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片冰心在玉壶--享受文本的愉悦
语文教材选文不仅“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而且“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你看,细细品读《荷花》,我们在感叹课文描绘的情境美,在领略语言文字美的同时,仿佛自己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心情在暖暖的爱意中飞扬起来。西沙群岛多么富饶,泉城多么美丽,九寨沟多么神奇,黄果树的瀑布多么壮观,鼎湖山的泉声多么美妙,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秦兵马俑让人惊叹……这都是我们读小学语文课本时看到的。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启迪人们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视野,摆脱主观成见;当你遇到困难、挫折时,《爷爷的芦笛》告诉你“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当你徘徊不前时,《最大的麦穗》提醒你“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里,那才是实实在在的”;当你一蹶不振时,谈迁的精神鼓舞你,“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当你缺乏意志时,滴水穿石就会启示你,‘‘只要我们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去编织“剧本”,让他们感受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如在教学《鹬蚌相争》时,我让学生加上动作,模仿鹬蚌之间的“斗争”把一只手想象为“鹬”,另一只手假想成“蚌”,自己的左手狠狠地“啄”右手,而后再让右手牢牢地“夹”住左手,让学生游戏中感受寓言文字的精练。在孩子们编导的“剧本”里,有时会让我们舒心地微笑,有时会使我们伤心地落泪,有时会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纯真美好的童心。这些都是文本带来的心灵愉悦。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漫步语文世界,就如闲逛琳琅满目的商城。在这里,一句句意蕴隽永的名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一篇篇至真至纯的美文,想象和现实交相辉映,诗情和画意共长天一色。普普通通的文字经过排列组合,读之,让人拍案叫绝;品之,让人感觉妙不可言!
二、湖光秋月两相和一享受和谐的温馨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讲,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自己的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的那种老师。”作为施教者的教师和接受者的学生,必须形成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谐民主的课堂,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种享受。也只有在充满温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学习,师生的情感才能相互碰撞,促使学生以最佳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一部分的教师以“师者”自居,他们高高在上,不苟言笑;学生只能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学生必须服从老师的指挥,不得做老师不允许的事情,不得说老师不让说的话。师生之间在情感交流上,始终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种不“和谐”的关系,会让师生都精神疲惫。倘若教师能放下师者架子,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沟通、学习上的探讨,定能创造美好的境界。
在教学《三袋麦子》时,老师设计了一个辨析题:“一门技术和一座金山,你选择哪样?为什么?”多数学生选择一门技术,因为技术可以带来金钱。可一位学生说“我想选一座金山。因为有了金山,我就可以办工厂,创造更多的财富;有了金山,我还可以帮助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要实现这样的梦想,光靠一门技术恐怕不大可能。”话音刚落,全班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试想,如果老师不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能听到如此别样的声音吗?而在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时,有学生提出看法:“公仪休是个撒谎的人,我们不能向他学习。”教师及时将学生分成正反双方,进行辩论。在研读课文、双方辩论后,公仪休正直、机智、廉洁的形象更加丰满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享受感悟的愉悦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讲解,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带着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感悟语言、欣赏语言、积淀语感、运用语言,学生才能从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享受语文学习的愉悦。
我在教学《搭石》一课时,抓住“协调有序”一词,让学生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和谐画面。我精心创设走搭石的情境,让学生与老师反复地、快慢交替地通过轮读的形式来体会“协调有序”。教师的引读一加快,学生的接读紧跟上,师生间默契的“引”“接”,精妙地体现出“协调有序”的意思。这样的体验,学生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一幅优美的画,让人感受到走搭石人走出的音乐美、画面美、协调美。
一篇篇课文,或如诗一样含蓄,或如月一样朦胧,或如歌一样动人,其中的滋味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四、举一反三在书外一享受拓展的快乐
在课文学习中,如能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让文本厚实起来,定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阅读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类型、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适时拓展。如《黄果树的瀑布》的教学,我让学生朗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在为学生展示了庐山瀑布的美景图之后,我带着学生一起欣赏《望庐山瀑布》的配音朗读,并让他们说说庐山瀑布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图、古诗的欣赏,一下子将学生带入壮观的瀑布世界,唤起学生对“瀑布”的向往之情。一首浅显易懂的诗,一段优美的音乐和一幅壮观的瀑布图片作为课文的引子,给学生们创设出一种令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再如教学《月光启蒙》结尾时,我说,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细细品味,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勤劳、聪明、疼我爱我、一个令我骄傲、令我自豪的母亲!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的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生活好了,母亲却感受不到了……”接下来,我声情并茂地朗读起孙友田的原文:“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当我读完一遍后,孩子们静静地坐着,不发出一点声音,我又朗读了一遍。这一次,我分明看到学生的眼里噙着泪花。因为课文中慈爱聪颖的母亲与此时痴呆傻笑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这样不仅让课堂充满活力,更延续着生命的感悟。
人们常说,学习语文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落花无痕”般地使用课外资源,使得课外资源“化作春泥更护花”。
五、立志读尽人间书一享受课外阅读的幸福
在学校里,最美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我觉得,有一群学生,捧着一本书,或靠在一棵树上,或是趴在桌子上,或三五个人躺在草坪上,如痴如醉地默默阅读,那是最美的风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孩子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努力拓展他们的阅读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的习惯,让书香溢满孩子们的童年,让阅读滋润学生的心田!
阅读是一种无法替代的体验,而课外阅读也是课堂学习无法替代的。许多大作家一谈起成长经验,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可见,多读书能提高语文能力是一种共识。《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
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的作品。此外,还要做到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教师都应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关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如学了课文《丑小鸭》,就推荐《安徒生童话》一书;学了《伊索寓言三则》,就推荐阅读《伊索寓言》教完《五彩池》《黄山奇石》等课文后,指定学生阅读介绍祖国美好河山的相关文章。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指定一些阅读的范围,提高他们的课外自读兴趣。只有选择能吸引学生的读物,学生才能读,才爱读,才能使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当然,在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给他们阅读的时间、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定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让他们享受到课外阅读的快乐。
让我们不断探索,总结经验,逐步从传统语文教学的桎梏中挣脱,唤起学生主动探索语文知识的兴趣。唯有如此,师生才会真正达到“享受语文”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