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旨在加快改善大学生体质状况的高校体育教育之路任重道远。以往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运动承诺水平越高,运动行为的坚持性越强。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影响大学生运动承诺的因素进行研究,提出激励大学生运动承诺的干预对策:发挥课堂优势,培养参与乐趣;重建课程结构,提供更多参与机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提高个人投入;创新评价制度,加强学生参与运动的正向约束力;完善高校体育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
关键词:体育教育;激励;运动承诺;干预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1]明确了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急速下滑,体育课程期间的效果没有得到可持续发展[2]。所以,如何激励大学生自觉坚持体育运动是当前高校体育研究和实践的重、难点。以往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运动承诺水平越高,则运动行为的坚持性越强[3]。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运动承诺的因素,深入研究激励大学生运动承诺的干预方案,有利于高校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运动承诺水平,促进运动坚持,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高质量的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运动承诺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与学术期刊,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
2.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为河南工程学院大一篮球专选1、2两班的学生,1班(30人)为实验组,2班为对照组(30人)。根据该研究设计问卷,验证信效度后正式使用。
3.实验教学法
1.2.3.1 实验目的 1)验证高校体育教育干预大学生运动承诺的可行性。
2)探讨高校体育教育激励大学生运动承诺的干预对策。
1.2.3.2 实验时间 实验时间于2010年9月13日至2011年1月8日总计进行了17周(每周2学时),共34学时的教学实验。
1.2.3.3 实验方法 实验组采用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实验前对两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基础素质进行了测试与齐性检验(表1),两组比较结果显示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两组学生的篮球专选课均由本人授课,统一按照教学进度进行教学,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均等性。
表1 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形态和基础素质成绩 n=30
1.2.3.4 干预方案
课堂教学:1)采用“值日生负责制”。两位同学一组依次担任该课的值日生,负责组织准备和结束部分,并辅助上课。2)采用启发式教学与学生发现式学习相结合的模式。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并总结动作要领→学生亲身实践→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互相纠错的教学流程。
课程结构:河南工程学院的体育课程类型是必修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对实验班另行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师选拔学生作为俱乐部负责人,负责收放器材并兼职辅导。
教学内容:变多为精,强调学以致用,以篮球比赛贯穿教学,促进他们课外积极练习,增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教学评价:主要考评综合能力(“值日生负责制”的成绩)、进步幅度(学习前后的成绩对比)、课堂考勤、技术与理论,对照班仍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
管理制度:向实验班学生提供场馆、器材、辅导教师等,保证课外俱乐部的开展,积极组织相关体育竞赛等,不断完善高校体育管理制度。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处理。
1.2.5 逻辑分析法 运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思维形式对获取的信息进行逻辑分析。,
二、影响大学生运动承诺的因素
承诺是个体执着于一种活动或关系的意向和对它的心理上的依恋[4]。1993 年美国运动心理学家Scanlan 等将运动承诺定义为“渴望和决心继续参加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并认为运动承诺由运动乐趣、参与选择、个人投入、社会约束、社会支持5个因素决定[5]。
体育课应以培养大学生的运动兴趣为主;参与选择是相对于继续参与当前体育运动,首选的替代活动的吸引力[6],要挖掘体育运动能为大学生带来的附加利益和价值,降低其它参与选择的吸引力,促进他们继续参与运动;通过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运动机会、提供优越的运动环境、给予适当的运动奖励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运动投入;社会约束是指与自己相关的一些人对自己坚持参与运动的社会期待,引起个体在活动中有一种义务或约束的感觉 [7],其有正面和负面之分,正向的鼓励和支持将加强他们运动的动力,反之则造成运动承诺的降低;教师和家长及时对大学生参与运动给予鼓励和支持,从而促进其运动坚持。
三、激励大学生运动承诺干预对策
(一)发挥课堂优势,充分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乐趣
表2显示,两组学生的兴趣度差异具高度显著性(P<0.01)。表明体育课堂创新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值日生负责制”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组织和管理能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要求值日生突出准备部分游戏的创新,在博得大家笑声的同时,要使他们达到中等或以上的出汗量。此外,重视学生怎样学习,运用恰当的方式启发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表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体育兴趣度的比较 n=30
(二)重建课程结构,提供更多参与运动的机会
表3显示,实验组的学生在实验前后基础素质的成绩差异具显著性(P<0.05)。表明通过对实验班专门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对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显著效果。通过必修和选修课使学生掌握几项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课外体育俱乐部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运动的机会,带来附加的利益和价值,如结识更多朋友、使身心得到充分放松、身体素质和精力等得到改善等,增强他们参与运动的内在动力,降低其它参与选择的吸引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运动承诺水平。
表3 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基础素质成绩的比较 n=30
(三)合理分配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运动参与的个人投入
表4看出,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篮球技术成绩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说明他们的技术水平相当。实验后两组学生的篮球技术成绩均有明显提高,但两组之间差异具高度显著性(P<0.01),说明实验组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其进步的幅度明显
高于对照组。对实验班采用篮球比赛和科学的游戏来促进他们在课内外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与金钱去进一步学习或参与运动。
表4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篮球技术成绩比较 n=30
(四)改革评价制度,加强对学生参与运动的正向约束力
表5显示,两组学生的看法差异具高度显著性(P<0.01)。表明改革后的体育课评价制度可改善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参与运动的公平性,加强学生参与的正向约束力,提高他们的运动承诺水平。目前的教学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进步幅度,而评价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指标是学生有无进步;此外,体育不仅是“体”的教育,更是“人”的教育。因此,侧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评价他们的进步程度符合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表5 实验后两组学生认为现行体育课评价方法是否合理的比较 n=30
(五)完善高校体育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学生参与运动的校园氛围
高校体育管理制度应以学生“健康第一”为核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切实为他们提供最好的锻炼场所、设施以及辅导教师等。表6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在每周参与课外运动的次数上差异具显著性(P<0.05)。说明通过体育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从客观环境上支持学生参与运动,明显增强了其参与运动的动力,从而改善其运动承诺水平。
表6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每周参与课外运动次数比较 n=30
四、结 语
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了上述干预后,他们的运动乐趣、参与选择、个人投入、社会约束、社会支持五方面均得到了有效改善,提高了其运动承诺水平。但是,教师要讲清楚采用“值日生负责制”的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学生采用什么方式学习,鼓励他们不断探索更好的学习方法;体育俱乐部以教学的形式存在,还是以课余保证学生运动时间的课外锻炼形式存在有待探讨。总之,期望通过高校体育教育的不断改革,推动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为输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2):60一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