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为“师范教育兴邦”喝彩

2016-04-20 11: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音教关注

 

  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918日至21日在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学术交流中心盛大开坛。三方首要领导,受邀外国专家,全国除海南、西藏外的27省市自治区、131所高校及中小学近400名代表参会。在4天会议日程中,音乐教师教育征文颁奖、专家主题演讲、重点论文宣读及专家与代表交流对话、主题分组论坛等内容排列紧凑而充实。

 

  此次会议,借温家宝总理提出师范教育兴邦、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东风,由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广州大学、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音乐教师培养国际比较研究重点课题组协办,广州珠江钢琴有限公司提供资助。

 

  他山之石开阔眼界

 

开幕式上,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音教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瑞敏代表组委会致辞。她指出,应进一步明确和强化音乐教师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目标;深入探讨在变革发展阶段中的教育理念、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体系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实践等相关理论。

 

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会长周远清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学术报告中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一个大开放、大发展、大提高的新的历史阶段,而发展、提高的基础在于教师的培养。

 

他认为,中国教育最大的顽症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脱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从《师范改革的热点问题》切入,提出教师教育应立足于培养终生从事教育教学的教育家,要让教育家来办教育

 

曼弗雷德()、拓植元一()、阿普杜林()3位特邀外国教育家所作3个主题演讲,无一例外向中国同行介绍其本国音乐教师教育概况。

 

在俄罗斯,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不可以从事音乐教师职业,而师范类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也不可以在剧团剧场从事表演类工作,专业界限的划分非常严格”;曼弗雷德指出,中德音乐教育最大的差异在于创新思想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和激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


 sy_20110501160139615921.jpg


拓植元一谈及城乡音乐教育失衡,认为在音乐教育的启示下,乡村孩子相对城市孩子,感受民族音乐的能力更强,包括情感方面,因此,无需用西洋音乐标准去衡量一切

 

  这次会议准备充分,从3月的论文征集为起点,经过5月的评审,1078篇应征论文精选95篇获奖。在14篇一等奖论文中,云南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张宏伟《以师范为主导注重实践型人才培养途经的研究》、首都师大音乐学院姬晨《内化、活化、深化——准音乐教师入职三部曲》等,涉及中等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教学现状;广州番禺桥东小学教师吴波《怎样的高材生好用》和江苏雎宁县李集中学老师潘刚《从学生眼中的好老师看音乐教师教育》两篇论文,真实反映了来自基础教育领域的观察、思考和声音。

 

  国内专家讲座为首师大音乐学院郑莉《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呼唤教师教育精品课程》、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余丹红《面向教育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科》、江西师大音乐学院徐希茅《地方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我们拒绝满怀成为歌唱家、演奏家希望的学生进入音乐教育领域,以免耽误他们的理想,同时也避免教师教育的损失,掷地有声引发共鸣。

 

  一个响亮而富有生气的名词——音乐教师教育。音教界权威人士曹理大发感慨,20多年前,音教界相关理论研究只有几个人、几本书,现在出了一大批学者、一大批专著,一人就有几本书,自己的专家成长成熟,音乐教师教育大有作为大有希望。

 

  千秋功业立足基点

 

在闭幕式上,王安国教授总结:我国基础教育经历6年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改革,已取得实践经验,正进入反思、调整、完善的阶段。

 

在教育部推出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纲要两份重要文件的大背景下,此次研讨会的意义非同寻常;杨瑞敏强调上届围绕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中小学教师比例大;本届直击音乐教师教育,主题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参会人数超过预计近一倍,代表的成分比例、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高师的学科带头人,相当比例的研究生的介入,为队伍和学术建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中国音乐学院音研所所长谢嘉幸教授的两位研究生刘姝、尚永娜,在自由论坛以《对话何以产生》为题,实例生动阐述清晰,令人耳目一新。通过四个学习阶段,学生完成角色转换。从2003年开始先后赴美国、西班牙、马来西亚、泰国参加国际性主题会议,学术视野不断开阔。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吴斌认为,国际国内专家的讲座异彩纷呈,他们的经验成果并非教条无法复制。但其启示的意义将对音乐教师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因地、因校、因人制宜,条条大路通罗马

 

  用余丹红一句话为本文结语:我们怀着一种深切的危机感来思考音乐教育学科的独立价值问题——我们必须尝试走自己的路,应该拥有自己头上一片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