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 “主人”。但这并不是说,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此放手,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随心所欲”发展个性,当“主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精心预设,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数学学习。
数学是开启科学知识的一把钥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提高学生智力的关键。数学好的同学,自然科学一般都学得好,科学及综合科好的同学数学不好的几乎没有。既然这么重要,但笔者调查后的结果却令人沉思,许多学生都不喜欢数学、怕学数学,但不得不学数学,造成讨厌数学,甚至有许多学生考学后发誓不再学数学,甚至有许多人不喜欢做数学教师,这是为什么呢?怎么做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用好数学,培养好学生的智力,用这把钥匙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呢?数学教育应该如何操作呢?下面,笔者对数学新教材的教学经历谈谈体会。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既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让学生养成写数学日记的习惯
所谓“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写下对内容的理解和在学习活动中的真情实感,评价教师教学和自己学习的得失,向教师请教自己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等。那么,在日记中应该怎样写呢?可以写:
1. 数学体会。学生在学数学、上数学课后或做数学作业时的想法、体会、启发等,写下来与教师交流。
2. 疑惑难题。学生在学习数学、做数学题时碰到疑难问题不能解决时,可以把这些疑惑不解的问题写在日记中,与教师共同分析解决。
3. 意见建议。学生对数学教师的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课外辅导、考试评价等方面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以写在日记上;对数学教师另有看法,或者有什么心里话要对教师说,也可以写在日记上。
4. 创新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什么新发现、新想法、新主张、新创意等。
三、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
四、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改变课堂上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旧模式,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问题可以及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
五、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六、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生不参与是否与自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抱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笔者体会到教师的反思很重要,能增加课堂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接受、更在于创造,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形成又与广博的知识成正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外界新鲜事物都没有接触,就根本谈不上创新。所以,数学教学要立足于课堂、走进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学校、在家庭中、在社会上,让数学教育真正回归生活,让学生获得求知的欲望、创造的源泉。
作者:陆燕平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