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推进“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职工体育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因此,转变职工体育管理模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工体育开展模式势在必行。
一、职工体育的现状
根据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最新公布的《2013年20-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结果公报》中指出:“不同年龄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随年龄增大呈现‘马鞍形’,即在20-39岁,随年龄增大,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呈现降低趋势;40岁以后,随年龄增大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增加。”职工群体大部分是25-50岁,他们的体育运动状况处在“马鞍形”的底部,是群众体育的薄弱环节,加强对职工体育的研究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现阶段职工体育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支持不够
由于仍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和强有力的政策督导,加之很多企业领导对职工体育锻炼认识的偏差,只抓企业经济,忽视企业职工体育锻炼的潜在价值。部分国有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虽然看到了体育的巨大潜在价值和能量,对职工体育锻炼也进行了相应的投入,但总体上仍然存在体育锻炼投入相对不足的问题。
(二)有效管理缺失
随着我国企业多元化所有制格局的形成,集体、私营等企业组织架构的不断精简,工会专职干部不断减少,有些私企、外企甚至不设置工会部门,导致工会系统对职工体育失去了统一的组织和领导能力。随之产生了既有属于工会自身的地区总工会和产业工会的体育管理部门,又有专门的政府部门,还有社会上的体育管理组织,出现“三不管”现象,暴露出多头、分散的管理弊端。
(三)职工的锻炼意志和体育消费意识薄弱
我国职工参与体育活动主要是以个人自发性参与为主,以单位组织为辅。据有关调查表明,仅有20.4%的职工每周参加3次或3次以上的体育活动,有29.3%的职工完全没有参加体育锻炼。在31-45岁年龄段的人群,很少或是基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而45岁以上年龄段的职工,随着年龄增大,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愿略有增加,但整体而言职工锻炼意志和体育消费意识还很薄弱。
(四)职工劳动时间长、体育锻炼时间不足
据2014年7月温州市职工的问卷调查表明,有38.7%的职工每月休息2-3天,51.3%的职工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可见一线职工劳动时间长、余暇时间少的现象非常普遍,广大职工认为“工作忙、家务忙、没时间”是影响其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障碍。
三、职工体育开展模式的新思路
(一)开展职工体育社团活动
鼓励单位发挥职工中的体育骨干的带头作用,根据职工的体育活动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工会带头组织、职工自主管理,在单位内部建立体育社团,如:乒乓球社团、羽毛球社团、健身操社团等。在工余时间开展体育社团活动,促进职工日常体育活动的开展。单位领导及工会干部要转变观念,保证工会经费在职工体育活动方面的支出,加强体育社团组织的培育。
(二)职工体育融入到社区体育活动
职工体育和社区体育在活动对象、活动时间、管理机构等方面有很多交叉点,职工体育能够影响和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社区体育又是对职工体育发展的有效补充。部分单位条件有限,可将职工体育与社区体育相互拓展,由原来单位承担全部体育活动费用转移到与社区共享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加强职工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职工体育和社区体育各自优势,实现职工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
(三)推行楼宇职工体育活动
楼宇职工体育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商务楼宇的职工,围绕共同的健身目标,通过活动自主、人员自聘、经费自筹等方式,协同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楼宇职工体育活动的方式提高职工身体素质,加强企业内部职工之间、楼宇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活跃工作氛围,增加凝聚力。上海“卢湾区淮海楼宇体育促进会”就是楼宇职工体育活动组织,从2006年到2011年,由最初的60家会员企业发展到了219家企业,吸引了10万名职工加入其中,利用工余时间为楼宇职工开办休闲体育活动,其便捷、新颖的活动方式得到职工们的欢迎。
(四)实行企业化管理和运作
随着市场经济的多样化发展,职工体育可以主动适应市场化的发展,在企业、体育公司、市场三位一体的新型体制下进行职工体育管理,实行体育公司型管理模式。体育公司有专职的管理人员,有广泛的体育经费来源,注重职工的活动人数、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效果,为职工提供给更专业、更完善的体育服务。企业工会可以委托体育公司,组织安排职工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满足职工不同需求,合理整合单位职工体育参加体育锻炼的资源,降低体育锻炼的成本。
四、结论
职工体育开展模式的选择要适应经济体制和职工体育发展,现阶段的职工体育存在着资金不足、管理缺失、锻炼意识薄弱等问题。开展职工体育社团、融入社区体育、楼宇职工体育等省时、高效、易组织的职工体育模式,满足了职工的需要,激发了职工的体育锻炼热情,促进职工体育的常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肖晓.上海市楼宇职工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以静安区为例[J].体育社会科学.2012(3):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