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将流行音乐引入中学音乐课堂的路径分析

2015-09-11 08: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在当今这个开放、多元的时代,中学音乐课堂不可避免地受到包括流行音乐在内的外界冲击。冲击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当今中学生普遍喜欢流行音乐,而他们对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却提不起多少兴趣。如何利用中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爱好来培养其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如何更好地将流行音乐引入中学音乐课堂呢?就这些相关问题,笔者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原因
  流行音乐特别赢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是有其原因的。从音乐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流行音乐以或强劲有力、或优美抒情的旋律,通俗易懂的歌词和多变的风格迎合了青少年的审美趣味,与他们这一时期的心理、生理期等不谋而合。例如,从生理学的角度说,绝大多数的流行歌曲都采用了优美抒情、叙述性的节奏,而这种节奏与人体正常的心跳频率往往最为接近,因而听、唱流行歌曲可以让人愉悦,使人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从众心理
  中学生处在情绪情感日益丰富,集体感、友谊感逐步增强的心理发展阶段,他们害怕被孤立,渴望能够充分地融合在集体中。所以当某种事物被大多数人接受时,其他人也会跟着接受,对于流行音乐也是如此,有些学生最初的动机就是“大家都听,一定很好听”的从众心理。长期以来,流行音乐充斥着网络、电视和广播,影响着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特别近几年,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提高收视率,各家电视台都在全力打造流行音乐电视选秀节目,比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快乐男声”“中国最强音”等。这些选秀节目中的歌曲和歌手自然也成为中学生日常谈论的话题,如果不了解相关情况,他们会有“落伍”的感觉。
  2.定势心理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大多数中学生认为古典音乐太深奥,听不懂,于是就不给自己去接触和学习的机会;而对于相对容易理解的民族音乐,他们又觉得太土、难听;普遍认为流行音乐新颖活泼、通俗易懂、好听。实际上,学生对于这三种音乐类型都不是十分了解,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很有限,他们只是由于先入为主的思想给这些音乐下了定论。
  3.逆反心理
  在新课程改革前,流行音乐一直都是被课堂教学排斥的,而现在虽然实行了新课程改革,流行音乐可以进入课堂了,但是部分教师还在潜意识地排斥流行音乐,而偏向于古典音乐。这就导致了流行音乐是音乐课堂上的“稀有物”这种观念在学生心中持久不变。正是在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的驱使下,中学生更加热衷于音乐课堂上的“稀有物”——流行音乐。
  二、中学生所喜爱的流行音乐的艺术特征与价值
  流行音乐大多以歌曲形式出现,有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都喜欢听关于爱情和励志类的流行歌曲。中学生喜欢以爱情为题材的流行歌曲,一些心理学家做出了解答: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育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学生的性意识开始萌动,常常表现为对异性从开始的有意疏远到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进而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十分向往;而流行音乐绝大部分涉及情感生活,比较能满足他们情感上的需求,所以许多中学生喜欢听有关爱情的流行歌曲,他们能通过其来释放自己的情感。
  而他们之所以喜爱励志类的流行歌曲,也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有关。因为在校学习的他们普遍面临着很大的升学与考试压力,而听一些自己喜欢的励志音乐则可以帮助他们缓解长期高强度学习所造成的紧张与疲劳。例如,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而灰心丧气时,会选择听一些诸如《 海阔天空 》《 青春纪念册 》《 阳光总在风雨后 》等励志类歌曲。这些歌曲能让他们勇于面对挫折,坚强地站起来。可以说,这些励志类歌曲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帮助中学生重拾信心、勇敢克服困难的作用。
  流行音乐也是音乐的一种,中学生喜爱它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有很多好处的。我们都知道,音乐的熏陶能培养人的气质和风度,能让人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美丽,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和健全的人格。欣赏音乐还能消除大脑的高度紧张和疲劳,能使大脑各部分的兴奋和抑制有序交替地出现,从而很好地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可以宣泄情感,使心理得到平衡。尤其对于长期处于紧张学习状态的中学生来说,适当地欣赏音乐可以使精神饱满、活力旺盛。从这一点来说,适当地听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
  三、流行音乐如何更好地进入中学音乐课堂
  《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生活、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虽然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虽然流行音乐已经可以正式进入中学音乐课堂,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单凭学生的兴趣来开展音乐教学,因为这样有可能会将音乐课变为流行歌曲欣赏课和教唱课,就会无视教材中很多优秀的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目前我国中学生在音乐的选择上近乎狂热地偏爱流行音乐。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过分偏爱导致了音乐欣赏内容的单一和欣赏视野的狭隘,不利于欣赏水平的全面提高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引入流行音乐并利用好流行音乐就成为了考验音乐教师的一大难题。
  既然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流行音乐挡在音乐课堂之外,那么作为主导音乐课走向的音乐教师,在流行音乐进课堂中就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著名的匈牙利教育家柯达依曾经说过:“一个音乐教师要比一个歌剧指挥重要得多,因为一个蹩脚的指挥,只会令听众失望。但是,一个糟糕的音乐教师会在整整30年内将无数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统统扼杀掉。”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必须明确地知道如何在满足了青少年的兴趣与教授课本内容之间搭一座桥,并能有效地将流行音乐中的各种因素与教材中的传统音乐因素结合,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与流行音乐相对应的是那些传统的高雅音乐和民族音乐,这些音乐通常需要一定程度的音乐素养和文化水平才可以领会作曲家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感情。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出对传统的高雅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兴趣,作为 教师,不妨将那些中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教学的“铺路石”。这样一来既有效地调动了中学生上音乐课的积极性,又很好地扩充了教材中的内容,何乐而不为呢?笔者曾经在给中学生上的一堂音乐鉴赏课中提到莫扎特,并问是否有人能说出他的作品名称或者哼出其作品的旋律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但是当我问他们是否知道歌手S.H.E的《 不想长大 》这首歌时,全班学生马上就一起唱出了歌曲。当他们兴致勃勃地唱完后,我便播放莫扎特第四十号交响曲中的旋律,而他们发现两者竟然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时我告诉他们《 不想长大 》的旋律正是借鉴了古典乐派大师莫扎特的交响乐作品,学生都惊讶于好听的流行音乐原来是汲取了古典音乐的营养。这种方式迅速拉近了学生与古典音乐的距离,接下来的古典乐派大师及其作品介绍的教学也就变得轻松多了。又如,在讲到传统戏曲这一部分内容时,在教材中已有的内容之外我们还可以补充一些近年非常流行的含有戏曲因素的“中国风”歌曲,像是陶■的《 苏三说 》、李玟的《 刀马旦 》等,它们都是根据中国传统戏曲的片段改编整理而来的。
  总之,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是音乐教育的必然趋势,广大音乐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开动脑筋,选取健康、优秀、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作品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充分利用流行音乐中积极的音乐元素,使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人类音乐文化的丰厚与博大,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接受流行音乐,提高和丰富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为培养具有高尚音乐审美情趣的人才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340200)本文选自《基础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