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有效性教学的几点尝试
一、抓住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如果教师在课上讲的太多,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机会,没有自己思考的过程,学习的知识不扎实,不稳固。而学生即使听懂了,也不会应用,忘的更快。要想学生取得进步,首先必需让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思考;让学生参与学习就必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让他们在课堂上不断思考问题,只有让学生思考,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让他们主动学习。
例如,我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来理解“相对”、“同时”、“相遇”等词语,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对数学词语理解的枯燥,而且在学生注意力下降的时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的气氛再度回升,在出示相遇问题,学生通过表演很自然的把新课内容自己引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思考运动的关系,理解运动的过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较高。
二、把问题交给学生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解决,学生被动接受、记忆,没有任何讨论、反驳的时间,这种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良好的教学并不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解答,或者学生简单的说出答案,而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或指导学生思考,学生互相解决,并在解决过程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题过程。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整个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清楚的过程,并让学生帮助解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并发现问题,讨论解决,在解决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的精神,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合作解决问题,挑战和快乐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总是觉得太简单,这样会让学生思想松懈,不愿意思考问题,注意力也会分散;在设计教学的过程应紧抓学生的认知,层层深入,让学生有自我挑战的感觉,这样他才会不觉得枯燥,也能从中学会分析难题的方法,迎难而上,同時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收获的快乐。数学是一门非常讲究思考的课程,逻辑性很强,所以,总会让人产生错觉。例如,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是S=∏r2,因为半径不同,所以我们经常会犯一些错。
案例:“一个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在命题上,这道题目先迷惑大家,让人产生错觉,巧妙地运用了圆的面积公式,让人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天平。其实,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并不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因为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是S=∏r2=92∏+62∏=117∏,而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是S=∏r2=152∏=225∏,所以,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是不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的。
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交给学生,提倡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参与讨论,教师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思维活起来,让课堂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场所,让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就感。而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才能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是这样下评语的:“这几天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张伟同学通过努力,能收集、记录、整理各种数据,在这方面是班里最好的。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希继续努力。等级评定:优。”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总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就一定能把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作者:乔德忠
第2篇:对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创新方法的分析探讨
1.做好备课工作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想要实现创新与发展就要坚持从备课的角度上出发,以此来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就要先掌握好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好教学内容,通过设计与分析来保证教学过程的准确。在备课中教师就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明确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确立出准确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还要准备好教材,找出其中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完善教学措施。最后,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准备工作。在新课改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学活动是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经验上来进行的。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难以采取统一的教学方法。如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就要对学生进行分析,明确学生的动机以及兴趣,以此来创新好教学方法,保证教学的针对性[1]。
2.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想,且在面对事物时往往有着自己的想法,一些学生并不喜欢学习,所以教师就要适当的引导学生,转变学生对学习的看法,实现学习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来充实数学课堂。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可以借助运动的图像来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好数学知识,从而产生出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以此来转变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做好课堂管理等工作。讲课时也要适当加入趣味性的语言,或是加入故事性的环节,这样也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不单单是数字之间的组合,同时也是充满乐趣的。最后,教师还要运用好教学语言,保证教学的艺术性,以此来缓解好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课堂教学氛围的和谐性,让学生受到这种学习环境的影响,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2]。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可以说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能力,所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小学五年级阶段中,还增加了小数的加减乘除等方面的内容,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就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通过相互引导与帮助以此来提高学习的效果。对于教师来说,也要做好系统化的讲解工作,帮助学生掌握好各方面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学习的质量[3]。
4.培养好学生的想象能力
对于想象力来说,已经成为了知识时代发展下不断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现代经济竞争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学生在学习组合图形体积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选择典型的图形,通过引导与启发学生,来让学生进行观察与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避免用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进行想象,这样才能培养好学生的想象力。只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上来进行思考,才能锻炼好学生的想象力要理解能力,这样也就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5.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接受数学抽象计算、逻辑以及概念是比较难的。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采取实物教学法,通过让学生直接观察几何图形以及物体等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可以形成理性概念,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这种引导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从实际需求上出发来保证教学环境的准确,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感知与理解好数学知识[4]。
6.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中的主体,这样也就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加之教师会向学生提出各种任务,这样也就使得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先转变师生关系,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思考来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与影响,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也开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好创新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
作者:汤汝
第3篇: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学校是教育的基地,在学校中主要是教育学生知识,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论是传统教学时期,还是新课改之后,这些都依然是学校教育的重点目标。在小学阶段,教学效率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个人素质,因为小学生属于儿童,各方面成长都还不够成熟,在学习方面也严重缺乏自制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很有限,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做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必要的,但是目前来看小学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小学数学这门学科,数学的理论知识较多,很多知识点都比较抽象,使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是很枯燥无味的,再加上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恰当,教学观念陈旧,在教学中没有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况结合起来,也没有采取现代化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直接影响了整体学习成绩[1]。所以,作为合格的教师,应解决这一问题,主动探究小学数学课堂该怎样提高教学效率,文章提出了以下几项观点。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
1.多媒体教学方式
现代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是比较惯用的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很大优势,不仅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还能将一些抽象概念生动地表现出来,解决了学生对抽象概念不懂、不理解的问题,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实际,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点[2]。例如,在讲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时,在上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房子”的图片,问学生从正面看这个“房子”的面积你们会算吗?学生回答“不会”,教师问学生“房子”是由哪些图形组合的,之后问学生都会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发现幻灯片演示将房子分解成几部分,复杂的图形一下子变得简单了,学生利用之前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分别算出面积之后相加,便算出了“房子的”面积。多媒体教学能让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直接生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点,并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翻转课堂教学方式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将知识的学习放到课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再将知识内化,使课堂有限的时间不再是教师完全用来讲授教学内容,而是留给学生更多时间来思考和实践,实现高效率课堂[3]。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时,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先在家里自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推导过程,掌握体积计算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在积极动手实践中,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使学生真正了解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使记忆更加深刻,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3.“微课”教学方式
“微课”是一段简短、精炼的视频或音频,将学习内容碎片化、结构化的一种教学方式,“微课”的时间非常短,一般只有五分鐘左右,通过精炼的语言和足够吸引人的内容,合理地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4]。例如,在讲五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时,可以利用“微课”手段,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小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知识点有深刻的理解,更快的学到知识,这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童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如果能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引入游戏教学方式,不仅能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非常有乐趣,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这无疑是一个适用的教学方案。例如在讲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玩“识物体”游戏,学生在玩中就把知识学到了,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有趣,学生对数学课也更加感兴趣。
三、重视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如果做到课前预习这项功课,则能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为教师课堂教学也减轻了一定难度。学生如果能在课前做好预习,在上课学习新知识时,对本节要讲的知识点就提前有了一定了解,不会觉得特别陌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会加强,教师传授知识也更加容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师重视备课教案
教师只有做好备课教案,才能保证课堂内容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学生个体存在一定差异性,而且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同,所以教师教学方案需要有侧重点,能够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备课[5]。教师还需深入探究教材内容,做到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明确讲授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顺利开展教学,做到高效率课堂。
五、合作学习,动手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积极动手实践,这将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分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有良好的团队意识,通过小组探讨形式学习也能增强学生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通过动手就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实践当中,例如,在讲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自己动手做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测量、剪纸、粘贴、折叠摆放等活动,都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能让学生减缓学习压力,理解数学中的抽象概念。
结语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面对新课改的众多要求,应该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不断探寻能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对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成绩。
作者:李景彪
第4篇:小学五年级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的强制性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而获取的。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人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
我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注重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创设情境教学
例如,"轴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接着:(1)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2)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思考和提供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是探索教学重要手段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我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1)什么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2)怎样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3)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4)这一部分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想法。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提高探究深化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我设计了多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参与探究小学数学法则和算理的形成,从而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使用算理和法则。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教师先出示例题:"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3/4小时耕地多少公顷?提问:如果把已知条件换成整数或小数应怎样计算?接着让学生根据整数和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给例题列式,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分数乘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是从整数和小数的计算法则中演绎过来的。然后教师出示下列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并演示计算过程,最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法则。引导学生得出: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教学,学生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概念。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促进自主探究能力提高
思维决定探究方向和力度,只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才能才能不断提高探究能力的提升。因此,坚持启发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经常注意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学生肯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要关注学生观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了一些不同材质、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物件,以制作这些物体需要多少材料这个实际问题入手展开教学,然后让学生思考,想辦法,动手剪,展开后求出展开图的总面积即可,从而揭示表面积的概念。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因而感到很有兴趣,在学习中保持着比较活跃的思维状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非常顺利。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作业,寻找生活中的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长方体物件,分析制作这个物件需要材料的多少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践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一定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教学,在教学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注意引导学生依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的特征展开教学。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教具的观察、测量、计算来体验探究表面积的整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还结合学具,让学生在长方体、正方体学具上标出长、宽、高,然后思考相对的面面积怎么求,从而让学生逐步养成一一对应的自主探究数学思想。
总之,课堂教学选用自主探究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给教师提供了学习别人和对比自己的机会,也提供了认识自己和认识学生的机会,破除"自我中心",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自主探究式教学"便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它是对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随着探究素养的不断提高,有助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郭志红
第5篇:初探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中的体验式教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下面,笔者从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小学生亲自实践、理论联系生活三个方面,讨论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中的体验式教学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也得以提升,但仍然喜欢具体的事物。因此,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用具等多种途径,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主动学数学。在《观察物体》一课中,我对学生进行提问:“大家喜不喜欢画画啊?”学生们回答:“喜欢。”我说:“老师为你们提供一个模型,你们看着这个物体进行临摹可以吗?”学生们的兴致都被调动了起来,在画画的时候都十分积极。然后,我提供了正方体、长方体、球体等几种模型,让学生们依次画出。在画画完毕之后,我让学生们展示他们的画,由于学生们的观察角度不同,所以他们所绘制的图形形状也是不同的。趁此,我提问:“为什么你们观察的物体是一样的,但是画出来的形状却是不一样的?”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趁此机会,我引入了本课知识,而学生们在画画的过程中已经进入了学习状态,整个教学活动也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所以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数学课堂之中。
2鼓励学生亲自实践
数学是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些客观知识与规律,古代最早的“结绳计数”便是数学的雏形。自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让现代社会对人们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课堂之中,教师也应该多为学生增加一些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为他们未来更好的發展做好充足的准备。整个实践活动都是以学生的亲自参与为主的,十分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因此,实践教学也是实现体验式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在《量一量,找规律》一课中,我将学生以4个人为成一个小组,为每一组的同学都提供了拉力器、弹簧、线绳、盒尺等教学用具,然后让学生们在小组内测量弹簧的长度与数学课本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树立函数思想。学生们需要在小组内制作简易秤,设法保持秤的水平,并且记录相关数据。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我会为学生讲述简易方程的概念、计算方法等。由于整个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的,所以他们理解速度变快,质量也得以提升。
3理论联系实际
大部分学生感到数学十分枯燥的原因,除了他们的认知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知识以抽象性为主要特征这个矛盾之外,还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很多学生产生了“数学无用”的错误观念。而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的过程之中,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知识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他们的生活,任何与生活脱轨的事物都会使他们失去探索欲望。因此,为了实现体验式教学,教师应该要将数学回归于生活,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实践中学数学,体味数学知识蕴含在生活中的乐趣。统计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所以在《统计与可能性》一课中,我让学生们观看了一小段的本校组织的足球比赛的视频,并且将裁判抛硬币的画面进行截图。然后,我问学生:“裁判为什么要抛硬币?”学生们在体育课上学习过足球理论知识,因此他们快速回答:“因为要决定场地,决定哪个队先发球。”我再问:“用硬币来决定场地公平吗?”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十分公平,因为出现硬币正反面的概率都是二分之一。由此,我便引入了可能性的教学,并且让学生们讲述他们生活中与“可能性”有关系的事件,使学生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而言之,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能力,教师应该要懂得放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加要看重他们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为了在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课堂中落实体验式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情境的生动、形象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自实践,让他们在动手中感受学数学的乐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要将理论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实现“知行统一”,教学相长。
作者:陈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