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存在着一群特殊的群体——残障者,残障者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无障碍设计是一种具有长远价值的设计思想,充分体现人为关怀和社会的进步。盲校的无障碍设计是根据教育理论和国情的变化而日趋完善的。
2006年4月1日零时我国开始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据统计,我国聋哑症的发病率为2%,每年2000万的新生儿当中大约有3万新生儿患有听力损害。建设聋哑盲校事业,不仅使聋哑盲学童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而且推动了我国的文化文明建设。
现阶段对聋哑盲学校的无障碍环境的研究比较缺乏。据调查大多数聋哑盲校的设计仅仅是从大众化校园设计中分离出来的基础性低层次的功能设计,缺少对其空间的人性化的深度探讨,从而使不同缺陷程度的聋哑盲学童在校园生活中不得不面对不同程度的生活障碍。
盲童与健全儿童在生理及心理特征方面有很大差异,对盲童来说需要有特殊针对性的教育环境。
随着盲人这类特殊人群数量的增长,我国很多地区面临着盲人教育学校不足,校园建筑规划、设施装备不合理的问题。我国的盲人教育学校虽然在某些方面满足了他们的一些基本要求,但还是缺少能为他们提供归属感与呵护感的学校环境。
根据马斯诺需求概念,结合盲童心理和生理特征,盲校的设计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隐私性
安全隐私是设计者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防患意识。盲童因其自身的生理缺陷,对某些刺激反映的灵活度以及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弱于常人,有时对常人使用不产生障碍的地方对这类弱势群体可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障碍,从而引起危险造成伤害事故。
盲校的无障碍设计在安全方面表现为在盲童能接触到的室内界面和设施棱角处采用圆角处理,使盲童在发生意外摔跤的时候,减少环境界面和设施棱角对其身体的伤害。
“个人隐私是指人们心理上的一种自由境界,当处在这种心境时,人们对自己和外界的视觉上、语言上、精神上及肉体上的联系,都能随心所欲的自由开敞或关闭”。盲童身体存在的缺陷被他们视为难以启齿的伤疤,需要一种可以隐藏这些缺陷的心理安全空间。因此,在部分空间细节的设计中添加设施的趣味性,弱化可以隐蔽的用以,让他们大胆的使用各种设施。
2.空间可识别性
据调查,视觉障碍的学童在空间认知存在缺陷。盲童们只有根据各空间的差异,通过听觉、触觉、嗅觉来识别空间。
人的行为感知是人与周围环境相互刺激相互了解的动态能力,对于丧失视觉的盲童来说,将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味觉与颜色、形状、气味、质地、声音、味道相对应,传达出不同的信息,进而转化为盲人的辨别语言。
因此,要针对盲人的生理特点,结合物理环境要素进行感官上的补偿,增加健全的感官刺激,充分发挥盲童的识别潜能。如每层楼梯的指示设计,可根据圆、方、三角等不同形状代表不同楼层,并在不同形状内标注盲文来加强学生的认知度。
3.智能化
盲校建筑体中智能化的应用,是指把计算机电子、声像、照明、消防保护等所需方面系统的组合成智能化标准线路设备,根据盲童不同需求应用于盲校无障碍设计中,自行运作发挥作用。
通过安装在计算机为载体的管理系统设备,监控管理盲校教学空间、生活空间,自主调节学习空间的光线、通风、电力等,达到盲校智能化无障碍可行性与空间安全性的统一。
4.协助康复、教育要求
据调查,盲人使用率最高的空间是教学空间,在教育空间中针对性设计是康复培训师及辅助教学时的功能设计。受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人的活动范围往往把交往空间纳入环境育人的设计目标中,利用盲校的物质空间资源为盲童提供交往的活动平台,帮助盲童学习和康复训练,体现了盲校无障碍设计的人性化。
盲校的交往空间可分为室内交往空间和室外交往空间,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利用交往空间,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来促进盲童的康复锻炼,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活动,使盲童产生归属感,增强对自身的认同感并树立自信。
通过以上几项要求总结出“感受自由+沟通方便+操作简单+活动便利=平等成长+安全成长+自信成长”的盲校新型无障碍设计思想。
“感受自由、沟通方便、操作简单、活动便利”是指盲童在学校可以自由的生活与学习,在各个使用空间内有对各种设施开放使用的权利;在心理层面,可以给学生的内心带来心理畅通;在互动方面,学校提供可供容纳盲童对校园设施的使用会更加方便。
“平等成长、安全成长、自信成长”是指聋哑盲童享有在完善的教学空间内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有强烈的防备意识,学校无障碍设计要为聋哑盲童提供平等的隐私保护与安全感;通过校园空间与设施装备,能够自由沟通并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及自信心。
盲校的无障碍设计是为特殊教育服务的,这种设计是根据教育理论和国情的变化日趋完善,最终达到消除盲童障碍环境的目的,只有通过不同实际情况的具体分析才会使盲校的无障碍设计发展更加完善。
作者:付雅菲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