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价值和作用分析

2015-11-06 09:1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既包括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数学知识、技能及情感体验,也包含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开展活动中,伴随着眼、口、手等感官参与的是观察、理解、提问、建模、论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因此,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过程性知识,是学生个体的自我创造。
  一、做中学——积累操作经验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学生实际能力相符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鲜活、灵动的数学,建立生动、丰满的认知表象,积累实践和操作的活动经验。
  1.有趣
  尽管操作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摸索,赋予操作活动更多的新鲜感。比如,在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加和减》“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青青草原的美食节上,喜羊羊做了10个青草蛋糕,美羊羊做了6个青草蛋糕。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熟悉的卡通人物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热情盎然地在充满趣味性的情境中开展操作活动。
  2.有序
  高效的操作活动必然要有合理的序列,使得教师能够通过各操作步骤的反馈及时调整,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成功、愉悦的体验中开展后继操作实践。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时,我设计了以下的操作序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①做一做: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剪下来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②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1平方厘米?
  ③估一估:自己的橡皮擦大约有多少厘米宽?
  3.有效
  剔除操作活动表面的喧嚣热闹,要真正使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得到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就必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边做边想、边想边做。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将操作与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初步认识“11”;然后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用小棒摆出“11”,要求摆出的小棒使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再比较优化,让学生理解“把10根扎成一捆,再在旁边放1根”的摆法最直接明了,使学生明白一捆就表示“1个十”,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比中思——反刍生活经验
  学生的数学学习背景丰富而独特,教师应当认真地审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有效对接”,及时挖掘生活经验中起到有力支撑的有益部分,同时也要注意对新知学习负迁移的干扰。
  1.建立起点。甄别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发现其中与数学学习的内容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一部分为教学起点,创设出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有效情境。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移和旋转》一课时,我出示了理发店门前的旋转灯柱这个动态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里面是平移还是旋转”,学生往往会受到视觉错觉的影响,认为旋转是柱子在旋转,平移是彩条在往上走。由此展开教学,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区别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沟通联系。让模糊的生活经验变得清晰,让生活经验“数学化”,用数学的眼光重新观察世界,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体积的概念,我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组织学生用“体积”的概念去重新阐释这个经典童话背后的数学内涵。
  三、练中悟——启发思维经验
  1.往前走。立足迁移,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准确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脉络,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的喜悦和独立解题的乐趣。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在计算长方体侧面积的问题中,当已知条件给出的是底面周长时,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我让学生把一个没有上下底的长方形纸盒沿高剪开,这时立体的长方体变成了平面的长方形,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引导学生感知“长方体的底面周长和高分别就是长方形的长和宽”,突破了难点,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回头看。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通过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培养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形成较为稳固的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思维活动经验。
  如,在教学了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后,学生体验了“转化”的思想,掌握了剪、拼、割、补等方法,我组织学生展开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给了你什么启示?让学生主动勾起记忆,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的理解,在反思中感悟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
  基于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的数学教学,在活动过程中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断地丰富、积累学生的体验和经验,也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一次次优化和重新整合,帮助学生既形象、感性地感知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也让学生深刻地领会数学的“美妙”与“丰富”。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