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体育作为扩展个人身体素质、普及运动常识的一门课程,怎样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个人的需求,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案,成为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作者本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未来体育;高校;教学;改革
一、未来体育的动态趋势与高校体育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体育不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活动,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必要特征。笔者认为,未来的体育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
随发展和和平成为世界主题,参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国家越来越多,竞技体育的规模在国际间也越来越大。尤其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个不仅可以展示国家的体育水平,更能展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运动盛会中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二)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
体育的总体社会功能可以概括为两部分:
1、推动社会进步的载体。主要表现在:社会成员的身体建设;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体育运动队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稳定、文化建设也有作用。
2、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如今,体育已形成其独立的产业,拥有其自己的市场。如体育表演市场、体育博彩市场、体育媒体市场等。
(三)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
未来社会的生活方式将以快节奏、高时效、高技术密集型为主,这无疑会使人们面临更大的压力,而运动是一项很好的放松方式。因此,增加体育的趣味性和自然性将成为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可以从身体活动中得到美感,享受身体的愉悦,回归自然、体味旖旎风光。
高校是社会、经济的前沿地带,在新的情况下。笔者对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的改革提出了“面向社会,以身心健康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教育,达到个人全面发展的目的”的战略思想。
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坚持“以人为本”。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育人育体,因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身体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在实施以人为本的学校体育教育时,笔者建议:
1、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每个人的爱好、性格都不一样,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握好每个学生在哪方面有才华,在哪方面有缺失,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树立信心,在学校体育这一方面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不能一味的降低标准来迎合学生的需求。
2、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不再仅仅是运动能力,更多是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各种综合能力。所以,要通过学校教学这个基础,广泛开展和推广校内体育活动,为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提高学生在学校体育中参与的积极度,是保障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要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
(二)以快乐体育为主体。
我国足球队在2001年冲进“世界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米卢教练的“快乐足球”的观点,把培养队员的快乐放在了第一位,让队员从足球中体验到快乐和愉悦,使其能够将身心放松,从而能投入到比赛中。体育课的内容也应当如此,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宣泄自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尽情感受体育的魅力。
(三)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方向。
未来社会是个生活节奏高频率的社会,人们工作生活上存在很大压力,这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心身健康。体育活动,特别是快乐体育能缓解这种压力。
终身体育的目的,是使体育习惯贯穿于学生的一生。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和兴趣,使我国的高端人才的身心都健康,这样才能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结论与建议
普通高等学校以全体大学生为对象,无论从他们的身心特点、锻炼层次,还是锻炼条件上来讲,都与中小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身心特点上来看,与中小学生的被动参加不同,大学生是主动地、有选择地锻炼;从锻炼层次来看,大学生已经有了十多年的锻炼经验,能够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和锻炼强度。
在进行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快乐体育为主体、终身体育意识为方向,使体育习惯得以形成、体育意识得以加强。
参考文献:
[1]:王华倬;王良辉.浅析当前我国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几种体育教学模式.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6)
[2]:向亦文.试论未来体育及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向.科教文汇,2008(10)
[3]: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