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特殊教育论文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康复工作的发展论文(共2篇)

2023-12-11 14: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几点建议


2010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学前教育在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落后的现状,并且提出了解决“入园难”问题的十项有力措施。这一政策从师资、经费、管理、统筹规划等各个方面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必将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文件中,还提到了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意见》指出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体现了国家对于特殊教育事业的关注。但特殊儿童“入园难”的问题要远远大于普通儿童,而学前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意义


(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学前教育不仅只是发展普通儿童的学前教育还应该包括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学龄前的特殊儿童处于中国弱势群体的最底层。同发展正常的幼儿相比,特殊幼儿因为具有身体上或心理上的某些缺陷,不仅使得幼儿本就不足的生活能力大打折扣,而且更增加了其身心发展的困难。对特殊儿童实施学前教育,保障其受教育权利,才能改善特殊儿童的不利处境,最大限度的实现其人生价值,这是以人为本精神的最大体现。


(二)符合早期干预原则。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是指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基础上,对学龄前的特殊儿童提供运动、语言、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以及各种补偿性的教育和功能康复训练,使残障儿童能与普通儿童一样,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的需要。对0-6岁的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训练,有着比普通儿童更为重要的意义。


1.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符合关键期理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理论认为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环境影响。0-6岁是儿童语言、智力和身体其他器官发育的关键期。”柳因此学前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特殊儿童的发现、鉴别和早期干预的关键时期。例如:“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在出生至四五岁,对于有言语障碍的幼儿来说,错过了这一时期,由于言语运动器官得不到适当的训练,10岁以后就很难再学会讲话了”。而对于有听力障碍的儿童来说,早期干预是听觉言语康复的有效措施,这已为国内外听觉言语康复实践所证明。“美国学者的研宄表明,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的儿童,如果能在学前期就接受诊断和干预,并一直贯彻到他的整个教育过程的话,就能成功的掌握一些技能,并学会处理好自我效能以及学业、社会方面、生理和行为上的困难”。因此,如果能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及早发现幼儿的身心障碍并加以恰当的干预,就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特殊儿童的发展权利,从而为教育的公平、社会的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有助于特殊儿童自身康复。


早期干预的生物学理论基础即器官的用进废退说和功能代偿说表明人的器官的发育完全及功能的完善离不开对其适度的使用,不用则退是器官用进废退说的基本观点,残障儿童大多是由于器官的损伤或功能的丧失所致,但他们其他器官的功能并没有全部丧失,应该通过早期训练这些器官的功能,以使这些残存的功能维持并发展。如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声音感知训练和发音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听障儿童的残余听力,帮助他们尽早形成完善的语音体系。对视力残疾儿童进行运动技能训练、生活自理训练,以及定向行走能力的训练,可以帮助视力障碍儿童学会辨别方向和独立行走,从而提高视障儿童的生活能力。但是,如果对0-6岁的特殊儿童采取顺其自然、自由发展的态度,就很有可能使他们残存的功能由于长期不用而逐渐萎缩甚至消失。同时由于没有适时发展其他器官的代偿作用,从而限制了特殊儿童感知世界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对特殊儿童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保证特殊儿童接受完善合理的学前特殊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3.学前教育可以促进特殊儿童潜能开发。“特殊儿童也有着各种发展的潜能,除了认知方面的潜能外,还应包括情意潜能及社会潜能,例如特殊儿童作为社会人如何与别人交往,如何成为心理健康的社会成员。”多元智能理论也为特殊教育工作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特殊教育不仅要通过特殊的教育训练,克服特殊儿童存在的障碍、缺陷、弱点,还要去发现特殊儿童可能存在的优势智能,充分挖掘这些潜能,通过“扬长”的方式去“补短”。


也就是说,不仅要关注特殊儿童不能做什么,还要关注特殊儿童能够做什么,着眼于特殊儿童优势能力的培养,真正实施一种“对症下药”式的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生观、教育价值观,用全新的发展的理念去看待学生,发现特殊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为幼儿潜能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近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逐渐形成了多渠道办学、多层次服务的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体系。但从各地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现状调查来看,我国的16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所公布的数据,截至2006年4月1日,全国各类残疾人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数据还显示:在全国残疾人口中,0-14岁的残疾人为387万人,占4.66%;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2.96%。


据此推算,全国0-6岁的学龄前残疾儿童为141万人,占残疾人口总数的1.7%。[服24)而全国每年新出生的各类残疾儿童还以19.9万人速度增加。如果把其他各种除身体残疾以外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也包含在内,我国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数量是极其惊人的。但是相比如此巨大的特殊需要儿童数量,目前可以为其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机构数量还远远不能充分满足其需要。另一方面,不同类型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也存在着不平衡现象。除了听觉障碍儿童的早期康复比较普及外,其他类型特殊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更谈不上通过残健融合接受学前教育。


合格的师资是发展学前特殊教育的基础。从我国目前的学前特教师资来看,首先在数量上无法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


我国上海地区学前特殊教育教师调查显示,在20个开展学前特殊教育工作的公立幼儿园机构)中,特殊儿童总数有417名,而学前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只有72名,学前特殊教育的师生比约为1:5.8,这个比例较日本学前特殊学校师生比1:1.7要低很多,与英美等国也差距甚远。在不发达地区情况可能更加严重。


由于学前特殊教育儿童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师生比将直接影响到特殊儿童早期教育或干预的效果。其次,目前工作在一线的学前特教教师只有极少数是专业出身,大多是从普通幼儿专业转过来的。他们对普通幼儿的总体特征和教育方法较为熟悉,但对特殊儿童的个别化特征和教育方法却知之甚少。这直接影响了学前特殊儿童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的效果。另外,对于非专业出身的学前特教教师和进行全纳教育的普通幼儿园教师的培训也较少。系统的专业知识及扎实的执教能力的缺乏是限制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对学前特殊教育的认识和关注程度不够。正确的观念态度是改善特殊儿童生存环境的前提。目前,我国对待特殊儿童的态度仍有待改善,没有实现从养育到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国家和社会所能做的最大努力就是给残疾人提供最好的福利待遇,使他们不受生活的困扰,但是却忽视了残疾人作为人的权利的实现。残疾人虽然有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但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中,教师对特殊儿童的态度直接影响具体教育工作的实施。而我国部分普通幼儿园教师却片面地认为,招收特殊儿童入园影响正常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甚至认为会有损幼儿园的名誊,降低生源。而在特殊儿童家长方面,由于无法接受自己孩子残疾的现实而选择逃避,把孩子藏在家里,剥夺了孩子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从而对特殊儿童的康复发展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这些不正确的观念态度从根本上导致了我国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滞后。


三、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建议


(一)将学前康复机构纳入学前教育。在我国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中,公办的特殊儿童幼儿园或学前班数量较少,无法满足数量众多的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而民间创立的特殊儿童康复机构,由于没有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难以为继,也无法为特殊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针对这种现状,各地应将学前特殊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将特殊儿童康复机构纳入学前教育体系,由国家教育部门或残联进行统一管理,为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资源,也能够为特殊儿童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2006年四川成都市就成立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中心,承担全市0-6周岁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康复工作。同时负责全市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规划、指导、管理、督查和评估,并作为全市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示范窗口、研宄中心,辐射带动全市残疾人学前教育各类机构的全面发展。学前康复中心的建立能为特殊儿童提供更为直接和有效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其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积极培训学前特教师资。针对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师资短缺,执教水平不高的情况,应加强学前特殊教育师资的培训,积极培养一大批有能力、高素质、愿意投身特殊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同时,还应对普通幼儿园的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技能,保障在普通幼儿园接受融合教育的特殊儿童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特殊服务,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可以从三方面来改善师资状况。首先,扩大学前特殊教育师范专业招生,培养合格的专业老师。其次,整合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术,在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中,增设特殊教育课程。再次,对幼儿教师开展在职培训,使在职幼儿教师掌握有关学前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三)积极发展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特殊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在特殊教育的全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家长对特殊儿童的态度和教育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特殊儿童教育的成败。在英美等国家,家长参与子女特殊教育的权利受到法律保障,从儿童的转介、评估、安置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实施等这一系列过程,都有家长需参与程序和操作性权利的具体规定。我国应借鉴国外的经验,积极发展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还可以通过家长夜校、函授学校、电视教学、短期培训中心、家长互助教育中心、家庭访问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家长真正掌握教育、训练特殊儿童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家长积极支持和配合,才能保证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顺利进行。


作者:吕春苗1兰继军2焦武萍23(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2.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2;3.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2)


第2篇: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康复工作的完善策略


我国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尚是一块处女地,没有现成的办学模式,缺乏训练教材、方法和经验,学前特殊教育师资严重匮乏,再加上儿童的残疾种类,残疾程度等各不相同,这一切无疑给学前特殊教育工作带来了障碍。三年多来我们在教育康复训练工作实践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期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引起关注,为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康复工作的健全和发展而共同努力。


一、编写了内容丰富、适用的康复训练教材,初步确立了教育康复训练的目标


我们根据幼儿园内特殊儿童的年龄、心理发育和智力发展情况,按照《学前智力落后儿童康复训练大纲》的要求,从幼儿的生活自理,社会交往,语言表达、理解,肌体动作协调发育,审美情趣等方面,编写了一套教材,内容包括故事、儿歌、古诗、游戏、情景表演等。以此为基础还制定了儿童教育康复训练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两个目标密切结合,为教师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和儿童康复情况评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教材富于地方特色,贴近自然和社会生活我们将有汕头市特色的自然风光,潮汕小吃,民风民俗,配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编写成儿歌,让儿童边唱边做,教师给予辅助指导,让儿童在愉悦的场景里逐渐了解掌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内容:在儿童的一日生活中,我们本着“一日活动即课程”、“生活处处有教育”的理念,把各个生活环节编成琅琅上口的几歌,从儿童用餐、如厕、穿衣、盥洗等日常小事入手,逐步培养儿童的自我服务能力和意识,不断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和习惯;每逢节假日,我们带儿童走出幼儿园和家庭,投人大自然的怀抱并走向社会,让儿童将园内学习内容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在实践中巩固加深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2.教材编写由字到词再到句子,结合学古诗配儿歌,通俗易懂针对特殊儿童学习识记速度缓慢,保持不牢固,再现困难或不准确,记忆的目的性差,选择功能薄弱的特点,我们将所有教学内容进行了切割,由易到难,层层加深,配合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诱发儿童乐于学习。从认字开始,接着组词,再学习相关的句子,配儿歌和古诗可以预防儿童产生厌学心理,为儿童创造一个充满爱和抉乐的生活学习环境。


3.教材内容重复性强,便于儿童强化记忆由于特殊儿童的智力损伤程度不尽相同,接受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充考虑并兼顾不同层次的幼儿。同一个教育活动,我们将教学内容分割成小片,确立小的行为目标,适当增加内容的重复性,对不同的幼儿分别提出了低中高要求,让幼儿在学习生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二、园内园外结合,力求统一互补


学前特殊儿童的自我服务能力很差,因此儿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让自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自立,解决父母家长的后顾之忧。幼儿园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我们采取了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儿童长大与社会其他成员一起和谐地生活、劳动、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我们的努力,园内的儿童在参与群体活动、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我们将园内园外结合的教育划分成三个阶段,一为园内教育阶段,二为园内教育为主,家庭教育辅助阶段,三为走出幼儿园,进入社区阶段。三个阶段相辅相成,密切配合,教育效果十分显着。特殊儿童在参与各项活动中充分体验了快乐和被爱的感觉,另外也使特殊儿童容易为社会上正常的人所接纳,这一切对特殊儿童本人和家长而言都是福音。特殊儿童在幼儿园受教育训练的时间是有限的,单纯依靠园内训练势必会造成效果的降低,做好家园联系,教师定期指导家长配合教育训练计划,鼓励家长学习正确的方法,最终达到共同训练的效果。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目标是使儿童能够生活自理,融人社会,与社会上的人交流沟通,分享快乐,适应社会生活,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儿童接触社会,首先是让他们走进与自己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社区,为更好地适应主流社会奠定基础。


三、以肢体康复为基础,心理康复为导向,智力康复为目标,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学前特殊儿童常常伴有一定的身体发育缺陷,并随着智力损伤程度的加重,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问题也增多。生理的缺陷直接影响儿童认知和个性发展,例如智力落后儿童大多数人性格孤僻胆小,过度依赖家人,主动性差,自我调节力差,固执,易受别人暗示,高级情感发展迟缓等等,我们针对特殊儿童的这一些特点开展了以“肢体康复为基础,心理康复为导向,智力康复为目标“的教育训练活动。


肢体康复是指特殊儿童的身体部位通过特殊的工具和手段进行加强功能的训练,尽可能地补偿其肌体的缺损,激发其潜能,提高和恢复缺陷部位的功能,逐步达到生理上的自立自理,减少其对家长的过度依赖,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信心,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心理康复是指通过在幼儿园内利用教师与儿童的日常接触,幼儿之间的交流合作,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幼儿园外让儿童直接与社会接触,参与各项实践活动,补偿、减少和消除儿童的各种心理障碍,使儿童逐步学会调整与他人的关系,恢复和形成正常的心态和人格,克服其意志力薄弱,主动性不足,缺乏自制力,固执,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等不良个性。智力康复是指在教师的正确指引下,儿童自觉地参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例如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学习语言,算数,律动,美术,手工制作等课程,在各类活动的刺激下,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充分挖掘儿童自身潜力,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我们将肢体康复、心理康复、智力康复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促使特殊儿童逐步成为生活自理,行动自立,性格坚强,意志坚定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体人。


经过三年多的教育康复训练实践工作,我们在学前$殊教育的教学方面取得实效,形&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教育康复训练的方法。由于我们师资力量薄弱,训练设备匮乏,资金短缺等诸多因素的存在,我们的教育康复训练工作并非尽善尽美,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期望教育局、民政局和残联发动全社会的人支持帮助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康复工作,为特殊教育康复的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特殊儿童早发现,早教育,早康复的切实可行之路。


作者:王海艳(广东省汕头市丹霞幼儿园特教班,51540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