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The world is a village now”(世界是个地球村)。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人才需求的国际化,文化交流的世界化,促使英语成为重要工具。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愈来愈密切,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相关规定、行为方式日益与国际接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要懂并会使用一些英语,在一定的场合要用英语交流。目前的情况是,部分干部英语水平不高,有的学得少、用的少;有的基础差、水平低;有的长期搁置,恢复困难;有的会看不会说;有的会简单交流,但听说能力差,很不适应现在社会时代、岗位职责的需要。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英语能力水平,使其多快好省地掌握这项对外交流的工具,这就对党校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英语教学实施主体的教师承担重要责任。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作为党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其他学科大力加强、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英语学科建设和教师能力素质建设的重视不够、研究不多、投入不足,被边缘化了的趋势似有加剧,这与党校教学的要求、与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需求很不相适应。因此,研究提高党校英语教师的能力素质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建构主义理论背景和原则
任何教师素质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下,以教育教学任务和教学实践要求和教育对象等为参照的,教育对象、教学实践要求的变化,教师素质也会相应调整。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基本的教育理念、目标和实践要求上,与传统的教育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对教师的素质必然提出了新的或不同的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建构主义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党校英语教师素质及其建构的问题,以党校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结合党校英语教学实际,探讨教师素质的变化和重新建构的过程。
根据杜布斯、布鲁克思等的研究,建构主义教学论的一些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一是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教”,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二是情境性原则。强调教学中知识的呈现应是置于“真实”的情境中的,教学是由学生和教师围绕这种真实的情境中的知识而进行的自主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等的过程。三是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及文化背景等的个别差异,施以不同的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而是应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并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四是参与性评价原则。参与性原则是指学生应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参与者,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估。学生参与教学评估,特别是与自身学习相关的评估,对于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提高、认知的把握、知识的深层次建构和学习策略的改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党校英语教学现状
首先,党校的英语教学有着其独特的一面。党校英语教学大致可分为两块。一是对在校专科、本科生、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二是对参与短期干部培训的学员的英语教学。与普通高校相比,党校学员的多样性和英语水平的严重参差不齐,给党校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多难题。其次,党校的学员大都来自各级国家机关和企事业部门,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单位,而且大都从事与外语没有直接联系的工作。与普通高校大学生(通过国家英语四级/六级考试、毕业压力或就业压力)相比,其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迫切性和强制性要轻得多。最后,从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来看,普通高校的英语授课计划一般为两年,其中英语课程每周最少为四节精读课和两节听力课,有严格的教学大纲。党校的英语教学一般为一年,每周两课时。因此,无论是从党校英语教学的进度、难度和内容,还是从授课本身的连续性、阶段性,以及从学员的需求来讲,都有诸多矛盾和问题难以协调,难以满足当前现实的需要。英语教师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必须统筹规划,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对教师能力和素质是一种挑战。
四、党校英语教师素质的建构
1.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构建高效课堂。
沃尔夫森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党校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流,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因此,党校教师应该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英语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只是单词、句子、语法的讲解。英语教师应该是语言环境的设置者,以西方文化为背景,营造出不同的生活情景,让学员们体验身临其境的英语环境,而不是照搬课本,学而无用。如,英语中的习语“Friday face,good Friday”就与《圣经》中耶稣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有关。“Friday face”是指“愁眉苦脸”,“good Friday”并不是“好的星期五”,而是指“灾难的一天,黑色星期五”。同时,对于文化的导入,可根据教学内容,收集和选择一些有关文化的电影、DV、图片,等等,让学生通过观看英语国家日常生活情景,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了解,还有助于了解英美人的手势、表情、身体语等非语言交际方式。另外,教师还可以规定情境,让学生自演自导,在表演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的文化习惯和锻炼对英语的掌握程度。只有通过文化的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知道说什么、怎么说、何时说。帮助学生做到,说得“得体”,做得“得体”。
2.重新认识学生,构建参与课堂。
党校中有一些学生有走出国门,或在国外工作生活的经历。教师可以把讲台让给学生,请他们讲述在国外的生活体验,并结合他们在国外遇到的一些囧事,进一步解释说明语言和文化的异同。如,不论何事,西方人都会习以为常地道一声“Thank you or please”。而对于“Thank you”,我们的回答通常是“不用谢”、“别客气”等。但是英语的回答要根据不同的情景而定,常有:“Not at all.”“
Don’t mention it.”“You are welcome.”“That’s ok.”“It s a pleasure.”“It’s really nothing.””It’s my honor.”等。对于党校学生来说,英语老师应该帮助他们树立一个理念,即“英语是用来用的,而不是用来学的”,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只有在场景模拟中,不断练习中,才能灵活应用,才能做到脱口而出。
五、结语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决定力量,英语课堂的改革首先应是教师的改革。教师作为学习的有效组织者、情景设计者、热心合作者和效果评价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党校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满足党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于漪.现代教师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