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体育教育论文

超越技能的文化表征——体育教学的文化品格追寻

2023-12-09 16: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作为教育和体育文化传播的载体,体育教学与生俱来蕴涵表征丰富的文化品性。体育教学的文化品性突出表征为生命文化、精神文化、审美文化和民族文化。然而,由于人本主义的迷失、功利主义的诱惑以及技术教学的主导,体育教学的文化品格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被有意或无意地遮蔽。生成和彰显体育教学的文化品格,需要重塑文化统整的体育教学目标,设计融通生活的体育教学内容,展现交互生成的体育教学过程,施行观照人性的体育教学评价。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文化;体育实践;文化品格;


  作者简介:杨岭,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北京100081);;朱德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400715)。


  作为一对经典的学术论题,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历来被学者们津津乐道。长期以来,人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即教育与文化存在着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和谐共生的关系。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其与文化必然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此外,作为人类的一项特殊活动,体育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成了体育文化这一特殊文化形态。由此,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又必然构成相互包容、相互作用、互为目的和手段之关系。可见,作为教育和体育文化传播的载体,体育教学与生俱来蕴涵表征丰富的文化品性。然而,受当下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急功近利、忽视生命、追求技艺等价值观念扭曲着体育教学的本真面貌,体育教学陷于文化迷思的异化境地。基于此,将体育教学重新置于文化的时空下进行审视和更新是体育教学和当今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可规避的重要命题。


  一、体育教学的文化涉入


  体育教学的文化品格命题的提出意味着体育教学在本质上不是一类以价值中立、文化无涉为前提和以事实发现及知识积累为目的的活动,而是以提升人的体育水平和培养人的体育修养为目的的文化实践活动。体育教学之所以涵蕴文化之品格,源自体育教学对体育文化与教学文化的双重文化涉入。其中,体育实践的文化性是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的本质规定性。


  (一)体育的生命品性与体育教学的生命文化


  体育是高度表达生命力的实践活动。“体育实践是人的生命本质力量展示和体验的独特方式。”[1]一方面,人们通过外在的身体力量来展现自我的生命质量和价值实现状况;另一方面,人们还通过身体技巧、肢体动作和复杂的运动形式来展现个体的体力、体能和美感,进而感悟生命的活动过程。事实上,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化传统之中,体育在本质上都表达为一种生命文化。在西方,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家、教育家们认为肉体的健美与心灵的美化是内在一致的,生命的健与美、精神与肉体浑然一体早已是西方大众的普遍共识。而在东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则将体育视为生命道德实践的高层次境界和追求,体育自古追求的就是生命发展的整体性、道义性以及和谐性。一言以蔽之,体育实践的浓烈生命特质必然诉求体育教学张扬厚重的生命文化。


  (二)体育的精神品性与体育教学的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是体育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思想意识。体育与体育精神存在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内在耦合性关联。一方面,体育在长久的实践活动中孕育了内涵丰富的体育精神;另一方面,体育精神又成为体育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体育的精神品质呈现出立体、多元的特点,其表征为四个维度:一是人文精神,即体育实践中表现出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和认可人的价值的品质;二是拼搏精神,即体育实践中的竞争与进取品质;三是合作精神,竞争与合作在体育实践中从来都不矛盾,合作精神同样是体育的生命所在;四是科学精神,体育同样需要科学品质,无论是身体锻炼还是技能训练,都离不开科学地计划、安排和实施。体育所蕴含的这些精神品性一方面要求体育教学彰显精神文化,同时又极大充盈了体育教学的鲜活生命力。


  (三)体育的美学品性与体育教学的审美文化


  体育实践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作为一种展示人的体质力量、智慧力量以及精神力量的实践活动,体育本身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体育与美学可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体育是审美创作的灵感源泉,体育丰富了美学的内涵;另一方面,审美意识又可以反作用于体育实践,从而提升体育的美学价值。体育的美学蕴涵具有多重层面,其既可以体现在外在层面,也可以体现在内在层面;既可以体现在静态层面,也可以体现在动态层面。譬如,体育表现出的形体之美、健康之美、心理之美则主要展露出一种内在层面、静态层面的美,而体育体现出的竞技之美、艺术之美则更多展露的是一种外在层面、动态层面的美。体育所蕴含的多重层面的美学品性对体育教学的要求则是彰显审美文化,体育教学倘若舍弃审美的心态而展开,则无异是对体育实践活动以及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双重异化。


  (四)体育的民族品性与体育教学的民族文化


  任何一项体育活动都深受它所赖以存在和展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制约。一方面,不同的民族文化可能孕育不同的体育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任何一项体育活动又必然折射民族文化的特质。从宏观层面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传统体育文化风格迥异。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传统,其关切的是人体自身的统一性以及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通过体育锻炼而以外达内、由表达里,追求通过“形而下”有形的身体活动促成“形而上”精神活动的升华。因此,中国传统体育体现的是重和谐、重内涵、重神韵、重含蓄的文化特质。相比而言,西方体育追寻的是一种竞技性,追求在各种力量的交汇中实现体育的价值,因此,西方体育体现的是重竞争、重外在、重形体、重阳刚的文化特质。再进一步看,同一国度之内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同样反映到体育文化之中,民族传统体育在诸多场合之下通常充当民族“文化记忆”的载体。由此,就教育教学活动的境脉性意义而言,体育教学应当尊重并张扬民族文化。


  二、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的遮蔽


  体育实践的多重文化品性赋予了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多重文化品格,体育教学的文化涉入决定了体育教学理应成为直面生命、关怀精神、走向审美、贴切地域的一种文化实践活动。然而,现实的学校体育教学并没有担负起这种文化使命,学校体育教学或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或在竞技体育的片面追求下,或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逐渐遮蔽了体育的文化本质,在实践中走向褊狭,沦为文化的荒漠。


  (一)人本主义的迷失


  教育的终极旨归在于使人从“物化”走向“人化”。“人化”即用人的方法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与“文化”形神相似。体育与人具有天然的亲近性,体育在本质上具有属人性、人为性和为人性三重特征。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的自我实现。由此,作为蕴含文化品性的体育教学,其最根本的原点应在于人本身。然而,体育教学中“人的失落”由来已久,主要表征如下。


  第一,单维的课程认识。长期以来,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均普遍认为学校体育课无非是增强体质、传授技艺。受这种简单应用思维的影响,学校体育忽视了人的主体性的存在,体育课仅仅成为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的课程。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体育的丰富内涵和生命往往被化约、凝固成一项项固化的知识技能而传递给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的内化和升华,学生沦为被动接收体育技能的“容器”。第三,体育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割裂,学校体育往往置地域文化特质、地域体育课程资源于不顾,片面追求制度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脱离实则是与人的脱离,是对人置于其中的生活世界的漠视。体育教学中“人的失落”实则是人本主义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迷失,其恶果是体育教学长期对学生的漠视和异化。


  (二)功利主义的诱惑


  “功利主义的核心思想在于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价值的基础和最高标准,认为追求和实现人的幸福和利益是人们行为的最根本目的,趋利避害、趋乐避苦是人人共有的自然本性和行为的必然选择。”[2]实践中,“体育就是达标”、“体育就是竞技”,“学校体育的目标就是让人学快、学多、学好”等口号无不渗透着功利主义的气息。体育教学中的功利主义具体表征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寄希望于体育教学能多出体育人才、出好人才,以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从而获得更大的宣传资本,由此将体育教学的目标定位于追求利益的短期效应上,参加各项体育比赛的学生比例和比赛中的名次等显性要素逐渐成为评估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第二,部分体育教师寄希望于有更多的学生在各种体育竞技中取得好成绩,获得更多的“奖牌”,为自己的评职晋级增添筹码,从而使部分学生专业运动技能的发展成为体育教师教学的重点,由此体育教学势必放弃了对群体学生教育的发展目标以及对学生作为“人”的关注,嬗变为对“个别机器”的技能训练。第三,部分家长寄希望于学校体育教学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从而为顺利跨入高等学府增加一份入学“保险”。在“功利主义”的诱惑以及多重主体的浮躁心态作用下,体育教学遮蔽了自身的文化品性,逐渐走向功利主义。


  (三)技术教学的主导


  体育教学本应是充盈生命活力、张扬文化魅力的活动,然而,时下体育教学正遭遇着技术主义的深度控制,极大束缚着体育教学文化品性的伸展空间。技术主义对体育教学的渗透表征为体育教学的“技术教学观”。


  首先,在每周节数不多、每节45分钟的体育课堂中教会学生某项技术动作通常成为体育教学的合法目标,体育由此自愿或非自愿地沦为一门“技能课程”,基于这样的目标定位,体育教学必然成为一个个枯燥的技术问题,进而从“道”的层面降格为“术”的层面。其次,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充斥着“活动化”和“游戏化”倾向,这种貌似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倾向实际上将体育教学推到“虚无”的境地,学生在体育课堂既体验不到运动的美感,也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最后,体育教学评价同样压制着体育教学文化品性的伸展。或一个哨子,或一把尺子,或一块秒表,通常成为体育教学成效的绝对评判标准。统一的考核目标以及统一的考核内容,使得一项项本应充满文化灵性的体育活动最终抵不过成绩簿上的一个个冰冷数字。技术教学对体育课堂的绝对控制必然使得学校体育教学忽视学生的精神属性和体育的文化意义,而单纯注重学生的“生物改造”,将人改造为马尔库塞所言的“单向度的人”,沦为人性贫瘠的技术工具。


  三、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的生成


  体育教学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品性,理应在教学实践中焕发鲜活的生命活力和文化张力。但现实中,体育教学与文化品性间存在诸多悖论以及单向度的、褊狭的运作逻辑与机制。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体育教学有必要立于文化学的视角重新厘清身份、担负使命、走向变革。


  (一)重塑文化统整的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要彰显文化品性,必须推倒对体育教学单向度认识的藩篱,进而重塑文化统整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不管是从身体健康功能视角、知识技术视角,还是从学校教育视角、社会本位视角看待体育教学,均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割裂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整性。文化统整的体育教学目标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原点——将体育以及体育教学视为一种“文化实践”。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用以观察一切问题的核心观点,而“文化就是将知识和旨趣融为一体的一种人类实践的方式”[3],由此,实践的丰富性以及文化的多样性为我们反思体育教学的实践形态提供了重要启发,使文化实践成为体育教学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实践形态。基于将体育教学视为文化实践的逻辑起点,体育教学目标必然走向文化统整。走向文化统整的体育教学目标打破了传统静态、单一、功利的目标观,并将超越性的目标定位于学生身与心、知与情、意与行的全面和谐发展,力求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完整的人。


  (二)设计融通生活的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的最大特性就在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不强……教材内容繁杂,而且难以归类。”[4]面对繁杂的体育教学内容,如何寻求一条清晰的路径使其得以呈现体育文化并反映文化传递功能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挑战。以融通生活为旨趣和原则设计体育教学内容,一方面能够反映体育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能够反映体育作为思想、审美、技能等方面的文化价值。[5]融通生活的体育教学内容表现出开放、自主、多元的特点。首先,体育教学内容需关切学生置于其中的生活世界。如前所述,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体育教学内容在设计上要关注地域文化,要擅于挖掘、利用民族体育文化资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但有利于传播东方传统体育文化,而且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笔者曾经尝试将“板鞋竞速”、“夹包”等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用到日常教学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板鞋竞速”对场地、器材的要求都不高,但是其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力量和耐力,而且还能增强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次,体育教学内容需关切学生差异的精神生活世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需求差异,力求让更多的学生在体育课堂过上一种充实全面的、活泼深切的、完善自我的精神生活。最后,体育教学内容需追寻一种“跨界”式的设计,教学内容不仅要强化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故事、体育人物的横向贯通,同时要加强体育与艺术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汇。


  (三)展现交互生成的体育教学过程


  体育教学以崇拜技能为表征的“工具性课程”转向以追寻文化为表征的“文化性课程”,意味着势必扬弃传统封闭化的直线性程式,转而追求主体交互的、动态的、意义生成的文化过程。作为文化过程的体育教学首先要求建立互动互生的师生关系。譬如可以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入“孤岛求生”、“依存共渡”等拓展运动的项目,将班级内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竞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也增加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小组内或者班级内的凝聚力。体育教学既不是由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机械完成教师布置项目的过程,也不是打着尊重学生自由的幌子实施所谓“活动式”教学的过程,而是由师生、生生围绕某个体育项目展开的合作、对话和碰撞。其次,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单纯传授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过程,而是学生在获得相应的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学会探究、体验情感、升华精神的过程。最后,体育教学的信息传递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学生”、“课堂—课堂”的单一形式,而应从“单向”转向“立体”,构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社会”、“课内—课外”、“课堂—社会”的立体式传递方式。


  (四)施行观照人性的体育教学评价


  当前,体育教学评价存在三大弊病,一是片面注重运动技能和体能健康的评定,忽略对学生运动习惯养成、情感、态度等要素的综合评定;二是过分追求结果性的评价,忽视课堂参与过程;三是片面追求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忽略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追寻文化表征的体育教学在教学评价上主张施行多元差异的评价手段。首先,更新体育教学评价理念。评价理念的更新起于对体育教学价值的重新审视,体育教学不能仅仅定位于“强身健体”之单一目的,而要基于文化自觉深刻挖掘其内涵丰富的文化价值,进而建构文化统整的评价理念。其次,扩展多元的评价内容。体育教学多元的文化品性势必要求体育教学评价相应从只强调体育知识和技能技术的学习、素质的训练转向知、情、意、行的综合评价,绽放体育教学生命文化、精神文化、审美文化的本真光彩。最后,运用科学多样的评价手段。体育教学评价尤其要注意科学性和多样性。科学多样评价手段的运用要求依据学生发展、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将自主评价与他人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进而建构一套科学的、人性的、体现差异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本文来自《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杂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