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特殊教育论文

乐观者、悲观者的情绪反应特点:生理的依据

2015-07-23 08: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 为了检测乐观者和悲观者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反应特点,研究在实验室诱发积极、消极情绪,并比较乐观者、悲观者在情绪体验主观报告、生理指标方面的变化。结果显示对正性刺激,乐观者主观报告无积极情绪唤起,  []但生理指标显示有情绪唤起。乐观者对负性刺激在主观报告和生理层面均表现出消极情绪的唤起,悲观者在主观报告、生理变化层面均表现出相应的积极、消极情绪唤起。
  关键词 乐观者 悲观者 情绪反应
  分类号 B849
  1 问题提出
  乐观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气质性乐观指对积极生活事件的期望,这样的期望和信念会伴随积极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状态。研究者一般根据个体乐观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乐观者和悲观者。乐观者对未来有好的结果期待,期望好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能够积极地认可和接纳现实生活,相信通过努力能够促使好事情的发生。悲观者的心态与之相反。研究表明乐观者的积极情感显著高于悲观者,消极情感显著低于悲观者,乐观可以显著地预测积极情感,悲观可以显著地预测消极情感。
  从情绪信息的选择性加工偏向出发而提出的特质一致性假设认为,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会使个体倾向于采用与自身特质相一致的方式处理信息,从而导致情感处理中的个体差异,如外倾者对积极情绪信息存在选择性加工偏向,他们对积极刺激有更强的积极情绪反应;神经质者对消极情绪信息存在选择性加工偏向,他们对消极刺激有更强的消极情绪反应。国内有研究者采用回忆不同情绪效价词的实验方法也出现了特质一致性反应,结果发现外倾者对正性信息更为敏感,神经质者对负性信息更为敏感。但是对特质一致性假设的研究中也出现了不一致的结果。如,有研究发现外倾者能更快地区别出正性刺激,但并没有发现神经质者能更快地区别出负性刺激;在特质性焦虑对威胁性单词的区别研究中也没有发现与特质一致性效应相一致的结果;有研究发现抑郁者有特质一致性反应,但在非抑郁者上则没有此反应。
  基于乐观与外倾有显著性高相关,悲观与神经质有显著性高相关,他们在对情绪信息进行加工时,是否也会出现选择性加工偏向呢?国内学者在自由联想及回忆的测验中发现了选择性加工偏向,与悲观者相比,乐观者在自由联想测验中,会产生更愉快的联想,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并且对更多刺激的判断也是积极的。给乐观者和悲观者呈现相同的积极词汇、消极词汇,乐观者回忆出更多的积极词汇,悲观者则回忆出更多的消极词汇。但在实验室情境下,尤其是控制相对严密的情境下乐观者、悲观者的诱发情绪反应尚无相关的研究。
  在情绪反应的变化上,以往研究发现情绪的三种成分生理、表达、表情,有不一致的情绪诱发反应。如实验室诱发悲伤和快乐的研究表明,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之间存在着较高相关,而生理变化与主观报告和表情行为之间的相关相对较低。体验负情绪时,情绪调节策略的表情抑制将引起更强生理反应,而主观报告没有变化。因此,激活后的情绪反应三成分不一定是“同涨同落”,而是“此伏彼涨”的关系。
  以往对乐观的研究多采用主观自陈报告的方式,对其情绪反应只是考察了三成分之一“表达”的变化,对于乐观者、悲观者的生理变化、表情行为尚无相关研究,自陈报告可能受参与者社会称许性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偏颇,生理变化和表情行为同属于更能反映参与者真实状况的非言语信息;乐观者、悲观者的诱发情绪反应是真实一致还是此伏彼涨的关系,也尚无相关研究的验证,因此,本研究试图从多角度考察乐观者、悲观者的情绪反应特点,采用情绪刺激图片诱发乐观者、悲观者的积极、消极情绪,记录他们在自陈报告和生理指标上的变化,以探索两者的情绪反应特点,尤其是情绪的表达、生理反应之间变化的关系,展现乐观者、悲观者的情绪多形态反应的动力,在实际应用上为个体在现实中的适应及临床干预提供具体的参考,在理论上进一步验证乐观者、悲观者在诱发情绪反应方面是否会出现选择性加工偏向。
  2 研究方法
  2.1参与者
  采用乐观本土化问卷从114名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学生中选取56名参与者,年龄介于17~24岁,平均年龄20.3±1.15,其中男性19人,女性37人。依据114名学生中乐观得分前27%和后27%划分出乐观组29人(男12人,女17人)和悲观组27人(男6人,女21人),两组人群在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抑郁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证明了分组的有效性。乐观组根据乐观水平高低随机匹配分为两组,13人为积极一乐观组,接受积极刺激,16人为消极一乐观组接受消极刺激;悲观组27人也根据乐观水平高低随机匹配分为两组,17人为积极-悲观组接受积极刺激,10人为消极-悲观组接受消极刺激。
  2.2研究工具
  2.2.1乐观的测量
  采用袁莉敏编制的本土化乐观问卷来测量个体的乐观水平,乐观的定义是一个较为稳定持久的人格变量,乐观程度高的人表现在对未来有好的结果期待,并能够积极地认可和接纳现实生活,相信通过努力能够促使好事情的发生, 2.2.3具体情绪体验的测量
  采用情绪体验报告单来测量参与者主观报告的具体情绪体验的变化,包括6个情绪项目:愉快、惊奇、恐惧、厌恶、悲伤、愤怒,每一个项目的题干后设有9个选项,要求参与者从0到8个数字中选择一个最符合自己当时情绪体验的数字。从“0”到“8”依次表示从“无”到“非常强”。其中愉快为正性情绪,惊奇、恐惧、厌恶、悲伤、愤怒为负性情绪。
  2.2.4情绪诱发图片
  本研究通过图片来诱发参与者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图片来自罗跃嘉和白露等(2005)根据Lang(1999)的国际情绪图片系统而编制的一套标准化的情绪刺激图片系统CAPS(Chinese Affecfive Picture System)。从中选取40幅图片,正性、负性图片各20幅,正性图片中包括获胜、娱乐旅游、美丽的风光等,负性图片中包括交通事故、自然灾害、暴力冲突等。正性、负性图片的愉悦度、唤醒度、优势度分别为:7.13-7.18,4.78-7.15,5.78-8.30;1.17-1.98,5.39-7.59,1.63-4.02。
  2.3数据采集与 处理
  采用E-prime软件控制实验程序,AcqKnowledgeV.3.9.1收集情绪反应生理指标数据,用录音笔收集参与者回忆图片的具体内容,用SPSS 15.0对实验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及推断统计分析。
  收集5个被多名研究者验证为情绪唤醒状态下较为敏感的生理指标,每种指标的采样频率均为200Hz。指端脉搏血融振幅(Finger Pulse Amplitude,FPA):一个传感器安置在左手食指末端,记录手指血液振幅的变化;皮肤导电水平(Skin Conductance Level,GSR):2个皮肤导电传感器分别安置在右手食指和中指的末端;呼吸频率(RSP):传感器安置在胸部以下心脏处位置,以肩带固定,反映每分钟呼吸时胸部或腹部的扩张和收缩速率;心电记录(R-波):正、负极分别连接在参与者的右手腕和左手腕处,地线连在右脚腕处,系统同时记录R-R间期(INTE),两个相邻的心跳之间的时间和心率(Heart Rate,HR),每分钟的心跳次数。
  2.4实验程序
  整个实验为个别测试,分为3个阶段:预备阶段、正式实验阶段和恢复阶段。
  参与者进入实验室后,主试详细地介绍实验程序,参与者没有疑问后填写《实验知情同意书》、情绪体验报告单和PANAS(前测);主试将生理记录仪器探测器连接到参与者的手上、脚上,告知参与者舒适就坐并尽量保持静止。
  正式实验包括三个阶段:基线期、情绪诱导期和后测期,时间分配为白场基线(3min)+图片呈现(119s)+后期白场(3min)。基线期3分钟:“请参与者休息3分钟,在此期间,请保持平静,尽量放松!”记录情绪各生理指标的基线值。情绪诱导期:针对四组不同的参与者,分别让其观看积极或消极情绪诱发图片。指导语:“测试程序如下:首先是本页面的文字说明。其次是20秒的空白,希望大家可以在这20秒的空白时间里让自己平静下来,暂时清除内心的思绪和想法。然后呈现一些图片,请大家认真观看,图片呈现完毕后请回答与图片有关的问题。”用E-Prime软件随机呈现图片,每屏呈现一张,时间为5秒,然后自动开始呈现下一张图片,每两张图片间有1秒的空屏。20张图片随机呈现,全部图片呈现完毕后,屏幕中央出现指导语,请参与者回答相应的问题。后测期:图片呈现完毕后,由实验助手将情绪体验报告单和PANAS放置在参与者面前,参与者报告此时此刻的情绪体验(后测),口述各个选项的选择,主试记录。
  情绪图片呈现完毕,回答相应问题后,有3分钟的恢复期。指导语为:“请在这段时间内,想象生活中轻松的事情,忘记图片中的内容,让自己尽快平静下来。”实验结束后,主试给予参与者报酬并解释实验目的和过程,安抚情绪。
  3 结果分析
  3.1正性情绪诱发效果检验
  分别从情绪体验的主观自我报告和生理指标两方面对观看正性图片前后的乐观组和悲观组参与者进行检验。
  3.1.1乐观组、悲观组的情绪体验报告
  对观看正性图片的乐观组、悲观组的情绪体验自我报告单和PANAS前测、后测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的结果如下:乐观组的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其他情绪的变化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悲观组的正性情绪增加显著,消极情绪、厌恶、悲伤降低显著(见表2)。
  3.1.2乐观组、悲观组的情绪体验报告差异检验
  对乐观组和悲观组的情绪体验报告前测值、后测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乐观者愉快情绪的前测值显著高于悲观者(t=2.23,p<0.05),消极情绪的前测值显著低于悲观者(t=-2.78,p<0.05),其他情绪种类的前测值、后测值均无显著性差异。对愉快情绪和消极情绪进一步采用单因子协方差分析,分别以愉快情绪、消极情绪的前测值为协变量,以组别(乐观、悲观)为自变量,以愉快情绪、消极情绪的后测值为因变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愉快情绪的组别主效应不显著(F(1,27)=0.654,p=0.425);消极情绪的组别主效应不显著(F(1,27)=0.000,p=0.995)。说明控制前测后,乐观组、悲观组的愉快情绪和消极情绪的自我报告后测情绪体验无显著性差异。
  3.1.3乐观组、悲观组的情绪诱发生理指标
  对呈现正性图片的乐观组、悲观组的5种情绪生理指标在三个时间段:基线期、情绪诱导期和后测期的数据,分别进行平均数分析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由单因素组内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得知,观看正性图片的乐观者的心电R-R间期呈下降趋势,情绪诱导期的心电R-R间期显著高于后测期,说明正性图片诱发了靶情绪;心率(HR)呈上升趋势,诱导期显著低于恢复期;皮肤导电水平(GSR)呈下降趋势,前测期显著高于后测期,诱导期显著高于后测期。 观看正性图片的悲观者的手指脉搏振幅的血压峰峰值呈上升趋势(FPA),诱导期显著低于后测期,说明正性图片诱发了悲观者的靶情绪;悲观者的呼吸频率呈下降趋势,三个时间段的时间主效应显著,由事后比较可以得知,图片期的呼吸频率显著高于恢复期。
  3.1.4乐观组、悲观组的情绪诱发生理指标的差异检验
  为了考察乐观组和悲观组在正性情绪图片诱发效果上的组间生理指标的差异,采用2(乐观组、悲观组)×3(基线期、情绪诱导期、后测期)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乐观者和悲观者在5项生理指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3.2负性情绪诱发效果检验
  分别从情绪体验的主观自我报告和生理指标对观看负性图片前后的乐观组和悲观组参与者进行检验。
  3.2.1乐观组、悲观组的情绪体验报告
  对观看负性图片的乐观组、悲观组的情绪体验自我报告单和PANAS前测和后测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如下:乐观组的消极情绪、惊奇、恐惧、厌恶、悲伤、愤怒增高显著,积极情绪、愉快降低显著。悲观组的消极情绪、恐惧、厌恶、悲伤、愤怒增高显著;积极情绪、愉快降低显著。
  3.2.2乐观组、悲观组的情绪体验报告差异检验
  对同样呈现消极刺激的乐观组和悲观组的情绪前测值、后测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各情绪均无显著性差异。
  3.2.3乐观组、悲观组的情绪诱发生理指标检验
  对呈现负性图片的乐观组、悲观组的5种情绪生理指标在三个时间段:基线期、情绪诱导期和后测期的数据,分别进行平均数分析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
  由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观看 负性图片的乐观者的手指血容振幅的血压峰峰值呈上升趋势,基线期显著低于后测期,诱导期显著低于后测期。
  悲观者的皮肤导电水平呈下降趋势,基线期显著高于诱导期,基线期显著高于后测期,诱导期显著高于后测期;呼吸频率呈下降趋势,基线期显著高于后测期。
  3.2.4乐观组、悲观组的情绪诱发生理指标的差异检验
  为了考察乐观组和悲观组在负性情绪图片诱发效果上的生理指标的差异,采用2(乐观组、悲观组)×3(基线期、情绪诱导期、后测期)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乐观组和悲观组在心电R-R间期、心率、手指血容振幅、呼吸率和皮肤导电性的变化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4 讨论
  4.1乐观者、悲观者对正性刺激的情绪反应特点
  接受正性情绪图片刺激的乐观者,主观报告其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其他情绪变化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生理指标却反映出乐观者的心电R-R间期、心率、皮肤导电水平均有显著性变化,即乐观者生理上有反应但自我报告无情绪反应,这种主观体验和生理变化不一致的结果印证了情绪的三成分主观体验、生理变化、表情行为之间的“此伏彼涨”关系,前人关于实验室诱发悲伤和快乐的研究表明生理变化与主观报告和表情行为之间的相关较低。我们认为该结果可能与乐观者的心态有关系,乐观者的心态积极,多关注生活中好的方面和好的事情,因此他们对正性刺激的阈限值较高,表现在实验室研究中虽然正性刺激已经引起了乐观者的生理反应,但他们在主观体验上认为这些正性刺激不足以引起积极情绪的增加。同时,乐观者对正性刺激的主观体验上较为不敏感的反应,也提醒我们在实际干预中乐观者需要更高水平的积极情绪唤起刺激。
  接受正性情绪图片刺激的悲观者,主观报告其愉快情绪增高显著,消极情绪、厌恶、悲伤降低显著,生理反应上悲观者的手指脉搏振幅、呼吸频率均有显著性变化,表明正性图片在主观体验、生理反应层面上均有效地诱发了悲观者的积极情绪。
  实验前测发现在主观报告上,乐观者的愉快情绪显著高于悲观者,消极情绪显著低于悲观者,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而乐观者和悲观者在主观报告和生理变化的后测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对于正性情绪诱发,乐观者、悲观者没有出现选择性加工偏向。乐观者没有优先加工积极信息,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唤起,反而因为乐观者的积极情绪唤起阈限值较高,表现出虽然乐观者本身有较高的愉快情绪基线,但是在经历过正性图片刺激后,乐观者和悲观者表现出无显著性差异的后测情绪体验。
  4.2乐观者、悲观者对负性刺激的情绪反应特点
  接受负性情绪图片刺激的乐观者,主观报告其消极情绪、惊奇、恐惧、厌恶、悲伤、愤怒增高显著,积极情绪、愉快降低显著,生理指标上其手指血容振幅的血压峰峰值有显著性升高,说明乐观者在主观报告和生理变化上均产生了负性情绪反应。
  接受负性情绪图片刺激的悲观者,主观报告其消极情绪、恐惧、厌恶、悲伤、愤怒增高显著,积极情绪、愉快降低显著,生理指标上其皮肤导电水平和呼吸频率有显著性降低,说明悲观者在主观报告和生理变化上均产生了负性情绪反应。
  对同样呈现负性图片刺激的乐观组和悲观组的情绪体验报告、生理指标前测、后测值进行差异性检验的结果表明,乐观者、悲观者在情绪的主观体验层面和生理变化层面均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乐观者和悲观者在诱发负性情绪的变化上无显著性差异,没有出现选择性加工偏向。
  4.3乐观者、悲观者的情绪反应特点解析
  本研究通过实验室呈现积极、消极情绪图片成功诱发了乐观者、悲观者的相应情绪,但是乐观者、悲观者在即时情绪变化上没有显著性差异,没有出现选择性加工偏向。与国内外在外倾、神经质研究中,国内在乐观者、悲观者自由联想、回忆词汇方面出现的选择性加工偏向研究结果不同,与乐观者、悲观者在长期情感幸福感(PA、NA)上存在的差异结果也不同。我们认为出现这种不同,原因一可能是乐观、悲观作为人格特质的稳定性低于外倾和神经质,这可能导致他们在细微的即时情绪反应上出现不同。前人研究表明乐观、悲观上的个体差异相对稳定的时间周期是3年,明显低于外倾、神经质个体差异稳定性;生物学因素的研究发现亲子之间气质性乐观的遗传性可能占0.25,但低于诸如外倾和神经质等典型的人格特质的遗传性0.40。
  原因二可能与乐观、悲观的变量性质相关,乐观变量的提出基于动机的期望-价值模型,乐观者、悲观者多表现出目标定向行为。他们在认知信息加工方式上存在不同,由于对未来事件抱有不同期望,因此在付出努力解决问题和应对方式选择上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因此,当呈现自由联想、回忆词汇等与认知信息加工更相关的实验任务时,参与者有更多思考和反应时间时,乐观者、悲观者出现了选择性加工偏向,而在即时的情绪诱发反应上,与目标定向任务相关较少时,乐观者、悲观者没有差异。
  原因三与即时情绪反应和长期情感幸福感的差异相关。研究者提出短暂的情感状态是不稳定的,人格特质与即时情感状态的相关可能很低甚至是不相关。国内研究者在对外倾、神经质和即时情绪反应、长期情感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也发现了不一致的结果。因为当个体将即时情感体验转换为整体的情感体验时可能会存在某些偏向,比如个体在报告整体的情感体验时,可能会对某些高峰体验赋予更大的权重,导致整体情感体验的报告结果不能反应其即时的情感体验。因此,乐观者比悲观者有整体上更高的积极情感,更低的消极情感,但即时情绪反应无差异。
  研究结果提醒我们在实际干预中,应注意到乐观、悲观与外倾、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不同,乐观者有较高的情绪体验阈限,乐观者、悲观者的即时情绪反应与长期情感幸福感有不同的表现。
  5 结论
  5.1乐观者对正性刺激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变化的情绪反应上不一致:乐观者主观报告无积极情绪唤起,但生理指标显示有情绪唤起。悲观者对正性刺激的主观报告和生理变化层面的情绪反应一致,均表现出积极情绪提高,消极情绪降低。乐观者、悲观者的积极情绪唤起无显著性差异。
  5.2乐观者、悲观者对负性刺激的主观报告和生理变化层面的情绪反应一致,均表现出积极情绪降低,消极情绪升高。  [ 乐观者、悲观者的消极情绪唤起无显著性差异。乐观者、悲观者在正性、负性情绪诱发的变化上,没有出现选择性加工偏向。 包括积极预期、转换、消极预期、接纳、努力五个维度。问卷共包括27道题目,采用Likert-7点计分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记1~7分,问卷得分越高表明乐观程度越高。总问卷及五个维度测量的Crobach a系数为0.627-0.854,表明乐观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
  2.2.2短时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测量
  采用袁莉敏修订的Watson和Clark(1994)编制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包括积极情感(PA)和消极情感(NA)两个分量表,Crobach a系数分别为0.858、0.841,采用Likert-5点等级评分,从1到5分别代表“完全没有”至“非常多”,分数越高代表个体的积极或消极情感越强烈。本研究关注参与者的短时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体验,因此PANAS的指导语为“请您评价此时此刻的情绪体验”,以下情绪体验报告单的指导语同PANAS。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