05-28 16: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生命文化教育的内涵及其发展


  对于生命文化教育的理解,首先要理解生命文化与生命教育。第一,生命文化。简单来说,生命文化是指“生命以文化的形式存在,或者说,是关于生命的文化”,人类生命的文化,是“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及其实现方式的人类精神的精华。第二,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起源于西方上世纪50年代末的死亡教育,其作为生命文化教育的前提,所设定的价值目标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现在国内一般认为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而生命文化教育,一方面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生命教育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发展;另一方面,生命文化教育又不等同于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现实的个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为内容、以现实的个人如何自我实现和自我确证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为目的的教育,它的主题和宗旨是为了让每一个活生生的、现实的个人能够获得生命的信仰,能够过上有追求的生活。而生命文化教育重在对人之生命的文化解读,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形成对生命的基本看法和对待生命的态度,使受教育者达到“自然生命”和“社会文化生命”二者的完美统一。


文教资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文化教育因素,中华民族悠久的道德文化传统之中就植根着生命哲学思想。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如孔子曾明确地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佛教的生命观体现在其强调日常生活中的个人修行,强调放下生命之外的一切物欲,把有限的生命融人无限的超脱之中去,佛教认为,“顿悟成佛”是生命的最终目的,同时也认为死亡就是下一段生命的又一次开始,“浬磐”;道家学说所蕴含的生命哲理体现在“人法地,地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学说强调贵己重生、轻物重生,强调从“道”的高度观照个人生命,从性德着眼肯定差异价值。西方的哲学思想中也有大量关于生命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则是建立在其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之下,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基础的,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人类社会逐渐进人以经济全球化为基本特征的崭新时代,在人类社会获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崇尚物质,忽视人文”为趋势的全球化生态危机,这实质上也是一种信仰危机、价值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生命文化教育就是“把生命伦理学所体现的关于生命现象的伦理关怀诉诸于现实的个人的生命过程始终,重新评估‘理性优位’、‘科技价值观主导’、‘知识至上’、‘市场万能’、‘货币崇拜’等价值观,重新建构以人文关怀为主导、生命价值优位、生活高于活着等新型价值观。”[11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人文教育的理念,重视教育对生命的人文关怀,摆脱教育的工具理性,回归教育的价值理性,继承和发扬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淀和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吸纳更多的人文精神与生命文明因子,从而增强受教育者的生命韧度,拓展其生命宽度。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的高校生命文化教育的思考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主要通过两条基本途径,第一是人的生命的自然繁衍,第二是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而从事后一项活动的主体是文化组织,主要代表就是高校和研究机构;并且,从高校的起源来看,高校和文化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高校本身就起源于文化,并承担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职责,即教育的职责。2011年,胡锦涛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体现了党中央对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重视,对于高校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这说明了教育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1803年,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Kant)在《论教育》一书中指出:“人是需要教育的唯一的生命”,这点明了教育的本质也是一种生命活动,而教育哲学的使命,是使受教育者在生命活动中获得新的生命,即促进人的发展。我国有学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通过文化促进人的发展的生命活动”,他同时指出,“‘文化育人’是教育本质的核心,文化传承创新是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基础。”在这里,“文化育人”有两层意思,“育人”就是“促进人的发展”,是目标;“文化”就是文化传承创新,是“育人”的内容与途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统一在“文化育人”的内涵之中。笔者认为,文化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生命意识问题既是人生哲学的命题,也是人生的现实问题,因此生命意识问题是教育不可忽视和回避的重要问题。


  当前,高校大学生自杀以及自残、伤人等暴力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生命教育的缺失,从深层次上看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陷与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缺乏。在高校开展生命文化教育,传承生命文明、创新生命文化,积极建构高校生命文化,引导大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养成其健全的人格,体现了强烈的生命关怀及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高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崭新课题,更是对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理念的切实呼应。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加强高校生命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开设生命文化教育系列文化课程,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结合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开设以下有关生命文化教育的系列课程,这些课程都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第一,生存教育课程。这一课程旨在教育大学生如何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险情下进行自救或救人的知识,即如何保存生命。第二,生命哲学教育课程。这一课程旨在通过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人生价值的探讨,引导大学生对“一般的生命”与“人的生命”,“自然生命”与“人文生命”的本质区别与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让大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获得生命的真正意义。第三,死亡教育课程。这一课程应当从哲学的高度思考生死的问题,即以理性与超越的思维来认识与面对死亡的问题,进而激发大学生的生存智慧。第四,科学与人文教育课程。科学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技术能力,人文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这一课程旨在使大学生形成“君子+勇士”的良好人格。


  值得注意的是,生命文化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在教学中要注重通过经典影片解读、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及综合实践等方法;要注重通过教师的身教、言教、境教等方式,使生命文化教育的效果得以增强。


  (二)开展生命文化教育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生命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显著的教化、导向和激励的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是生命教育隐性课程的有效载体。特定的校园环境可以熏染出特定的学生个性。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实施生命教育,营造校园生命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使大学生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例如,可以积极邀请社会名家开展生命文化教育主题讲座,升华大学生对生命存在和生命意义的认识;开展“大爱”与“宽恕”品质的文化活动教育,积极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自助组织,如大学生心理、生命、伦理等互助社团,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心理保健方法;可以创设适宜的情景让大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他们通过实践体验学会应对消极情绪与挫折的策略和技巧。


  (三)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资源,增强生命文化教育效果


  进行生命文化教育,提倡生命和谐,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需要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学校教育,才能增强生命文化教育效果。


  第一,家庭是塑造一个人品格的第一所学校,在施行生命文化教育上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家长应当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营造和睦和谐的家庭文化氛围,以减少大学生的焦躁情绪,增强他们的幸福感,使他们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人生。家庭教育并没有特定的模式,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渗透进生命文化教育的内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5],就说明了日常生活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在家庭日常生活的教育中,需要注意的是,沟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式,家长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在家庭中通过互动沟通的方式引导大学生以豁达的胸怀学会包容、学会感恩、学会生活。


  第二,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大环境,是最好的生命文化教材。因此,其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作为实施生命教育的组织保障,可以考虑颁布有关开展生命教育的制度和法规,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证;还可以加大“生命教育”系统的经费或硬件投人,组建生命教育网络和工作机制,促进专项工作的推进及推广。其二,街道、社区等也要积极开展生命文化的宣传,拓宽生命文化教育的渠道。其三,可以借鉴港澳台等地区的做法,成立有关生命文化教育的社会团体和基金会,推动民间力量,使生命文化教育在全社会得以开展。


                                   黄建烽

                              (华侨大学学生处,福建泉州36202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