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师范类院校舞蹈学课程

2016-05-31 14: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不断提高,全国各高校也不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来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师范教育的舞蹈教育也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很多师范类院校效仿甚至照搬专业院校的舞蹈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内容,这样不仅没有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也没有使学生学到作为师范生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改革势在必行,重点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设置出适合师范类舞蹈学专业特点的课程及内容。

 

  1 师范类院校舞蹈学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师范类院校大多延续以往的固定教学模式及内容,以言传身教为主,内容多为参考北京舞蹈学院等专业学校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技巧课以芭蕾基训、古典舞基训、民族民间舞、身韵、现代舞、技术技巧、舞蹈编导为主;理论课以中外舞蹈史、舞蹈教学法、舞蹈概论、舞蹈解刨学、作品赏析等为主。这些实际上大多数照搬了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及内容,有些并不适合师范类学生的学习。

 

而真正应该是师范类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内容反倒没有作为重点去教学培养。这样的教学课程、内容及方法使得师范类院校的舞蹈学,无论在教学水平上还是在学生的专业素质上都低于专业院校。同时也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目前很多的用人单位都以招收专业院校毕业生为主,甚至教师岗位也要求专业院校毕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没有真正地对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应该怎样培养,以及毕业后所从事的师范工作的特点进行认真的系统分析。

 

  目前全国很多高校的舞蹈学专业都开设了课堂实践课程,这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真正地运用到实践当中,为以后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经验。但是很多的师范类院校并没真正合理有效地安排实践课程,同时仍然存在学习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方法,没有去想是或否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甚至有时反倒使实践课影响了正常的舞蹈教学。怎样才能更加合理地安排课程及内容成为当今师范类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用科学务实的态度进行深度分析,提出解决方法并进行实施才能改变现在师范类院校舞蹈学教学水平低、学生就业率低的现状。

 

  2 对课程设置及内容的调查研究

 

目前的师范院校中,舞蹈课程的设置大多是舞种多,课时少。原因是师范类院校的公共课程相对较多,这就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同时由于师范类的培养目标是舞蹈类教师,这就使得学生要学习多个舞种及相应的理论课程,这是与专业院校所不同的。但是这样的课程设置就使得学生的专业课程多但课时不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不足。表面上看学习内容非常丰富,但实际的专业素养及技能掌握远远不足,不能达到专业教师的要求标准。其次在招生环节中,师范类院校对学生的专业要求相对较低,很多学生因为文化课成绩不高,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考上大学,而师范类舞蹈专业的招生对专业课及文化课要求都不高。

 

所以很多学生在高中期间才临时开始学习舞蹈专业,并不是真正地热爱舞蹈或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对学校来说,为了生源充足,也会放低一些要求。这就使得师范类院校的生源专业素质普遍偏低,但进校后的课程又照搬专业院校内容。使得学生无法完成课堂内容,尤其在技术技巧课程上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运动损伤甚至是训练事故。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得不降低要求或改变教学内容,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在课程设置上有些甚至出现重复或冲突的现象。有些师范类院校同时开设芭蕾舞基训和古典舞基训,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首先古典舞基训实际上是在芭蕾基训的基础上融入了戏曲、武术等中国元素在其中的一种训练方法。在很多的动作上两者的训练目的及要求非常接近,同时开设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重叠性,同时两者对外开、上身等要求又有所不同,甚至冲突,这使得学生同时学习时很容易对类似动作混淆,无法区分。民族民间舞以八大地域民族为主,包括藏族、东北秧歌、蒙古族、胶州秧歌()鼓子秧歌()、维吾尔族、云南花灯、朝鲜族、安徽花鼓灯。内容非常丰富,也极具训练价值,但是往往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内容达到教学要求,原因在于民族较多,课时较少。很多师范类院校为了能够完成教学内容,只能完全进行组合教学,并且组合较少。这使得学生虽然学习了各民族地域的舞蹈,但只掌握了皮毛,没有深入了解民族特性及风格特点,在表演及代表性动作上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及内容使得学生毕业后在自己任教时也无法准确地教给自己的学生,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师范类院校舞蹈学课程

  在课堂实践环节上,师范类院校没有突出自己师范的特点,而是效仿专业院校的实践方法进行,那就是以排练学习剧目为主,对于舞蹈专业学生来说剧目的排练演出是十分重要的积累经验的过程,不可或缺。同时排练演出也可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提高,包括很多的原创类剧目都可通过这样的实践环节来完成。但是对于师范类学生来说,当他们走出校园后更多的是面临如何去教别人,怎样才能当一名合格的舞蹈教师。一味地进行舞蹈排练演出,或许对个人的专业素质提高很快,但在训练怎样教学的环节上并没有发挥很大作用。这就忽略了师范类的特殊性,脱离了实际,并不科学。

 

  3 对课程及内容的改革创新

 

  要从思想上改变以往的观念,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其实师范类院校有着很多自己的教学优势,应该充分地进行研究,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针对师范类学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调整改革课程设置及内容。

 

例如,芭蕾舞基础训练与古典舞基训可以都开设,但不可放在同时进行,可以先开设芭蕾舞基训,毕竟芭蕾舞基训是目前全世界最为科学系统的训练学生的身形和气质舞蹈基础训练,之后开设古典舞基训,使学生在芭蕾基训的基础上练习呼吸、身法、动律等。这样两个课程在避免冲突的同时,既解决了学生最基本的体型气质等问题,同时也训练到了学生的内在呼吸动律及身法。

 

在民间舞上,八大地域民族的训练是缺一不可的,每一个地域民族都有其独有的训练价值,所以课程的开设本身没有任何的问题。但师范类院校的公修课较多,专业课时相对较少,怎样才能在这样的课时分配的情况下能够既保证课程的完成,又使学生能够深入掌握各民族地域的舞蹈特点及动律呢?那就要改变以往的单一组合训练模式,加入元素教学的内容。在课程内容上进行改革创新,先进行元素教学,后进行组合教学。

 

在这其间可以把组合教学的内容相对减少,只教授传统经典的组合内容,同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利用元素动作进行新的组合的创编。这样既能使学生了解掌握各民族地域的风格及动作特点,同时也可锻炼学生的创编能力,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够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充分进行自我发挥利用,提高综合专业素质能力。技术技巧课应该因人而异地进行训练,由于学生进校时专业基础较差,很多并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在技术技巧训练上年龄也偏大,出现运动损伤事故的几率也就大大提高。所以以个人能够完成的动作为主,不搞一刀切,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训练内容。

 

  目前全国的高校都在发展改革课堂实践课,而师范类院校的舞蹈专业怎样才能开设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实践课程呢?其实就是要符合自己师范类的特点,把教授作为重点进行实践,很多师范类院校照搬专业院校实践课程模式,一味地进行排练演出,不可否认,这样的实践安排确实大大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表演能力及经验,但是并没有训练到学生的教学能力,师范类学生毕业后大多是要走上教职岗位的,更多的是要教授舞蹈,而不是当演员。所以,师范类院校舞蹈的实践课程应该多加入舞蹈教授内容,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

 

例如,每次实践时把学生进行分组,一组作为教师角色向另一组进行剧目的教授、排练及最终演出,在最终演出前,教授的一组要说明自己的教授过程及心得。下次实践时两组互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教学能力又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加了上台表演的经验,一举两得。

 

在课程及内容改革的同时要不断地完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外出学习,聘请优秀的专家进行讲学。随时掌握最新的舞蹈学专业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自身的不足来适应社会需要。积极编写整理实施自己的教材内容,做到从实际出发,符合自身要求。大力发展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课程内容,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舞蹈的技术动作,同时在文化内涵等素质修养上也能大大提高,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的师范类人才。

 

  4 总结

 

  目前,笔者作为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舞蹈系的教师,对以上的课程及内容也进行了实验性的改革和实施,对我系舞蹈学专业学生来说,改革后的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不仅能够非常好地完成课程内容,同时大大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教师也在这样的改革中不断创新,积极整理实施符合本院学生特点和实际的教材,整体的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师范类舞蹈学专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就必须不断地对专业进行改革调整,打破以往的传统观念,从实际出发提高教学水平,及时完善教学内容。培养出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新型舞蹈学人才。

 

  作者:龚慕凡 来源:科教导刊 2016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