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突破学习瓶颈 构建高效课堂

2015-10-08 09: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15-02
  学习重点、难点往往是一堂课的精髓,重难点突破了,课也就成功了一半。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是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又该如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呢?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充分预习准备,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们要用“自主学习”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按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组织教学,在强调学生共性发展的前提下,突出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展示。笔者在上课时经常对学生这样说:“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你们愿意怎样学习这篇课文就按你们的方法来学习吧!”教师完全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意见,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使他们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在这里学生始终是主体,他们积极主动参加教学活动,自己认真地读,自己去领悟、体验。而教师则是一位高明的导演,他组织、引导,充分注意个体差异,激励他们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真正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课堂上应该处理那些相对来说有一定共性或难度的问题。那些简单的、凭借学生自己的知识能力或通过查阅工具书就能解决的问题,就应该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完成。 这样不仅节约了课上时间,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明确问题,为课堂研讨做准备。
  二、利用多媒体再现情景,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巧妙地再现课文中的情景,就能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例如,笔者让学生回味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教学的重难点是: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其中最感人、最能表现伟大父爱的地方是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节。而这些十六七岁的学生从小娇生惯养,觉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天经地义的,对这一情节缺少内心的触动。于是笔者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这一情节的一段视频。看着父亲艰难的样子,学生心情变得无比沉重,真正体会了什么叫“父爱”。可见,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不失为解决重难点的良好手段。
  三、找准切入点,突破知识重难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教师的传授,对课文的重、难点往往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讲解,但教学效果却未必令人满意。例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从整篇文章来看,称呼只是其中的细节之一。但作者对于勒的称呼安排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精心设置了20个不同的称呼,有赞叹的,有斥骂的,有同情的,从而表达出不同人物不同时期对于勒不同的感情,称呼,使小说情节起伏,跌宕多姿;称呼,透露出菲利普夫妇及船长等人龌龊的内心世界,反映出社会的世态炎凉;称呼,亦能体现作者的希望和理想,显示文章的主旨。笔者就紧紧抓住“称呼”这一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进而把握小说主题。这样看似复杂的问题,在一根线索的牵引下很顺利地解决了。
  四、朗读感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说: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方法。莫怀戚的《散步》一课重难点是:体味浓浓的亲情,品味语言的准确性。根据本文场面感人、文字优美、激情荡漾的特点,笔者采用朗读感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解决重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揣摩、品味、感悟,“以美读美,以情读文”。这样达到了化难为易,学生能够独立解决了。另外,对于诗歌的教学也适宜用这种方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通过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探求诗歌的精神内核,理解诗歌中诗人倾注的情感和思想,实现读者与诗人心灵的对话、灵魂的拥抱、精神的交融与思想的同构。爱的感情,以慢而柔软的声音读出亲切感;憎的感情,以快而沉重的声音读出挤压感;悲的感情,以慢而缓顿的声音读出沉郁感;喜的感情,以较快而高亮的声音读出欢愉感。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歌内容,而且提高了理语文素养。
  五、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追求的教学的最佳效果应是创新精神的唤醒与弘扬,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创造性人格的生成与确立。因此,我们要以开放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也就是敢于“质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能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知识是在思考中增长的,在疑问时创造和更新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讨论—老师评点”的学习模式,让质疑成为他们深入思考的引线。这样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语言的探索者、实践者。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而学生敢提、会提问题正是智慧火花的闪现。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 展的主体。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运用有趣的教学方法,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趋势,语文教学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个性言语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达到“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能并举有个性”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利于把因材施教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这是中学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技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陶行知说过,“盖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 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先决条件。有趣的教学方法,如动作、图片、竞赛、角色扮演等方式,不仅能达到这一目的,还能有效突破文本的重难点。
  其实突破课文重难点的方法还有很多,“教无定法”只要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但是一切方法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变成生命的涌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