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期,小学品德课堂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小学生抽象感弱、逻辑分析能力差,运用说理式的教学策略效果比较差,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他们好奇心强、好动以及对色彩敏感的特点进行情境教学,则可以较容易地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巧设情境,唤醒审美意识
在品德课堂中要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必须唤醒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小学生还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其审美的意识较弱,必须得到教师的引导才能意识到生活的美。在情境教学中唤醒小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要设置好情境,鲁迅曾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也就是说要通过声音和视觉来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并将思想内涵浸润其中。具体来说,音乐悦耳,可以渲染情境;图画悦目,可以再现情境;故事扣动心弦,都是创设情境的好材料。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优秀情景材料的良好运用,对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思考等有着很明显的效果。情境的设置,要尽量让学生能够多参与,这样才会有切身之感。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粮食来得真不容易”时,教师在让学生了解了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过程,知道了种植庄稼需要许多人的辛勤劳动后,可以立刻发动小学生们到校园的种植园里进行十分钟的劳动,小学生们可以分工进行浇水、拔草、松土,人人参与劳动,人人体悟劳动的艰辛。
二、渲染情感,增强领悟能力
在唤醒了小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前提下,教师还必须在课堂上创设一定深度的教学情境,以其增强小学生对审美的领悟能力。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在于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小学品德课的重点是让小学生学会自己去领悟,在别开生面的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中,自己去领悟去判断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教师要努力创设有感染力、说服力的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领悟力。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这个课堂里,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几个场景。场景一:山间绿树葱茏,明净的小溪缓缓流淌,不时有飞鸟从树阴下掠过。场景二:宁静的小村前,清澈的河水在奔流,牛羊在河边悠闲地吃草,突然出现一个人向河里倒了一桶黑糊糊的东西,黑色在河流中不断弥漫,面积越来越大,清澈的河水变得越来越浑浊。场景三:车间里,工人穿着白色的整洁制服在忙碌,一瓶瓶透明、纯净的矿泉水从流水线上奔涌而来。看完了这些以后,老师再让小学生们品尝各种各样的水,有苦涩的水(加入苏打)、咸水(加入食盐)、甘甜的水(矿泉水)、果汁等。然后,老师问学生喝这些水的感受。最后,老师再问那几个场景,哪一个是丑的,哪一个是美的。由于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水有了切身的感受,所以很容易就判断出有关水的美与丑:创造甘甜、清澈的水的人和行为就是美的,把水弄得苦涩、浑浊的行为就是丑的。
三、落实行动,塑造审美品格
审美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审美行动上。在课堂上大声地朗读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下课以后就糟蹋浪费课间餐,这样的审美能力是没有意义的。“粮食来得真不容易”这个课堂追求的是小学生真真切切的节约粮食、尊重劳动的行为的落实。由审美判断到审美行动,需要多个环节的密切衔接。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导只是一个环节,教学本身需要做到审美化。一个没有美感的课堂,很难培养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教师要以美的言行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其次,教学内容的审美化。追求自由、富于创造、充盈情感等特征都是教学的审美品格。在一般的审美形态上,教师要通过音乐、图画等,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感;在高级的审美形态上,教师要表现出包容、宽容,给小学生以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让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内的审美教育再完美,也会有缺陷。老师要在学校的支持下,拿出一定的时间带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小学生对“美”有更真切的感悟。
通过在小学品德课中设置好情境,可以让小学生在别开生面的课堂中愉快地领悟什么是美和丑,潜移默化地接受老师的教导。但是课堂教导只是一个方面,要让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转化为审美行动,需要全方位熏陶,包括教学本身也要做到审美化,让小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美”,进而让小学生在正确选择的基础上落实到行动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集美区杏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