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我国健身运动的不断发展,健身运动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今天,全民健身运动已经深入人心。人民的运动需求特别是对休闲运动的需求越来越高,如传统的跑步、太极运动等等,已经无法满足。全健排舞作为一个新兴的休闲运动,不仅融合了现代舞和民族舞蹈,而且还在里面加入了许多西方舞蹈元素,这样的多元化舞蹈运动使得其步伐明快,跳起来特别有节奏。全健排舞还有许多特点,比如它很大众,花费少,不限场地,学起来也比较容易掌握,老少皆宜。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全健排舞具有可普及性。本文通过对广州市全民健身排舞的发展状况展开了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全健排舞具有容易掌握,易学易懂,不受场地的限制等等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案,可以作为广州市全健排舞休闲运动的参考。
关键词 休闲运动 全健排舞 民族舞蹈
当今社会,人本思想早已深入人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再也不用为了吃饭穿衣而发愁。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人们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在工作之余,更多思考的是如何打发这下班后难得的时光。同时身体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提高身体健康状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氧运动,是人们在休息时候提高身体素质的最好办法。“生命不息,运动不止”,说明了运动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最关键的环节。本文对广州市的全健排舞状况开展了调查,全健排舞在市里广受普通大众的欢迎,其蓬勃的发展说明了人们对健身运动的喜爱,对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1]。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全健排舞有着许多其他运动难以企及的优点,这也是为什么全健排舞那么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德阳市全市范围内选取了十五个居民区,总人数为600人。他们在社会上担任不同的职务,其中在机关单位工作的职员干部有210人,193人是在企业任职的干部或职员,而普通市民有197人。在这些人中,女性占了百分之八十五,人数达到510人,而男性只有90人。在这600人中,年龄最小的只有9岁,而最大的有75岁。75到65岁占了10%,有60人;65到55岁占了40%,有240人;55到40岁占了35%,有210人,40岁以下的占了20%,有90人。
(二)方法
我们主要采用填写问卷、随机采访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4%。
二、分析
最初的全健排舞是从美国传入中国的,如果单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一群人排成一排,放着音乐,跟着节奏翩翩起舞,其实跟现在广为流行的“广场舞”非常类似,也是国内潜力最大的一种舞蹈。七十年代的美国,人们在庆祝的时候,就会成群结对的跳这种舞蹈[2]。而现在的全健排舞,已经跟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融合了现代舞和民族舞蹈,而且还在里面加入了许多西方舞蹈元素和中国传统的舞步,使得全健排舞跳起来更加有节奏。刚开始的时候,全健排舞是没有固定的音乐的,只能随着手拍的节拍或者借助吉他来伴奏。时代在进步,舞曲和舞步也变得更加多样化[3]。不同的舞曲其舞步也有很大的不同,每个地方的舞步也有其鲜明的特点,代表了他们那个地方的风俗和文化。
全健排舞是一个团体的舞蹈,积极昂扬的音乐,健康向上的乐曲,舞步简单,节奏明快,不仅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还可以在运动之余,放松因为工作原因导致的紧张的心情,悦己悦人。全健排舞和剧烈的无氧运动比较,它更温和,不容易因为剧烈运动而拉伤肌肉,可以进行较长时间的运动,也不会感觉到疲劳。全健排舞还可以消耗机体能量,燃烧脂肪,对减肥有很好的帮助[4]。
三、结果与分析
目前全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较之以前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全民健身运动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更多的人把它当作是工作闲暇之余的娱乐、社会交往的结合体。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全健排舞带着娱乐性质,中年人则更多的是为了搞好人际社会关系,老年人则纯粹为了锻炼身体、强筋健骨。参加全健排舞的男性主要是想通过锻炼获得健美的体魄,而女性则是为了拥有一个完美的体形。全健排舞的场地可以是免费的公园、绿化地带,也可以是街边空地和一些广场。调查者中的近百分之八十都表示十分热爱全健排舞,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表示不是很了解全健排舞,之所以和大家一起跳,是因为觉得好玩,就图个热闹。
四、建议
目前全健排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许多居民还并不知道有全健排舞这一项目,这就导致了全健排舞的局限性。当然全健排舞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推广。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力度,配备服务站,在节假日还可开展竞演活动。不仅如此,还要加大资金投入,修建全健排舞的场地,购置设备,满足全健排舞的需求。各小区之间应该经常联络,举办一些联谊会,商量探讨全健排舞推广的计划,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舒能贵.全民健身中推行全健排舞项目的研究[J].南昌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2013(16).
[2] 吴强.我国推广与普及全健排舞运动的发展策略研究[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体育部.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