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数学教育游戏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引进数学教育游戏,这使儿童在各种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使得学前儿童可以在游戏中将化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数学教育游戏的动力,在游戏中将数学知识具体化、简单化,培养儿童在数学教育游戏中学习的兴趣。
数学学习对于学前儿童来讲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将数学教育游戏引进学前儿童的数学教学中,使儿童可以在自在无拘束的游戏中学习数学。激发了学前儿童的创新思维,有效的学好数学知识的同时,还丰富了儿童的业余活动。
一、数学教育游戏的现状
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数学教育游戏结合儿童的特点,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蕴含在游戏中,而目数学教育游戏在学前儿童社学教育中并没有完全实现预期的效果,部分游戏的质量还较低。数学教育游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忽略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
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思维发展的培养及其重要,它可以影响儿童以后学习数学知识的思维方式。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知识要经过体验、语言、图画、符号等阶段,儿童的数学思维也是从这几个阶段慢慢的发展的。然而,实践证明,很多数学教育游戏却忽略了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重视。一些数学教育游戏只考虑了它带来的外在美,符合在娱乐游戏方面的要求,通过简单的动画引导儿童学习。然而,在教育方面,这些游戏并没有结合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直接跳过了体验、符号等阶段,使得儿童的思维混乱,阻碍了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的规律。
(二)游戏机制与数学知识原理不符
一部分数学教育游戏的机制与数学知识的原理不同,不能通过游戏有效的掌握数学知识,部分游戏开发商没能正确认识游戏开发的意旨,只注重游戏效果忽略了原本的目的。由于游戏开发商对数学知识原理和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不够深刻,认识不够全面,设计出的游戏只提供数学结论或模型,不能引导儿童慢慢理解知识的本质,而是让儿童对知识结果进行反复记忆,掌握知识,实际上儿童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掌握知识的原理及内涵。一些游戏只是简单的传达知识的结论,让儿童们反复的记忆背诵,其中所表达的原理并没有详细说明,这样的学习只能使儿童从表面上的掌握了这样的知识,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更不用谈什么举一反三了。长此以往,儿童也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阻碍他们思维的发展。
二、数学教育游戏的优化策略
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应用的数学教育游戏,它有一般游戏的特质,同时也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数学教育游戏可以帮助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观察和比较,对问题的抽象概括和结论的推理验证等方面的思维,从而发展儿童在游戏中形成的思维。因此,在优化数学教育游戏策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一)结合儿童的自身情况设计游戏
儿童学习的很多知识的学习都是从实际生活中学到的,数学教育游戏在构造数学知识设计上,游戏的内容要靠近生活,使儿童结合生活体验学习。例如,在学习平均分时,可以借助苹果类似的东西进行切割等。在游戏设计时要结合儿童的个体差异,仔细观察儿童在游戏学习中的表现,适当的给予辅导在游戏安排上要有一定的层次,尽量使每个孩子都能在游戏教学中进步。还有就是,在游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们多动手操作,使他们主动的提问并探索问题的答案。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儿童动手能力、探索精神及思维创新等综合能力。
(二)尊重儿童的意愿
在游戏选择和游戏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多考虑学前儿童的想法,选择合适的游戏,适合儿童兴趣及发展的游戏,增强儿童的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游戏设计者要多了解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和思维发展规律,设计符合学前儿童兴趣及发展的游戏规则,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观点去干涉儿童在游戏中的规则,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在游戏中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
(三)教师要充分发挥作用
教师在游戏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是数学教育游戏教学的引导者。儿童在游戏终于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都需要教师及时的发现并进行教导,引导孩子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坚决不能代替儿童完成游戏,这样会造成儿童的依赖心理。
1.教师要适应儿童学习的方式
学前儿童的心理在慢慢的成长,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渴望教师的表扬与认可。教师在游戏教学中,给他们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充分了解买个儿童的情况,因材施教,不能急于告诉孩子学习的答案,要考虑孩子学习的思维,顺着他们的思路,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2.教师对游戏结果及时反馈
在数学教育游戏中,由于学前儿童个体差异,根据儿童兴趣、对问题的理解能力等,对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游戏后,要审视游戏对儿童的影响,教师在游戏教学中及时反馈游戏结果,避免游戏带来的负面影响。
3.注重游戏内容的选择
游戏规则要充分结合是否适应学前儿童的特点,看游戏规则的可行性,要设计使儿童能理解接受的游戏。游戏要把教学内容作为重点,考虑儿童思维发展。教师在组织游戏教学中,要大幅度的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儿童在轻松自在的游戏中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三、结束语
数学教育游戏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帮助儿童在游戏中轻松的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儿童的综合 能力。在数学游戏教育过程中,要适当掌握游戏教学的力度,正确认识数学游戏教育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通过游戏教学提高儿童的数学学习的效率。
作者:马金英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10期
第2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法尝试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性质
幼儿园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对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究的过程;是幼儿积累大量有关数学方面的感性经验,主动建构表象水平上的初步数学概念,学习简单的数学方法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发展幼儿好奇心、探究欲、自信心,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 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有三个特点:一是与小学数学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对数学知识的认识,重视学习过程和经验。二是学前儿童数学学习能够接触到现实世界经验中很高的数学理念,这些理念可以让幼儿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去体会。三是学前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具体的操作活动分不开,强调的是在具体活动中对数学的知和数学思想的构建,这与学前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是分不开的。
二、幼儿园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
(1)从具体到抽象
(2)从个别到一般
(3)从外部动作到内部的动作:儿童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从外部的动作逐渐内化于头脑中。
(4)从同化到顺应。
(5)从不自觉到自觉:幼儿思维的自觉程度是和他的社会化程度同步的。
三、儿童的数学学习过程
表象是由直接感知到抽象思维的中间环节。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数学表象具有思维性、概括性、创造性和运动性等特征,它高于具体水平,又低于抽象水平,不能像抽象概念那样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儿童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一个中间环节,表象的作用在于促使感性经验内化为抽象的数学概念。为帮助学前儿童在头脑中建立正确丰富的表象,必须根据学前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前儿童创设适宜的实物数学情境,通过模型、图片、操作等途径,学前儿童多角度、多感官、多形式地进行感知,获得感性经验,丰富表象的积累。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过程中,首先要借助于实物、图片等直观材料,让学前儿童实现具体水平上的加减运算,然后借助于无直观材料伴随的口述应用题唤起学前儿童头脑中的表象,发展学前儿童表象水平上的加减运算能力,从而为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到抽象水平的加减做好必要的准备。最后,在具体经验和表象建立的基础上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
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
(一)结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和规律选择教育内容。
儿童的认知发展在某个阶段会出现不同的发展特点,体现在数学概念的初步理解上也要经历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带有普遍的规律性及年龄差异性.这些认知发展特点为儿童掌握初步的数学概念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必须遵循儿童这方面的认知发展特点及规律,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
(二)考虑为儿童入小学准备的需要。
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是数学的启蒙教育,重在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小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安排数学教育内容时,应与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要求相衔接,特别是10以内的数概念及加减运算教育是儿童进入小学以后进行更正规的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五、学前数学教育的方法尝试及总结
针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性质并结合学龄前儿童认知数学的特点,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尝试并进行总结。
所谓的操作法就是给儿童提供合适的材料、教具,让儿童自己动手去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探索,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上及加减法的运算中,都是采用实物操作的方法进行教学的。例如在学5的组成的时候,我分别提供黄色的三角形3个,红色的圆形2个,我首先让儿童数清个数,然后再要求他们按照颜色和形状去分类,这样儿童很容易就能理解到数量和颜色及形状没关系,而且还知道了3+2=5和5可以分成2和3,依次增减三角形和圆形的数量,还能让儿童学会其他5的组成和分解的数量关系。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智慧之花开在手指尖上”,操作法应该运用到学前教育的一切活动内容中去,他可以和其他各种方法有机结合,互相贯通,从而取得教学方法的最大效益,更好地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操作法是幼儿数学教育中不可取代的重要方法,但是,因为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们在运用操作法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操作目的。操作法的运用,主要依据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而提出的。凡是要教给儿童的有关数学知识都应该尽可能地转化为可直接操作材料的活动。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不能仅重视验证性操作,而忽略探索性操作,不能仅重视操作结果,而忽略操作的过程。
2.创设操作条件。使用操作法应该创设的条件包括:(1)为儿童提供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2)给予儿童充分的操作空间和时间。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合适的场地及足够的时间,不能走过场,仅流于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操作法的作用。(3)允许儿童有同伴间的交流机会。操作活动中的交流和讨论有助于儿童通过思考而不是通过接受来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并有利于儿童养成自学、互学的良好习惯。
3.交代操作规则。儿童因其心理特点,还不能明确所有的原则和要求,所以在正式的数学教育操作活动前,要先向儿童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及具体的的操作方法,特别是对幼小儿童及缺少操作经验的儿童要通过适当的讲解,交代具体的要求和方法,然后在让儿童进行操作,以保证儿童的操作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只有将以上三点在使用操作法前进行准备,才能有效地运用操作法进行学习,才能逐步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开展的更好。
学前数学教育对智力开发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培养孩子的数学思考和运算能力是刺激婴幼儿大脑神经元发展的最佳途径。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孩子"玩"数学,而非“教”数学。才能为他以后的正规训练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儿童的数学思维发展,操作法的使用可以在孩子对数字有所感觉的基础上,再进行简单的加减法。儿童能够在动手操作中轻轻松松地学会数学,这不但符合儿童认知数学的特点,同样也可以培养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是目前我在教学中尝试的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张绍男 来源:信息教研周刊 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