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特殊教育论文

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

2023-12-11 11: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体育锻炼强化了体魄,它是健康状态健全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础保障。而心理健康,是在遇到困难时心理承受能力,并加以克服,这样才可以说是心理的健康状态。体育锻炼是条件,同时它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主流。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使得体育教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新的途径,早日更加完善地构筑成体育教育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的科学体系。


  关键词: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69-02


  一、体育教学中培养健康心理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体育教师课前的“编”与课堂上的“导”都很重要。教师必须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精心设计制作,这样的“剧本”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得到响应和产生共鸣。


  (一)体育课堂教学科研创造健康的心理氛围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它是教学中集体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在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往,交往时每个个体本身都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个体之间的情绪相互交流,相互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鸣,情绪上的共鸣,个体的情绪趋向一致,从而形成某个时刻的集体心理气氛。体育教学就是在这种心理气氛中形成的。


  (二)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生活方式走上健康的轨道


  调查显示,90%的学生对目前体育课持满意态度。说明体育课不但使人受到锻炼,学到了体育基本知识,同时培养了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在体育锻炼中,不但体现了能力和意志上的努力,同时需要教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从而获得了对目标追求的自我满足,感觉上体育课是一种乐趣。但也看到,尚有10%的学生对体育课持否定态度,这些人不仅对体育课不满意,而且对课外体育锻炼、比赛和食欲也冷漠视之,他们每天是“三点一线”,既穿梭于寝室—教室—食堂。只因体育课是必修课,才硬着头皮应付之,认为是“额外”负担。其原因可能是个性差异或缺乏良好体育动机。


  二、研究目的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一种社会活动。心理健康定义为,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状态。体育锻炼提高了人体外在素质,强化了体魄,它是健康状态健全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础保障。而心理健康,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上都能承受得了,都能以社会认可的行为加以克服,这样的状态,才可以说是心理的健康状态。体育锻炼、健身是前沿条件,同时它是心理健康发展的主流,是能源。如何衡量中学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问题是心理卫生的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课题。对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像身高、体重那样,通过测量可以得到一个量化的概念。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当今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阶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该着重从发展的、整体的观念出发.。对中学青少年整体的心理水平进行评价时,应持慎重态度,切忌凭一时一事的调查而下结论。判断心理是否健康,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衡量。


  1.智力水平。即从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方面综合评价,一般用智商(IQ)来表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一般认为智商在80分以上为正常。特别说明的是,我们不能仅仅以智力测验得出的智商来判断某人的高低,应考虑到其在社会适应能力,全面观察。


  2.适应环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者不但能适应各种自然环境,而且能适应社会环境。健康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乐于交往,易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思想感情,也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较好的意志品质,健康的意志应该具有目的性,即自觉地确立行为的目的,有一定的耐受力和自控能力;能积极开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4.心理特点和行为与年龄相符。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特点,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青少年的行为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往往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则他的心理可能就有问题。但要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即使与标准略有不符,但是从整体上看仍能适应社会生活时,也可视为心理健康。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价值观


  中学阶段是个体主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要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才会使自己有终生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具体确定了十个健康标志、五条心理健康评议和七条心理健康具体标准。


  1.十个健康标志: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用于承担责任。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较快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⑤抗病能力强,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合适,身材匀称而挺拔。⑦眼睛明亮,反应敏捷。⑧头发有光泽而无头屑。⑨牙齿清洁,无龋齿,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⑩肌体健康,皮肤富有弹性。


  2.五条健康评议:①有与自己年龄阶段特征相符合的自我意识水平和智能水平;有较强的自尊心、上进心和自信心,好学习,爱学习,会学习。②情感健康,情绪稳定,活泼开朗,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遇事冷静,同情老弱病残。③有与自己年龄阶段相符合的自制力,不易受消极性暗示的诱惑;注意力比较集中;活动性的兴奋或抑制处于正常状态。④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中有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自私自利,和同伴友好相处,与人为善,有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不依赖别人,不屈从别人,不嫉妒别人,也不固执己见。⑤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较好的适应各种环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能够承受日常生活中遭到的不幸。


  3.七点具体标准:①智力处于正常。②善于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③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④人际关系和谐。⑤能主动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⑥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四、比较研究的延伸


  中学阶段的学生在生长发育突增的同时,心理、生理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此期间,环境和教育上的任何不良影响,都有可能影响身心健康,引起心理卫生问题。在体育教育、教学的同时,由于中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和增长知识的重要时期,这就要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休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坚持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心理调节,在饮食上定时定量、不挑食、偏爱、少吃零食、细嚼慢咽、注意饮食卫生等,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学时代正是健康发育重要时期,体育锻炼对他们尤为重要,要从小培养他们爱劳动、爱锻炼的习惯,不仅能促进身体良好发育,还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人体抵抗力,使患病率明显降低。体育锻炼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可以锻炼人的勇敢、顽强、果断的意志品质,减少心理紧张和焦虑现象,克服孤僻离群的不良习惯,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提高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等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使得体育教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新的途径,早日更加完善地构筑成体育教育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的科学体系。作者:王建忠,本文来自《体育研究与教育》杂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