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的相关研究

2015-11-12 09: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现今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思想意识是积极的,关键是如何强化、引导和辨析,以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思想认识和价值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精神不牢。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青少年对于爱国意识普遍有正确的感应,也能从自己的认知角度表达自己的愿望,但在“如何爱国,怎样才是爱国,以及爱国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没有准确的认识,甚至没有下意识的想法。
  (二)集体主义精神不强。虽然受市场经济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个人利益愈加被突出和强化,但在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时,多数青少年仍能从思想认识上肯定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追求个人利益应不损害集体利益,在学校和集体的活动中,多数也愿意为所在集体的荣誉付出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很客观的看到,不少的青少年不会下意识的思考和分析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只是会单纯的以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喜好来做事情。
  (三)自理自立的意识和能力日趋下降。受整个社会形势的影响,独生子女的优越性已越来越成为制约青少年健康和谐成长的负面因素。他们之中,理想信念淡薄,愿望志向缺乏,劳动能力丧失、艰苦奋斗意识消退,进取精神弱化,适应社会本领不足等的现实表现愈来愈明显。很多的高分低能大学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四)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一些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经受不住生活的磨练,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只能听颂歌,不敢受责难,遇到小挫折就心灰意懒、感觉生活没意义,前途渺茫,轻则伤了自尊心,重则抑郁寡欢,从而,出现不愿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严重偏差行为。这也与社会形势和大人的误导有很大关系。
  二 、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青少年人生的成功和失败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责任等密切相关。但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迁就子女,使其从小就养成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他们在生活中稍不如意,便采取各种极端方式进行抵制反抗,严重者甚至离家出走,使极少数未成年人养成极端自私自利的性格,无法与别人交往、无法和社会沟通,这些孩子不懂得爱的艰辛,对于被爱似乎很麻木 ,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更别说关心社会了。同时,一些家长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粗暴,缺乏与子女的沟通,或者由于当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许多父母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等现象,所有这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萌生,也阻碍了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良性发展。
  (二)学校教育缺乏感召力
  目前存在的社会不净、家庭不管、学校不力的状况,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软弱的主要原因。担负着重要职责的中小学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同样显得无助和乏力。一方面,学校自身存在教育偏位德育与智育失衡的问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不得不把抓教学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使思想道德教育课的课时经常被其他课程所挤占,而且也忽略了传统美德课,造成孩子们对我国优秀传统的不了解。另一方面,学校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忽视道德信仰教育。由于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
  (三)社会环境恶化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除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父母不良言行的影响外,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
  一是不良文化的浸染。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放到全国十个城市的近6000份问卷中,有34.6%的青少年到过网吧,到过电子游戏厅的占29.2%,到过录像厅的占9.5%;到过歌舞厅的占7.4%。有关专家分析了互联网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三个方面:黄毒侵害、上网成瘾、陷入虚幻。网络的特殊性还使得一部分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网络社会的人格表现不完全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是好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却可能正扮演着“光明破坏神”的角色。 二是社会风气的熏陶。近年来,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的盛行、行贿受贿、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的泛滥和黄、赌、毒丑恶现象的充斥,对青少年起着耳濡目染的毒化作用。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在城区中小学校周围的一些主要街道,性用品店随处可见,而且密度很高,性用品店在一些学校周边比书店还多。商家为了获利不择手段,还想出其他一些不道德的办法,无疑恶化了青少年的社会环境,污染他们的心灵,对于他们的成长极其不利。
  (四)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辨别是非能力差,抵抗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弱,遇事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当满足不了膨胀的物欲或受到不良刺激时;当感情冲动时,未青少年极易走上犯罪道路。调查发现,越轨青少年对事情的看法与他人一致的程度远低于普遍学生,反映出较强的逆反心理。这种心理易使他们与公共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背离,在受人教唆和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步入岐途。在存在思想道德缺失的青少年中,文化水平低,多半为初中、小学文化;道德观念差,法律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是法盲。
  三、加强和改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思考
  加强和改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没有捷径可走,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必须与社会环境的改造结合起来,必须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一)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夯实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青少年人性和理想的养育所,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都在塑造着孩子的心灵。孩子们对是非美丑善恶的最初判断,常常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那些为人正派、积极进取、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父母,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榜样。相反,那些消极度日、自私自利、愚昧无知的父母,只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关爱而不溺爱”,父母的爱应 该给孩子温馨的感觉、做人的真谛 、自我锻炼的环境、克服困难的勇气、正直高尚的人生观来体现。同时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经常沟通感情,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父母亲应与孩子共同观赏积极健康的文艺作品,提高孩子的审美和辨别能力,懂得一个人的美不在外表而在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充实的知识、健康的体态,文明的举止言谈。这样的爱才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如果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学校则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关键场所。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主课堂 ,要把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摆在首位,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的言行不仅反映教师自身道德水平的高低,而且时刻对学生具有潜在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身正为范”的教育影响力,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都要自觉地把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要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喜爱的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渠道。因此,要尽量在其他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并将之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其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三)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合力
  要切实按照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政府要把抓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纳入社会管理的重要范畴,履行政府的职能,各级文明委要担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的职能,其它各级宣传、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信息部门要结合业务工作,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有关群团机构要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优势,组织社会各界力量来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总之,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从各方面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助力,进而形成全民族的意志力、向心力、凝聚力,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拥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3]余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 中国科学出版社,2010.12
  [4]王豪杰:《思想道德修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