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残疾人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歧视、隔离到接纳、尊重。残疾人自强不息,在运动场上的拼搏精神为人们树立了榜样。这种变化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二战后,伤残军人和残疾人参与体育比赛,人们对残疾人的认识开始转变。最初,体育活动只作为残疾人一种康复手段。随后,残疾人积极参加体育比赛,残疾人在体育比赛中的表现逐渐改变了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
1在古代残疾被认为是丑陋和不吉祥的象征
欧洲中世纪残疾人被社会歧视甚至隔离。人们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残疾人,有些残疾人甚至用链子被囚禁在家里,在忌日和某些节日,甚至用来鞭挞和用石头砸死[1]125。希腊斯巴达城邦发现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如发现残疾儿童,斯巴达召集长者决定刚出生残疾儿童的命运。残疾人做苦役、被流放,曾被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和柏拉图解释为“为了公众的健康利益”。欧洲中世纪对残疾人歧视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中叶。今天人们很难理解,为什麽残疾人遭到如此境遇。西方人传统观念的标准化,可能部分解释这问题。例如:欧洲超市买的蔬菜都要标准化,黄瓜的弯度都要有标准,不符合标准不能上架出售。先天畸形或残疾在欧洲中世纪不被理解为偶然与内在无关的生理现象,而被认为与性格、道德有关。在当时的精神分析学也反映了这一研究趋势[1]121。人们认为面目和身体特佂是反映性格和精神的一部分。身体残缺被人认为不符合审美标准,是社会的瑕疵和邪恶的象征。残疾人更被隔离于体育活动之外,被古典的体育精英化和贵族化观念排斥。古罗马皇帝曾把残疾人放入角斗场作为角斗中场休息的娱乐项目。在佛拉乌斯、多米提安努斯皇帝统治罗马(Flavius Domitianus,5196AD)时期,在角斗场中有一个娱乐节目是,女角斗士投标刺矮子,直到将其刺死为止。今天有些马戏团表演中还有类似拿侏儒取笑的被称为“小人国”的节目,如图1所示。
在欧洲中世纪,残疾被宗教定义为罪恶。1494年,在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市,160个精神病人被认定是女巫和男巫被烧死。残疾儿童出生被认为是不详之兆,有文字记载,残疾儿童被当作怪物在教堂门前出售。即使在18世纪末,现代精神病学出现之后,残疾人仍然受到歧视。1784年,奥地利拥有欧洲大部分最先进的医院,这些医院多设有精神科,治疗精神病人采用倒挂、狗咬、加农炮炮声惊吓、泼凉水刺激等治疗手段[2]。甚至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残疾人被用来作为法庭中间休庭的表演娱乐节目,娱乐法官和听众。欧洲工业化初期,恶劣的工作环境,阴冷、潮湿的居住条件,导致了工人患病而致残,成了社会问题。社会开始关注残疾人的处境,欧洲第一个优生研究机构成立。主要研究方向为从优生学角度,如何根除残疾;但研究变成了通过让残疾人节育来限制他们生育,美其名曰,彻底根除无价值的生活。随后,开设了智障和精神疾病集中营。残疾人仍被认为是无价值人群,要根除的社会问题。
19世纪初,有关残疾体育疗法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发表,如沃纳(Werner)的学术著作《体操疗法》(Medical Gymnastics,1845),科林(Klein)“盲人体操”(1847)“采用体育疗法预防和治疗畸形的研究”[3]56引起了社会的注意。1852年,世界第1个伤残人体育协会成立。 1888年,柏林成立了聋哑人体育俱乐部,随后,各类残疾人体育俱乐部在德国相继出现。1910年,这些俱乐部被合并为德国聋哑人体育协会,协会总部设在德国科隆。与此同时,有文字记载,第1个残疾人参加奥运会是在1904年于美国举办的圣路易斯奥运会,他的名字是乔治•易森,美国人,尽管乔治有一条假腿,但在体操比赛中,获得了3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乔治参赛只被作为特例。乔治•易森在奥运会的表现并没引起国际奥委会的关注,在随后的国际奥委会大会记录中没发现考虑残疾人参加奥运会的问题的话题记录[2]。
残疾人的处境实际改善是在二战后,人们开始对残疾人有了同情、理解和包容。
2从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残疾人处境的改善
二战造成了很多人的伤残,伤残人需要社会的照顾,政府针对残疾人的情况颁布并实施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政策和措施实质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二战后,仅德国就有150万到260万伤残人,这些伤残人是为国家效力而致残,德国政府意识到让残疾人重新回归社会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些人大部分是年轻人,战前他们大部分人有社会职位和工作。社会普遍对他们表示尊重和同情,认为社会应对他们给予补偿。更重要的是人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勇气和爱国主义的精神[3]51。由于他们对国家的奉献精神,社会更愿意接受他们。在一家军队医院康复训练记录写到:“伤残军人治愈后,体质仍然很弱,应通过参加体操练习改善他们的体质状况和精神面貌。”[3]51
二战共造成了5 000万人死亡,3 500万人伤残96。戈特曼认为:“对这些下肢瘫痪病人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从心里和肢体进行调整,不论他们是严重或永久残疾,尽最大努力使他们能返回社会,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有价值,赢得社会的接受和尊重。”戈特曼的治疗中心采用了体育活动作为综合疗法之一,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作用改变了过去只是采用按摩的被动疗法,疗效显著。戈特曼的综合疗法在欧洲被广泛认可和
传播,甚至在康复医院大厅出现了双杠。1944年,简单的球类比赛疗法开始出现。后来,又出现了射箭、篮球和乒乓球等运动的疗法。人们甚至发现在某些项目,残疾人表现出了超越常人的惊人毅力。例如在马拉松比赛中,由于残疾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自尊。人们发现体育不仅使残疾人的身体得到锻炼,而且体育运动的娱乐性和成就感是残疾人调节心理的最好方法。竞技精神唤醒了残疾人对社会和生活的热情。体育比赛在残疾人综合疗法中开始盛行。
由于戈特曼体育疗法的盛行,举行残疾人体育比赛的想法开始出现。1948年,在英国的斯托克•曼德维尔(Stoke Mandeville)举办了首次伤残人体育比赛,有16个英国伤残人参加了比赛。为了使残疾人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戈特曼选择了1948年7月28日,在1948年伦敦奥运会的前一天举办他的残疾人运动会[2];但戈特曼的伤残人运动会没有引起国际奥委会和社会的关注。1951年残疾人协会策划举办了第1届地区性残运会,每4年举办一次,举办国固定不变,举办地为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员的差旅自筹,例如,美国队是由美国泛美航空公司资助的[5]106。为了使这次残运会更像奥运会,采用了模仿奥运会的比赛方法。戈特曼邀请了一些奥运选手参加残奥会,如美国奥运选手罗格•班内斯特(Roger Bannister)。戈特曼邀请他们的目的不是让他们表演,而是和残疾人比赛。赛后一位残疾运动员写道:“一年来,我一直在刻苦练习,试图创造一个纪录,这个纪录应该比正常人的要好。戈特曼让英国标枪冠军和铅球冠军坐在轮椅上和我们比赛,结果我们比他们做得好。”[5]115残疾人运动员的勇于拼搏和进取精神感动了社会,地域性的残运会很快发展成了国际化的残运会。1960年,在罗马举办的残奥会被戈特曼冠以残奥会的名称“Paralympics”,Paralympics 一词的前缀“para”是”like” 类似或像的意思,以体现残奥会所弘扬的人文精神、拼搏精神,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理念一致。这次残奥会首次在罗马奥运会场馆举行,随后,残疾人运动员还参加了罗马奥运会闭幕式,来自23个国家,400名残疾运动员参加了8个项目的比赛[6]。赛后,罗马教皇保罗23世邀请残疾运动员到梵蒂冈作客,保罗称戈特曼是残奥会的顾拜旦(残奥会之父谈到残奥会有一个名字不能被回避,路德维格•戈特曼是神经外科医生,出生在德国的英国人,被人们誉为残奥会的顾拜旦——残奥会之父)。
戈特曼出生于犹太人家庭,1917年在一家德国医院工作,在那里他遇到了第1个脊髓损伤病人。1918年戈特曼在布拉斯大学开始了他的相关研究,1919年在弗雷伯格医学院学习,并在1924年获得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德国一家医院当医生,1939年移民英国。在英国纽菲尔德(Nuffield)神经外科研究室做研究工作,1944年被英国政府指派在伦敦附近的小镇斯托克、曼德维尔成立“国家脊柱神经损伤治疗中心”,并被任命为中心主任。戈特曼认为体育运动是康复和治疗伤残的有效方法,体育运动可以帮助伤残人获得力量和自信。戈特曼组织伤人体育比赛,1952年由他发起的斯托克•曼德维尔伤残人运动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30名残疾人运动员。随后,斯托克•曼德维尔伤残人运动会规模不断扩大,斯托克•曼德维尔伤残人运动会也就是残奥会的前身。为了表彰戈特曼对残疾人体育的贡献,1956年国际奥委会授予了戈特曼Fearnley Cup奖杯。1962年,戈特曼被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爵士爵位。1980年由于心肌梗死突发病逝,终年81岁。
320世纪60年代后的残疾人体育
怪异、怪物、不正常等字眼在大众媒体报道残疾人的信息中开始回避,曾被边缘化的残疾人,20世纪60年代后被社会广泛关注,由于政府的相应福利政策,残疾人的生活开始改善,流浪街头的残疾人开始消失[2]。媒体对残疾人体育的报道,让人们认识到了残疾人的另一面,体育从作为残疾人的康复手段,逐渐成为了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途径,成为社会了解残疾人,残疾人认识自身价值的桥梁。戈特曼的“让他们最大限度返回社会”的目标正在实现。残疾人体育协会和国际奥委会(IOC)关系变得愈加密切。残奥会也由于和奥运会的连接,残疾人的体育开始吸引观众,具有了观赏性。在70年代媒体报道残奥会的时间开始增加。地区性首次报道残奥会是在1976年,媒体受众达到了60万人次。1984年在斯托克、曼德维尔和在纽约举行的残运会,美国主要媒体,英国BBC,西德和瑞典电视广播网都转播了比赛[2]。
2000年悉尼奥运会残奥会官方网站点击率达到3亿。报道2004年雅典残奥会的媒体达到68家,报到时间617 h,覆盖整个欧洲和其他25个国家。单中国和日本观看残奥会开幕式的观众共计1 800万。 被德国和英国转播的残疾人热点比赛项目,观众共计150万~200万。 北京残奥会被授权媒体报道残奥会范围覆盖80个国家。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每天报道残奥会时间共达22 h。残奥会的发展、繁荣与国际奥委会支持有直接关系,从最初国际奥委会对待残奥会的矛盾心里,到国际奥委会越来越坚定地支持残奥会经历了近20年的时间。1956年在斯托克•曼德维尔举办的残运会,国际奥委会向参与组织残运会的业余体育组织颁发了奖杯(Fearnley Cup)以感谢他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支持,这算是国际奥委会首次对残疾人体育的支持[2]。
4国际奥委会与残奥会关系的确立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曾发生慕尼黑组委会修改了奥运村运动员入住条件,残奥会运动员被拒绝入住奥运村。残奥会不得不异址到海德堡(Heidelberg)。国际奥委会对残奥会的支持与否经历了长期思想斗争。直到1983年,国际奥委会与国际残奥会协调委员会(ICC)才有了一次官方会晤①。会议期间,国际奥委会对奥残委设计的冬奥残会的会徽不满,因为奥残委使用了“奥林匹克”一词。国际奥委会警告奥残委破坏了商标法。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奥林匹克和奥林匹亚2词不再出现在残奥会。1983年7月奥残委得到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允许在冬奥会可以使用“残奥会”名称。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奥林匹克运动最终与残奥会达成共识:“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
,采用奥运会结束后,紧接着在同一赛场举办残奥会的模式”,并达成协议:“残奥会由同一奥组委负责(OCOG)组织比赛、安全、经费等事宜,并由国际奥委会授权的媒体负责转播残奥会比赛。”[2]
奥运会和残奥会开始实质性的合作,意味着奥林匹克主义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包容性和人文精神,由此,残奥会已成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一部分。建立奥残委与国际奥委会的密切关系是戈特曼的努力目标,戈特曼一直努力为残疾人争取参加奥运会的机会。在奥残委的努力下,1984年,下肢瘫痪的新西兰运动员参加了1984年夏季奥运会的射箭比赛。21世纪初在奥林匹克学术届发起了体育是人权的讨论,人权的核心内容是人人都应有平等参与体育的机会。体育人权的讨论开阔了奥林匹克运动的视野。2008年北京奥运会,南非残疾游泳运动员和波兰乒乓球运动员被允许参加了奥运会和残奥会。随着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许多残疾运动员不再把自己看成残疾运动员,在奥运会期间他们像常人一样积极参加文化和娱乐活动。残疾运动员和其他奥运选手受到同等尊重。残疾人也能呈现精彩的表演。人们对体育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体现了体育的包容性——人文精神。
5结束语
人们对残疾人的认识自二战后发生了实质的改变,从排斥、嘲笑到理解、包容、尊重。体育比赛中残疾人表现的坚忍不拔的体育精神甚至超越了常人,赢得了人们的尊重,甚至成为榜样。二战后,始于体育康复的残疾人体育,演变成残疾人体育竞技,后被奥林匹克运动接纳,竞技体育使残疾人认识到了自身价值,唤醒了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情,体育使他们的生活变得充实和有乐趣。
残奥会和奥运会的结合使残奥会更具观赏性,吸引了媒体和观众,使残疾人体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一步增进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包容。体育的康复功能和体育比赛交流的桥梁功能在残疾人体育中再一次得到验证。由于体育的推动作用,全世界残疾人境遇得到了改善,但目前只限于肢体残疾人群。智障和精神问题人群仍被奥林匹克运动忽视。改变这一状况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Graze,1987.
[2]Christoph B.From the Screapheap of Hmannity to a life living [J].Journal of Olympic history,2010:33.
[3]Lorenen H.Lehrbuch des Versehrtensports [M].[S.l.]:Stuffgatart,1961.
.2 aufl.Munchen:Wien,2004:373.
[5]Goodman S.Spirit of Stoke Mandeville [M].London:[s.n.],1986.
[6]Guttman L.Sport fur korperbehinderte,Munchen [M].[S.l.]:[s.n.],1979:78.
注释:
①国际残奥会协调委员会(ICC)成立于1981年,它是国际残奥会委员会的前身。国际残奥会委员会(IPC)成立于1989年9月,总部设在德国柏林,国际残奥会委员会负责组织并指导协调残奥会和其他残疾人参加的体育赛事,现有160个成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