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四大矛盾的有效策略提升机制

2015-09-11 08: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2010年9月,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全面启动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工作(简称“三进”工作)。实施这一重要举措,目的在于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打造泰州的区域教育特色。无论是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看,还是从教育的根本任务看,这都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一件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善事和一件有利于彰显泰州教育特色的大事。
  可以说“三进”工作的开展非常及时,因为它是帮助我们打破语文教学瓶颈的一把重锤。所谓的语文教学“瓶颈”,是指制约初中(特别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这些因素不少专家学者早已进行过探究,如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历史因素的制约、学生自身能力的缺失、教师教学水平的影响等。这些制约因素其实可以归结为四大矛盾,而“三进”工作正是化解这四大矛盾的有效策略。
  第一个矛盾:对“语文与其他课程相比哪个重要”存在认识上的矛盾
  这一矛盾突出体现在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分配上。初中阶段,每个学段开设的课程都在十门以上,其中经常需要布置课外作业的就有五六门。通常语文教师布置的读写任务,学生大多把它当成“耳边风”。因为语文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文常被认为是一门与学生成绩的提高关联不大的学科,放松一下不会误事——这种观念使语文学科在初中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全面而具体,面向全体学生落实这些目标是需要大量时间为前提的。遗憾的是,由于对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即便教师能挤出时间来辅导学生,学生也很难有相对自由的时间来接受辅导。
  “三进”活动的开展无疑为缓解这一矛盾发挥着有益的作用。“书法进课堂”,首先为语文教师赢得了每天宝贵的20分钟教学生练字的时间。还有“诵读进教材”,也为语文教师每天赢得至少20分钟。比如一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天大课间活动开始前学生集体诵读一首古诗词一般需要2分钟,学生晨读时规定读语文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5分钟,阅读班级“图书角”藏书书目每天不少于10分钟。这些都是“三进”工作中学校跟学生明确提出来的硬性任务,是要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中去的。能否落实?怎样落实?关键就看语文教师的运作了。但是不管怎么说,“三进”活动帮助学生争取到了语文自主学习的时间,也转变了一些人认为语文不重要的偏见。
  第二个矛盾: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与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
  部分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陈旧、落后,直接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试想,一个只要求学生读课文、做练习,其余一概不予重视,甚至不允许学生自主阅读的语文教师,怎么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发达地区农村初中教学硬件投入已能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成为可能,语文素养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个基本理念,与“三进”工作的目标要求不谋而合。
  “三进”工作最终形成的区域特色是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有比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还要表现为比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是说,学生要有在生活当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达到的语文素养正是这些能力全面、和谐、统一的发展。然而不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不患“读书少”,偏信“做题多”;因嫌活动烦,常用满堂灌;不去研究新技能,满足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这些教师把挖空心思提高语文分数作为他的终极奋斗目标,而忽略了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殊不知,教育中各种隐性的东西根本无法用分数来衡量,比如语文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兴趣的培养、语言能力的运用和提高等都不是光靠课堂和课本就能完成的。“三进”活动效益的显现,可以有效地帮助观念落后的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有不少班级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将“课前3分钟演讲”抓到了实处,深受学生的欢迎。这一活动不仅让不少生性腼腆、缺少自信的学生得到锻炼,而且学生在认真准备的过程中也完成了相关的阅读积累和观察积累。实践证明,学生的课堂虽然被占去了3分钟,但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丝毫不受影响。事实上很有必要将这种演讲形式长期坚持下去,让学生得到更多提升素质的机会。
  第三个矛盾:语文教师教学能力不足与新课程理念要求相对较高之间的矛盾
  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理想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文笔优美、有思想有智慧的博学多才者,甚至是一个初级的哲学家。思想深刻、风度优雅、谈吐不凡应成为优秀语文教师的标志。遗憾的是,不少语文教师(包括笔者本人),从师范院校出来若干年后,经过一年又一年的遗忘,当年的“老本”差不多消耗殆尽。不难想象,一个身无长物的语文教师哪里还有魅力让学生为之倾倒?语文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疏于阅读学习,懒于动笔行文,从而导致想象力的退缩和思维的弱化。
  “三进”工作对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提出不少新的要求,比如普通话的要求,书法等级的要求,读书的要求,教研能力特别是有关诵读指导课、书法指导课的教研能力的要求,等等。在“三进”工作推进的过程中,特别要求强化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书写水平和阅读能力是学校“三进”工作提升的瓶颈。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应主动加快自身专业成长的脚步,积极参与到“三进”方面的专题研讨中去。这方面笔者所在学校以教学科研带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因“三进”工作而酝酿生成的课题“农村初 中硬笔书法课程的校本化研究”已通过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立项并按计划实施着。
  第四个矛盾:学生自身素质不高与语文素养形成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
  语文学习是慢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形成更是一个“滴水穿石”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收其效于朝夕。而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跋涉,到达初中时相互之间的语文水平已差别很大。如何尽快提高语文学困生的成绩,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普遍的困惑。解决这一困惑需要教师立足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所幸的是,“三进”工作本身正是一个立足长远、潜移默化的“惠生工程”。开展“三进”活动,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其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一方面,要注重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层面举行的诵读、演讲、书法比赛等相关活动,以活动树立学困生的自信与集体荣誉感,帮助他们重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要在改进“诵读教学”上狠下功夫。
  “三进”中的“诵读教学”对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尤为重要。传统的语文阅读课虽然也重视学生的读,但是这个读常常流于形式。“三进”活动中的诵读指导课特别强调“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与全员性。适合诵读的教材除诗词外还有绝大多数文言文、抒情性散文,这类文章占了语文教材的大半江山,诵读模式作为一种新模式必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研究。在推进“三进”的过程中,笔者所在学校语文组已对诵读模式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与思考,并在实践中摸索出“名家诵读指导模式”“逐层深入指导模式”“课堂赛读模式”“主题诵读模式”“诵读评价模式”“技巧引领模式”等较为有效的诵读指导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三进”工作对于促进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在解决“四大矛盾”的过程中又产生了不少新问题,比如大课间诵读的质量保证问题、课前3分钟演讲的普遍实施问题、硬笔书法的行书提升问题、学生的普遍提高与个别拔尖的关系问题等,但是我们坚信,有学校行政的组织协调和教师的主动进位,有“三进”工作的深度推进和制度保障,这些问题终会化解,一直在低谷中徘徊不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一定会实现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兴化市戴泽初级中学,江苏 兴化,225721)本文由第一论文网选自《基础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