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体育教育论文

中原古城浚县两山民俗庙会与民间体育文化的策

2015-07-28 18: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作者简介:马伯韬(1987-),男,河南安阳人,主要从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
  中原古城浚县历史悠久,自古尚武之风盛行,地处河南省北部,原属安阳,现归鹤壁所辖,是古邺之地。2004年浚县正月古庙会被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2008年浚县民间社火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浚县还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和著名的武术之乡。浚县民间社火后赵时已有雏形,唐宋时成规模,兴盛于明清时期。浚县社火既有舞龙舞狮等武戏杂耍,更有精彩丰富的武术表演,这是浚县庙会的一大特色。浚县是著名的古黄河渡口黎阳津所在地,也是隋末农民起义瓦岗军的根据地,历史上活动在浚县一带的秦琼、罗成等,都是一个个为人熟知的英雄人物。浚县古称黎阳,地理位置优越,“左右伾浮,襟带淇卫”,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建安时期袁绍与曹操大战于浚县一带,关羽斩颜良于白马坡(位于今河南浚县善堂乡朱村南)。据《三国志·关羽传》载:“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关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这里武风浓厚,素有习武传统。景色壮观的浚县大伾山、浮丘山平地突兀,山势奇特,青山翠柏,孤峰凌云,古迹荟萃。很久以来,不仅吸引着众多的文人雅士登高临流,吟诗作赋,而众多的寺庙宫观,也为善男信女媚神邀寿、祈福消灾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并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的两山民俗庙会,为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1浚县正月古庙会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人文传统
  大伾、浮丘两山古寺名刹遍布其上,且佛、儒、道三教遗迹并存。大伾山阳明书院系纪念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地方,他曾登大伾,览胜景,赋诗讲学,传道授业,为后人留下了多篇赞美大伾山景色的诗和赋。古邺浚县大伾山是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1〕。大伾、浮丘两山不仅为正月古庙会提供了独特的空间,而且还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正是正月古庙会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山上现存道观佛寺古建筑群7处,名亭5座,石窟6处,其中依山凿就的古代大石佛像(一说造于后赵时期,一说造于北朝时期),高22􀆰7m,大石佛高22􀆰29m,远近闻名,是中原第一大佛,也是中国最早和北方最大的摩崖造像。在大伾山西崖上,又有武术史上的著名传奇人物张三丰的张仙洞,内有张三丰雕像,初刻于康熙四年(1665年)之前。据传张三丰游居大伾山时,经常在大伾山瀛洲道院内筑台练功,传授武技拳法,此台被后人称作“三丰啸台”。在这个“三丰啸台”崖壁处还存有明代刻写的“东皋舒啸”题记等。大伾山与浮丘山历史上宗教文化影响深远,大石佛的雕琢,张仙洞的开造,碧霞宫的落成和众多的佛寺道观的修建,为宗教文化的传播推波助澜,朝拜者络绎不绝。大伾、浮丘二山位居平原,风景秀丽,汉末建安文学领袖曹丕的《黎阳行》,把大伾山的奇特描绘得淋漓尽致。唐洪经纶,宋范成大,明王守仁,清初书法大家王铎和著名学者顾炎武等名门大家皆曾登临,饱览胜景,吟诗作赋。
  浚县社火活动为民俗庙会主要的活动内容,包含了多样化的民间传统体育的丰厚内容,作为“活化石”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民众中蕴含着民族的历史,乡俗中呈现出乡土的性格。浚县自远古绵延至今的尚武精神,护佑和欢乐着后世子孙。民俗庙会在我国城乡十分活跃,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民俗庙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民间社火的兴盛,促进了社火中所包含的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民间的开展。浚县“尚武”的历史记忆反映在民间社火中,就是繁多的武术表演。民国时浚县南关的武术表演很有代表性,在队伍前面有四大会首,身后是打旗的、敲锣鼓的,狮舞表演紧随其后,每到一处,舞狮队闪转腾挪,先打开场子,之后,一路两排手持刀枪剑戟的武术队登场,他们以真拼实打的童子功,彰显出瓦岗军驻扎大伾山给浚县民间带来的习武雄风。1936年,县令余云澎亲写“尚武精神”,赠送给南关武会,这让南关人至今仍感荣耀。浚县处于河南安阳、濮阳、新乡、鹤壁等市辐射带的中心位置。独特的地域环境,使这里的民间社火与传统体育活动多姿多彩。“人类文化形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相联系的,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同样也不可避免地与地理环境的发展相联系,甚至其依赖地理环境的程度远大于其他文化形态”〔2〕。由于有了“庙会”这一独特形式,不少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世代相传而保存至今,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传承了不少濒临失传的民间体育项目内容。“农村体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它在振奋民族精神、建设精神文明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浚县古庙会经过长时期的发展,两山庙会的规模逐渐扩大。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浚县知县蒋虹泉主持修建了浮丘山碧霞宫,使庙会规模步入高峰期〔4〕。清康熙年间,浚县庙会已颇为兴盛,民国年间,正月庙会空前发展,范围已由大伾、浮丘两山扩及四关四街,香客游人来自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省数十县。
  新中国建立后,浮丘山庙会几经兴衰,随着民间文化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庙会得以恢复和发展。现今,浚县正月庙会与山东泰山庙会、北京妙峰山庙会、山西白云山庙会被称为“华北四大庙会”,而浚县正月的两山庙会很有自己的特点,素有“华北第一古庙会”之称。浚县一年一度的“正月庙会”远近闻名,是原生态文化的缩影,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著名的浚县正月古庙会,以大伾、浮丘两山为依托,中心在浮丘山,庙会从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会期长达一个月之久。每年庙会期 间,不仅有来自当地及周围市县的大量民众前来进香朝拜,更有来自周边多个省市以及海内外的数百万游客在此旅游观赏。
  2浚县正月古庙会的民风民俗和传统社火活动
  盛大的祭祀活动是一个民族共同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由此而产生的社火活动也必将受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表现出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从其本质来看,民族传统体育、民俗体育等都能通过特定的肢体活动,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显现出对民族文化传统的高度认同。从其来源看,宗教信仰、祭祀礼仪等活动都是它们的重要来源;从具体的项目形式来看,它们之间又会出现互相重叠、交叉的现象,就武术而言,它既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在民俗体育、社火中扮演重要角色。
  社火作为一种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每年的正月初九和元宵节为浚县传统出会日。特别是大伾山、浮丘山元宵社火,十分热闹,人山人海。浚县社火活动是民俗庙会主要的活动内容,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有踩高跷、舞狮子、跑旱船、打花棍、骑竹马、扭秧歌、二鬼打架、背阁、抬阁、玩龙灯、大头和尚戏柳翠等杂耍,还有精彩丰富的传统武术表演,他们手持刀、枪、剑、戟、棍、叉、锏、鞭等兵械做各种表演,或单人演练,或双方对打。民俗庙会具有民族性、民间性、自发性的特点,它的活跃有力地带动了民间社火发展,提高了民间对开展社火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社火中所包含的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民间的开展。“民俗体育作为一种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无论在各种民俗节日中,还是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都展现了巨大的魅力”〔5〕。浚县社火活动中的旱船又名花船,很受人们的欢迎,旱船系竹竿撑起的布船,船上有桃花船门,演员多是女角或男扮女装,船上放置衣裙和假足,以示坐船,艄公在一旁划船,浚县跑旱船由老艄公、船娘子、傻大婆三人组成,演出时做行船动作,急时如顺流而下,缓时像逆水行舟,演员角色也多取自民间故事,是一种运动量较大的民间文体活动。竹马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社火项目,系用竹篾扎成的马,马身下用白布做围裙,画马腿做奔驰状。演员化装成各种角色,其中有驱马奔驰的快步,有按辔慢行的游步,有冲锋陷阵的驰骋,有越野窜涧的跳跃。表演时配以锣、鼓等打击乐器,是社火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浚县社火有着兼收并蓄的特点,积极汲取外地社火的精华,在民国初期,浚县高跷队就把天津的高跷表演技巧和湖南的小曲调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近年来浚县社火表演在服装、难度和规模上都有很大改进和提升,而且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社火表演的行列中。当地政府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民间社火的扶持力度,保护发展社火项目。浚县民间社火人不断积极向外学习,推陈出新,城关镇东关村“武会”练的是少林派的黑虎拳,舞狮也是东关村“武会”的强项,村里的舞狮队分为两派,南狮与北狮,玩北狮的都是70岁左右的老人,玩南狮的大都是不超过20岁的年轻人,北狮人积极向南狮人学习,在传统表演形式中增加了走钢丝、走梅花桩等动作,提高了技艺难度和观赏性。
  浚县社火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最初是用来祭祀神灵活动,人们将戏剧中的人物、舞蹈融于自娱自乐的民间社火文化表演中。浚县社火传统项目舞狮惊险神奇,尤其是狮子蹿桌和蹿火圈表演更是引人入胜,令人赞叹。“民间舞狮活动是在中国狮文化的背景下孕育产生的,并伴随着中国社会宗教活动的不断开展,以及民间社火和节日庆典等文化活动的盛行逐步发展起来的”〔6〕。狮文化作为外来文化经过长期与中华文化的融合形成为一种中国特色的舞狮活动。舞狮的主要技艺还有精彩的狮子滚绣球、滚翻、扑食、抖鬃、梳毛、双狮争球等表演内容。舞龙,也叫玩龙灯,龙体用竹木制成,分九节或十一节。舞龙时头扎彩巾,身穿彩衣。一人右手握一个彩球在龙前逗引,舞者十几人在彩球的逗引下,上下翻腾的景象,颇为壮观。高跷,也称拐子,由表演者脚踩木拐表演。表演者(20~30人)边走边舞,扮演人物多取自民间故事或戏剧。由于它机动性大,行动比较自如,所以表演者可以做出很多高难度的动作。
  浚县两山古庙会社火表演为民间传统武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展示平台,对推动当地传统武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激活和带动了周边县镇村庄的武术活动普及开展。在2010年举办的浚县两山古庙会社火表演就吸引了附近滑县薛庄村等社火武术队的加入,之后他们每年都要赶来参加观摩表演,交流和展示他们的武技武功。早在20多年前,滑县薛庄村的社火队伍每年正月十六都要到浚县古庙会来表演,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村过去已有22年没来过浚县古庙会参加社火表演了。当他们看到这几年浚县古庙会人气越来越旺,社火表演技艺越来越高时,村里人都提议再去浚县古庙会参加社火武术表演。
  3浚县民间社火体现出的民族豪情与“尚武”信仰和精神
  在我国城乡地区,民俗庙会发展迅速、数量繁多、异常活跃。民俗庙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民俗旅游的迅速兴盛,有些庙会竟能吸引游客百余万,为当地经济创收数百万,可见民俗庙会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余暇时间不断增多,以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奋斗目标的确立,为我国传统民俗庙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无比优越的历史机遇和时代条件。
  从广义上讲,民族传统体育、民俗体育、社火的相互关系,是民族传统体育包含民俗体育;民俗体育又包含社火活动。民俗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构成部分,社火是民俗体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来源。浚县正月古庙会既有传统浓郁的民族特色,又有鲜活的时代气息。浚县以正月古庙会为依托是活态的文化样板,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它为我们揭示了一种原生态的春节文化和扎根民间的传统体育文化。据《浚县志》记载:大伾山、浮丘山社火中传统的玩小刀,表演者手持牛耳小刀3至5把,边行边一次抛向空中,高达数丈,然后用手接住。但见空中刀起刀落,寒光闪烁,动作协调优美。边耍边唱:“刀子本是一块铁,老君炉里折几折,折了七七四十九,玩个杀人不 见血。”窜铡,用铡刀数具,扣成眼,直径一尺半。表演者首先唱道:“一口铜铡两把刀,南衙封府赛老包。三曹官展开生死簿,阴曹地府走一遭。”玩者需胆艺双全,从铡眼中窜过,做前滚翻跃起。古代十八般兵器在浚县均有所传。至今流传较广的有枪、戟、棍、叉、矛、钩、朔、刀、剑、斧、拐、鞭、锏、锤、棒、匕首、铁尺、三节棍、流星、镖等。浚县社火表演者都是附近村庄的农民,在农闲时他们排练,逢年过节和重大喜庆日进行演出,尤以当地特色的传统武术表演受人关注。
 浚县是古代交通要冲,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事发生于此地,具有悠久的尚武爱国传统。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浚县当地的狮子会和红枪会就在党的领导下,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启发群众觉悟,声援北伐。上世纪20年代,该地活跃着一支抗匪保家的民众自卫武装——天门会。会员多为当地的青壮年农民,农闲时习武,农忙时生产,有事时,以号为令,聚集会众,统一行动。抗日战争时期为我党所领导。1938年5月下旬,浚县天门会2000余名会众手持钢枪、大刀、长矛,伏击日军,此次战斗毙伤日军100余名〔7〕。武术作为传统的社火项目,在浚县社火中是中坚力量。受由来已久的习武传统信仰和尚武习俗的熏陶,浚县社火中的许多项目也打下了深深的武术痕迹。“传统武术因负载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信息而成为一种信仰,在不知不觉中深入我们的血脉和骨肉。传统武术,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深深烙在国人灵魂深处的文化印记。对于一个武术爱好者来说,缺少了对武术的情结,缺少了对武术深藏心底的感情,就不会有对武术的热爱、痴迷和关注〔8〕”。浚县庙会社火中的武术表演,异彩纷呈,两山上下兵器林立,使人精神振奋,更加唤起人们的尚武豪情。在浚县庙会上卖的各种玩具也与别处不同,有很多古兵器玩具,如木片刀、木片剑、白蜡棍、彩杆枪、四棱锏、金粉铜锤,还有腰鼓、军鼓、尖子号等,一街两行到处都卖,男女老少人人争买。
  浚县民间社火武术表演由来已久,独具风貎,如浚县舞狮表演时狮子在前,后跟武术队。武术队在当地又俗称“刀枪把子”。表演时武术队头扎黑色武士巾,下穿皂色灯笼裤,脚蹬黑色行走靴,不论天多冷,一律赤膊光背,刀劈枪扎,棍舞棒抡,他们的表演很能显示传统武术的魅力和功夫。全县有60%的人能耍社火,每年正月十六的社火表演规模最大,出演的庙会社火队能达100多家,参演人员有3万多人。在浚县社火中,以各村的武术队表演为主。在背阁、抬阁表演中,演员化装成古代武士和将军,手持大刀、长矛、花枪等兵器,摆出各种惊险的动作;竹马表演时演员先跑圆场,随后有“穿花门、苍龙摆尾、挖门、走马穿花、日月穿梭”等花样,其中有驱马奔跑的快步,有按辔徐行的缓步,有冲锋陷阵的驰骋,有越野窜涧的跳跃,演员前后配合成阵,马铃叮当,在战鼓等打击乐的伴奏之下,呈现出金戈铁马的阵势等,这都生动地体现了浚县社火的“尚武精神”和对中华传统武术的信仰之深。
  4浚县正月古庙会社火的新发展和新气象
  浚县社火表演,盛于明清,形成了浚县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民间浚县社火队伍多、分布广、社火内容丰富,表演如火如荼。浚县县域面积1030平方公里,辖2乡8镇,489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人口66􀆰8万人。近年来浚县政府部门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成立了县、乡、村三级民间社火表演协会,把民间社火的保护和传承纳入县直和乡镇工作的责任目标,并组建精品社火表演示范队,挖掘整理恢复濒临失传的传统节目。
  据浚县文化产业办公室所提供的资料,现在全县几乎每个大的行政村都有自己的社火队。庙会期间参演的各种民间社火组织过去每年有70多家,2013年已达100多家,参演人员上至七旬老人下至3岁孩。浚县民间社火发展现状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大、项目全、技艺高。(1)规模大。包含了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民间社火是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庙会的发展带动了民间社火的兴盛。在浚县每年的庙会期间,可以说是全民玩社火,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文化。“在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主体中,民众是不可替代的依靠主体”〔9〕。浚县庙会由当地群众自发组成社火团体,自娱自乐,举办盛会,庆贺新春。与此同时,每个村几乎都有自己的特色项目,如城关镇东关村的舞狮,黎阳镇王可庄的高跷,城关镇南关村的鼓舞等都是本村的特色项目。(2)项目全。浚县社火既有跑旱船、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舞狮、骑竹马、背阁、抬阁、抬老四、张公背张婆、二鬼打架、大头和尚戏柳翠等民间杂耍杂戏,还有各种拳套的武术项目表演。(3)技艺精。浚县社火经过发展,在很多社火项目上形成了很多独特之处,各种技艺也比较精妙,难度较高,如三人叠起来的高跷、三人合踩四只跷、四人共绑五只跷的“连腿高跷”、被称为浚县一绝的背阁表演及具有讽刺意味的抬老四表演等。
  社火在浚县简称“会”,是浚县群众性传统娱乐活动的一种,从大年初一开始,贯穿整个正月,这项民俗文化活动是发源于传统的浚县古庙会。浚县正月古庙会被称为“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每年有海内外500多万游人慕名前来赏民俗、逛庙会,省内外社火表演队也纷纷来此参加表演、比赛,它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产生很大影响。每年的正月十六是浚县正月古庙会的最高潮,社火表演队伍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安排下依次浩浩荡荡走上街头,向浮丘山碧霞宫前的广场汇聚表演。这样的表演是随走随演,组织化、竞技化的水平较低,原始性较强。
  2013年,在民间社火巡游暨展演的基础上,浚县的民间社火表演升级为首届中原社火表演大赛。自2009年以来,以浚县两山民俗庙会为平台,鹤壁市将浚县正月古庙会更名为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并作为塑造鹤壁品牌、提升鹤壁知名度的一个重要途径。浚县民俗庙会社火表演每年都有创新元素,每届都有新内涵和新提升。至今已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了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而每年的正月十六浚县两山庙会的民间社火表演,都是中国 (鹤壁)民俗文化节的最大亮点,从品种项目上讲为浚县古庙会所独有的表演并不太多,而中原社火各种项目集中于一个庙会表演的则不是多见,这也是浚县两山民俗庙会的最大特色。特别是2013年在浚县两山庙会上演的首届中原社火大赛更是将第五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社火表演推向了新的高潮,进一步产生和扩大了浚县两山民俗庙会在国内的重要影响力。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每年都吸引着晋、冀、鲁、豫、鄂、皖等6省近100个市县以及海内外的500多万香客游人,高峰期每天客流量达50万人,现场还有省内外数百名记者、摄影爱好者参与记录和拍摄,被学者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5结语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正在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有些项目正要离我们而去,有些项目已经离我们而去。由于受到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民间社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其次是现代农村生活方式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从而在我囯农村各地农闲时习武的场面不多见了,传统的娱乐活动逐渐被现代娱乐活动所替代。河南浚县大伾山、浮丘山独有的自然风貌、人文风光、历史文化所造就的正月古庙会,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维系、保护、继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由于有了这个平台,当地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活标本”的形式保存下来,挽救了许多濒临灭绝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同时这也充分展示了在新时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强大的生命力,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看到了民族传统体育更好的未来发展的新希望。
  参考文献
  〔1〕大伾山志编纂委员会􀆰大伾山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2〕郑勤􀆰地理环境与体育文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8(3):419-422.
  〔3〕曹军,赛于军,陈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发展农村体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6):8-12.
  〔4〕马金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376.
  〔5〕吕韶钧􀆰民间舞狮习俗与中国传统文化探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0):1322-1324.
  〔6〕张国栋,刘坚,李运,等􀆰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1):4-7.
  〔7〕耿玉山,王永喜,张明新􀆰可爱的浚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59-65.
  〔8〕邱丕相,王震􀆰人类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未来武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9):1-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