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

2023-12-09 03: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国家在20世纪中等教育结构调整中发展起来的。在梳理了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矛盾,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现状;困境;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孟庆国(1955—),男,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职教教师教育。


  一、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伴随着中等教育结构大规模调整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十年“文革”对职业教育的破坏,导致我国中等教育普教化、教育结构单一化。统计资料表明,1977年,我国普通高中毕业生726.1万人,中专毕业生18.1万人,技工学校毕业生12万人,后两类仅占高中阶段毕业生总数的4%[1]。当年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只有3.8%。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发展经济面临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严重短缺。为此,中央及时做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发展职业教育不能缺少培养教师这一环节。为此,1980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和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都明确提出积极筹办和建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把它作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此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成为国家意志,更是国家行为。同时,国家教育委员会又在师范司设立了职业师范教育处专门指导和管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工作,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走上了既有位也有为的发展道路。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从1979年恢复发展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在教育部等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职业高中所需的专业教师,保证了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截止到1992年,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不断成长壮大,从原来的几所发展到14所,同时还有160多所普通高校设立了职业技术师范系、专业或班,1992年本、专科在校生已达3.7万人。[2]参与的高校占当时1053所普通高等学校的15.2%,[3]培养出了一大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为中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探索办学特色。1984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国家劳动部批准,开始从技工学校招收掌握一定技能的优秀毕业生上大学,从此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开始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开展师资培养,有效地改善了生源结构,不仅弥补了自身办学条件的不足,也解决了当时职业技术师范生“下不去、留不住”的被动局面,有效缓解了基层,尤其是农村职业高中教师短缺的现状,开创了全国高考单独招生之先河,至今已坚持了近30年;同时,也为高考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从1990年开始,在原国家教委师范司职业师范教育处领导下,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开展教学改革和专业目录建设,历经5年并于1995年12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职业技术师范类)和专业简介》,从此彻底改变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没有自己的专业目录的尴尬局面,标志着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迈入了正规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原国家教委师范司何平处长在1991年全国职技高师农科类本科基本专业目录审定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制订具有职技高师特色的专业目录系列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是职技高师院校当前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它对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在制定专业目录的过程中,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也形成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教学改革成果,形成了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由五大类课程组成,即公共课、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实践操作技能课、教育课。基础课教学提出管用、够用、实用的“三用”原则;专业课教学,突出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实践操作技能及其训练系列化、规范化、课程化和效益化;教育课教学培养教师职业意识,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改善教育实践,着力打造学生的“双师”能力。


  为了有效地满足职业学校对职业技术师范生的要求,不断探索人才培养规律和培养模式,1994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探索出人才培养的“双证书”制度,此后围绕双证书制度进行了“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的教学改革,该教学成果1997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多种培养模式,如“本科+技师”、“六三”式培养模式[5]、农科专业双“三三四”培养模式[6]、“四双”人才培养模式[7]、“3+2”人才培养模式[8]等。


  为了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对师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要求,加快构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进入新世纪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加大了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的培养。先后开展了全日制的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学位教育,有效地促进了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的建设,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支持,填补了人才培养的空白。目前,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积极开展专业硕士教育,探索教育学与工学结合的“双师型”博士培养项目。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除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职业学校教师外,还积极开展职业学校校长和管理干部培训、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上岗教师培训、教师岗位培训以及学历达标培训等工作,满足了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为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起到了护航保驾的作用。此外,在研究职教、引领职教、服务职教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全国有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3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设置了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还有5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设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由此可见,我国初步形成了以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普通高等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为骨干,以普通高等院校设置的职教师资专业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为纽带,与企业和职业学校相结合,积极开展本科及研究生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的、开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


  二、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由于招生和就业按计划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适应国家经济体制和就业体制的改革,毕业生就业面向市场就业,加上其他外界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致使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发展环境出现了诸多变化,一些长期累积的问题开始显露。从目前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源素质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矛盾


  多年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三校生”作为培养职教师资的重要生源,尤其是农科类专业。但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后,拉动了普通高中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实行了注册制,面向了人人,生源来源多样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对口招生的生源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即使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偏见,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仍然缺乏吸引力,在同等条件下,人们报考其他学校的积极性远高于报考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因此也难以招到优质的生源。总的来看,目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生源的素质由精英高等教育的高中端降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中低端,难以做到优者从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养质量,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也会产生长远的影响。同时,受国家招生政策的限制,招生对象单一,培养形式整齐划一,招收的基本上是缺乏实践经验的高中毕业生,实行四年的全日制教育,难以把实践经验丰富、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通过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将其培养成职教师资。


  2.办学条件与职业学校对高素质教师要求之间的矛盾


  “十一五”期间以来,国家加强了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加大了对其实习实训设备的投资力度,建设了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其办学条件,适应了企业技术进步的要求,学生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极大地推动了职业学校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国家没有把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纳入到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范畴,其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制约了其服务职业教育的能力。“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一些学员反映,个别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实训条件还赶不上一些中职学校。目前,我国建立了60所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其中40多家具有职教师资培养能力,但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对这些培养单位没有进行过专门的投资建设,很多专业办学条件难以满足高素质“双师型”师资培养的要求,一些院校自觉不能有效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生,而逐渐退出这一领域,整个队伍处于萎缩的状态。


  3.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学校新教师招考制度之间的矛盾


  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而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除了农村、贫困和边远地区外,大多数职业学校教师尤其是高职院校和城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这一职业,应聘的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各级地方政府为了体现就业公平和严把入口关,许多地方中高等职业学校新进教师必须由人事部门统一组织,采取“逢进必考”的招聘办法。由于我国没有建立起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制度,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只有学历的要求,没有专业技能的要求,因此,各地在新教师招聘考试中突出理论考试,有的地区甚至与普通高中招聘教师的考试内容没什么两样,致使实践教学能力较强的职业技术师范毕业生在招考中不具有优势,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生难以进入职业学校就业。


  4.职业学校对新进教师学历要求提高与高层次职业技术师范生数量不足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成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培养高层次“双师型”师资提上议事日程。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国家对职业学校评估、评审中越来越重视对高学历教师的要求,如申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的遴选条件中要求“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占5%以上”。为此,许多地区或职业学校提高了新进教师的学历层次,非硕士或博士不进。由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时间短,具有培养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学校少,大多不具有“双师”素质的研究生进入职业学校从教。此外,目前国家研究生招生中许多专业采取全国统考的办法,报考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考生较少,大部分生源是从报考其他学校、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这些考生对职业教育缺乏了解,入校后思想不稳定,不仅给培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毕业后也不愿意到职业学校任教。上述一系列的问题致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使用出现了脱节。


  5.多元化职教教师来源的标准缺失与师资培训工作日趋加重之间的矛盾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上世纪80年代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初期,为了满足短期内大量改办或新建的中等职业学校对教师的急需,当时采取了“改、调、借、兼、聘”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师数量不足的状况,形成了多元、开放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源渠道。据此,一些人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似乎职业教育教师不需要专门化机构培养。20世纪末,我国一方面提出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师范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职业学校进人不再局限于师范院校,但由于缺乏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准入标准和制度作保障,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普遍素质不高,大量不具有“双师”素质的人员进入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极大地增加了职教教师培训工作的负担,致使职教师资培训工作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的状况而难以自拔。同时,也制约了职教师资培养工作的健康发展。


  6.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与现今职业学校改革发展对新教师的能力要求之间的矛盾


  “十一五”期间,国家在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时没有把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纳入建设的范畴,而社会上很多人却把他们看做是普通高职院校,使他们自觉没有地位。现实中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基础能力较差,与职业学校日益加强的实习实训条件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也使他们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缺乏自信。长期以来,国家没有明确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在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致使他们办师范教育仅是一种自觉行为,而非国家意志,难免产生可干可不干的情绪。没有建立起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制度,地方政府招考新教师时不能进行分类指导,职业技术师范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的渠道不畅,严重地打击了他们培养职业技术师范生的积极性。在多种外部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举办师范教育缺乏稳定的预期,存在举棋不定的心理,更多的是等待观望,有的甚至完全去师范化,致使大多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缺乏动力,改革进程甚至滞后于示范性职业院校。目前,许多职业学校普遍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仍采用传统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


  三、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契机,加快发展转型期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也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缺少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不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既需要国家的制度安排,更需要职业教育自我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更多地体现在教师的能力上,可以预言,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不可能建立起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支撑,必须加快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1.严格资质标准,建立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准入机制


  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虽已走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1985年国家成立教育委员会后,设立了职业师范教育处,1998年国家教委更名为教育部,师范司不再设立职业师范教育处,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设置师资处,但主要负责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工作,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培养工作处于真空,十几年来其发展处于有机构无制度、有队伍无组织、有人问无人管的状态,致使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许多工作难以跟上时代的要求。


  长期以来,针对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国家积极鼓励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承担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但却没有设立专门的资质标准和要求。试想一个行业,如果没有标准,人人可做,一是不可能做好,二是也不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进入新世纪我国积极倡导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但开放是开放入口,绝不是放低门槛,越是开放,越需要明确准入门槛,否则必然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而影响事业健康发展。反思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30多年的自由开放,并没有带来增长,反而出现了不增反减的结果,充分说明开放也应是有序、有条件的开放。为此,必须加强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领导,加快建立培养机构准入机制,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建设,走专业化的道路,唯有这样才能提高其社会地位,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2.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仍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


  进入新世纪,在总体上我国从传统的师范教育进入了教师教育新的历史时期,但对不同类型的教育并非完全一致。


  国际经验表明,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是有条件的。第一,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培养培训模式、课程与方法,建立了严格而规范的质量保障体系,无论是专门的师范学院还是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都能够充分保障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9]。第二,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处于高位运行。对于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而言,从培养质量来看,目前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还没有制订统一的课程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评价标准等质量保障体系。从职业教育教师的供求关系来看,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由2009年的2179万人发展到2020年的2350万人,按照20∶1的生师比计算(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2010年)》中规定的生师比),到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需要补充33.2万名教师。从现实的生师比来看,2010年普通高中生师比为15.99∶1,普通高校的生师比为17.33∶1,而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高达26.37,充分说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可见,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仍处于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的过渡阶段。


  3.加大投入,加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基础能力


  人力资本理论表明,投资人力比投资物质的资本收益率更高。教育是人力资本比较集中的行业,投资人力资本的作用和意义无需赘述。从现实来看,虽然实习实训条件和教师都属于办学条件,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习实训条件在教学中作用发挥的大小,教师起关键作用。在对职业教育投资时,要克服见物不见人的做法,必须树立人力资本的观念。近年来,国家给职业院校投资建立了许多实训基地,但由于教师对设备的开发不足、操作能力不强,也缺乏相应的课程与此相匹配,致使实训基地的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极大地影响了国家投资的效果。因此,国家在对职业教育进行基础能力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投资,否则师资会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短板,反过来制约职业教育投资的效果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虽属于职业教育,但它高于一般的职业教育,这种高不仅表现在办学层次高,更重要的表现在办学条件要求高,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办工科成本更高。因此,这种投资不应是一般性的投资,而应是大规模的投资,并相对稳定。


  4.完善相关政策,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提供良好制度保障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逐步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不少人认为许多西方国家没有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否定我国客观存在的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甚至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殊不知英美国家等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国家认为职业教育是企业的事情,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依靠企业,即使是“双元制”的德国,也是企业主导的职业教育,企业培训基地在企业培训实践中培养了大量的优质职业教育教师。而我国是学校主导的职业教育,许多企业没有专门化的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只能提供技术人员,不可能提供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的教师。因此,职业教育教师必须主要依靠学校来培养。当然,由于职业教育专业种类繁多、调整变化快,在发展学校骨干主力的同时,也需要同盟军、同路人,这样才能共同完成职教师资繁重而巨大的培养任务,不承认这点就是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足。由于职业教育属于技术教育,有其特殊性,普通高等教育是难以胜任的,必须由专门化的机构来进行培养。在目前校企合作还难以有效开展的情况下,应集中投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建立“教学工厂”,实现“双师型”教师培养质的飞跃。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应尽快出台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国家制度体系,包括教师资格制度、培养培训制度、职务制度、机构设置标准、培养培训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各专业教师标准等,来提高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地位。


  5.制定职业学校新进教师招考指导意见,严格“双师型”教师入口关


  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色,教师队伍要求具有“双师型”的特点。多年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按照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来培养师资,培养的师范生要求持有“双证”,因此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强。而目前许多地方在招考新教师时,没有考虑到职业学校教师“双师型”这一特性,使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生难以进入职业学校。为此,在国家没有出台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制度之前,应按职业教育教师的要求,出台能够反映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特点的招考指导意见,加大对新进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考核,从源头上严把“双师型”教师的入口关,为职业学校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供制度保障。


  6.适应新的形势,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


  进入新世纪,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除了上面提到的入口单一、出口不畅等问题外,在培养过程中也存在教育理念落后,培养模式单一,教育教学改革滞后,致使培养的师范生难以在职业学校中发挥示范和骨干作用,社会认可度较低等。因此,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必须按照职业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站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重新审视自我,从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通过自身的改革来适应外界变化了的条件。改革是需要付出成本和代价的,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承担改革成本,以支持鼓励学校改革创新。如针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招不到优秀的生源、缺乏吸引力,国家要实行职业技术师范生免费教育;针对职业教育研究生培养的生源问题,可以实行单独招考制度;针对职业学校对教师学历提高的要求,实行本硕连读招生制度,加大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招生比例,对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实行学费补助政策,等等。


  总之,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站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和审视,应以资格和标准等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国家投入为保障,以完善职业学校用人机制为动力,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标,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适应的、开放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培训体系。本文来自《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