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殊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特殊学校所招收的一般是存在智力问题、身体残疾、社交障碍等心智问题的学生。近些年来,为了让这些特殊学生接受正常的教育,使其能夠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我国教育部近些年来对特殊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政策、财政支持,也由此优化了特殊教育的现实环境。对此,数学教师也应该认真分析特殊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此调整教学策略,切实发挥本学科的思维培养、优化与完善作用。本文将从利用生活素材组织数学联想、组织动手操作活动、坚持关爱教育三个角度来分析特殊学校的数学教师应该如何落实数学教学任务。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特殊教育、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329
客观来讲,数学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即便是身体健康、心智正常的学生也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历多次学习失败,也有可能因此受到打击,渐渐失去学习兴趣。通常情况下,特殊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盲区、所生成的错题资源会更多,甚至于根本无法理解基础性的数学概念。对此,数学教师必须要客观分析特殊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此调整数学教学策略,使其能够顺利内化数学知识。
一、利用生活素材组织数学联想
虽然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很强,但是却依然没有脱离现实生活,每一个数学概念都是从大量的生活资源中提取出来的理性规律。针对这一学科特点,数学教师则可尝试利用生活素材导入数学知识教学活动,及时唤起特殊学生的生活记忆,使其通过生活回忆来分析、解释数学概念,由此产生数学思维,切实内化相关内容。如此,则可初步改善数学学科的教学效益,提高特殊学生的理解能力。
就如在“小数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认真分析了现实生活中的小数应用情况,由此创设了生活情境。首先,笔者会认真询问学生的身高情况,让学生直接写下个人身高数据。其次,笔者就随机点名,让学生比较身高差异,借此提问:“两个学生的身高差是多少?”这就可顺利引导学生思考小数减法问题,且有不少学生会以手掌测量身高差,用手指指出同学之间的身高差。对此,笔者就告诉学生,小数减法知识可以让他们明确把握同学之间的身高差。由此,笔者便引导学生探究了小数减法的算理与算法,然后通过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分析了小数加法知识,及时训练了学生的小数计算能力。
二、组织动手操作活动
丰富的动手操作教学活动可以切实丰富特殊学生的实践经验,且只要设计合理,素材丰富,特殊学生可以直接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来归纳具体的数量关系、分析空间结构。如此,特殊学生则可自主建构数学知识,而这就可大大坚定学生的学习自信,弱化学生的畏学心理。对此,数学教师则可根据现实情况组织动手操作活动,由此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构建生成性数学课堂。
就如在“角的度量”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引导本班学生学习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观察了生活中的角,比如墙壁与地板所形成的角、倾斜的小木板与讲台所形成的角等等,使其通过视觉观察排列了各个角的顺序,由此产生了感性认识。接着,笔者就组织了“角的度量”实践活动,让学生使用量角器去测量各个角的度数,认真撰写测量数据。如此,则可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数学认识,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坚持关爱教育
在特殊教育过程中,相比较智育教育目的,更为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要切实保护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学习文明礼仪,让特殊学生既可高度自律、遵守各项规则,也要使其懂得保护自己,使用合理的方式维护个人权益。即便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坚持全面实施关爱教育,用爱与温暖去感化特殊学生,由此拉近师生关系,有效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使其坚定成长信念,切实优化学生的成长行为。如此,则可让特殊学生一生受益。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生成一定的错题资源,他们也能直接感受学习失败所带来的失望、不甘等情感。对此,笔者从来不会用统一的成绩标准却约束学生,而是会始终以人文关怀去保护学生、呵护学生,让学生能够渐渐平稳心情,学会正确处理负面情绪。比如,在“解简易方程”一课教学中,虽然本班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了数学讨论活动,但是在具体的解题活动中依然出现了丰富的解题错误。对此,笔者就一直陪伴学生,耐心安抚学生,帮助学生宣泄负面情绪,同时告诉学生每个人都会经历学习失败,但是要快速从失败、错误中走出来,也要懂得总结失败原因,才能真正实现成功,不断突破自我。
总而言之,在特殊学校教育环境内,数学教师不可过于关注学科教学进度的推进情况,而是要及时树立生本教育理念,客观分析特殊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由此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数学教学计划,让特殊学生有序内化数学概念、逐步形成数学思维能力,且要切实保护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优化数学学科的教学、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