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语文“微课”内涵、类型和使用模型的构建

2015-09-01 08: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张一山:江苏省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微课程”设计、台湾国文教学等,在多家杂志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 ;基础教育》2014年第6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将及时处理。
  【摘 要】“微课”始于“一分钟”学会的理念。语文“微课”具有语文资源特征,分为辅助性“微课”和自主性“微课”,分别用于促进课堂教学或者开展自主学习。“问题+讨论”是辅助性“微课”促进课堂教学的基本使用模型。
  【关键词】语文微课;内涵与类型;基本使用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16-0045-04
  “微课”的诞生始于“一分钟”学会的理念。
  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麦克格鲁教授萌生“一分钟有机化学课程”的念头,目的是让非科学专业人士在非正式的场合中也能了解化学知识,并希望将之运用到其它学科领域。1995年英国利兹大学的T. P. Kee教授提议,让学生针对特定主题开展“一分钟演讲”或者“一分钟讲座”。 这就是“微课”的滥觞。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女学院的戴维·潘罗斯教授正式提出“微课程”的概念,他希望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六十秒课程。2009年美国恩州立大学实现了用两分钟时间讲解世界未解之谜和民间奇闻怪谈的梦想。2010年,美国可汗学院将“微课”应用于翻转教学取得成功。
  2009年,国外这种短而精的微型网络视频受到国内关注。江苏、上海、浙江、广东一些教育技术实力雄厚的学校,纷纷效仿制作内容深入浅出的微型视频课件。这些微型视频课件,长度在2~10分钟不等。当年公开课上,出现了用微型视频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思考的案例,这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2009年,笔者开发了基于《相信未来》课堂教学的诵读微视频、用于促进作文教学的作文微视频。2011年广州省佛山市许多教师开发了中小学各学科系列“微课”。2012年9月,教育部携手北大未名集团举行“首届中国微课大赛”。2013年12月,江苏、浙江先后启动全省中小学教师“微课”设计比赛项目。
  2014年,“微课”一步步走进我们的教学视野。“微课” 设计、开发已经成为一线教师的研究热点。那么,语文“微课”的类型和基本使用模型是怎样的呢?
  一、辅助性+自主性:语文“微课”基本类型
  高中语文学科“微课”可以简单定义为,由高中语文教师或者学生根据语文学习需要而设计的、以短小视频 (2~10分钟以内)为主要资源载体的微小课程。从课程原理角度看,高中语文“微课”具备“大课程”的一切设计元素,如微设计、微学案、微课件、微视频、微环节、微反思、微习题、微反馈、微点评等。
  相对于语文常规课来说,高中语文“微课”是一种容量微小的课程。从促进教师的教看,许多“微课”只是用以讲授单一语文知识或突破阅读教学某个环节或消除作文教学上的困难点等。这些语文“微课”制作方式和途径也丰富多样。高中语文“微课”,从使用层面看,可以分成两类:辅助性“微课”和自主性“微课”。前者用于教学,后者用于自学。
  1. 辅助性“微课”是基于辅助课堂教学或者促进课堂教学而设计的。由于“微课”制作精美,情境性强,资讯时新,一旦出现在课堂,便有聚焦作用,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当前中高考背景下,一些教师从提高课堂效率出发,纷纷设计“微课”,来辅助课堂教学。因此,辅助性是当下开发“微课”的重要理念,也是开展“微课”教学的重要特征。
  案例一:关键处,采用单个“微课”促进
  教学诗歌《相信未来》,让学生分别读出作者在凄凉中的自信、在梦想中的自信、在历史理性中的自信和超越苦难中的自信,是教学的关键。 2009年,笔者设计、制作了2分38秒的 《相信未来》诵读微视频。当年,呼和浩特教研室邀请笔者在暑期为全市教师上教学示范课。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附中高一年级(1)班,当教学进入“诵读见情”阶段,学生们读不出各种“自信”的情味,笔者便将2分38秒“微课”《相信未来》诵读微视频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精美的图片、不同情味的朗诵和配合默契的动画,一下子感染了学生……学生在不停“翻转”的投影中,跟着诵读,课堂学习意趣盎然。
  案例二:要紧处,使用多个“微课”强化
  常规课中,可用多个“微课”促进课堂教学。为了解决好教学的要紧处,教师有时使用多个“微课”强化。2010年,笔者在广东惠州一中执教“作文审题:‘名人’引领我们”,就是用多个惠州地区名人制作“微课”,如张九龄、苏东坡、叶挺等,以小片段“微课”呈现信息,学生通过“观赏微课——思考微课——理解深化——整理运用”,从而获得对“名人”之“名”的深刻理解。
  案例三:深刻处,使用组合式“微课”丰富
  为了深入探讨“人,为什么活着”,2012年笔者在青海西宁三中的作文课堂上,设计、运用了组合式专题“微课”。当时执教的是作文课《孙杨·活着》,我从“孙杨夺金”新闻事件出发,设计、使用了10个“微课”,引领学生对“孙杨现象”作深刻思考。一般的,超过三个 “微课”,就需要教师进行比较复杂的加工组合,以形成大的课件。对于这种“大课件”,可以称之为“组合式”。又因为这种“组合式”是围绕某个专题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可以称之为组合式专题“微课”。
  教 学实践表明,设计、使用“微课”,可以较好地促进课堂教学。当学校的办学条件、学生的现代技术水平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时,开展“微课”设计,应该更多地着眼“微课”促进课堂教学的层面进行。这未尝不是一种大胆探索与经验积累。
  2. 自主性“微课”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某个专题或者某篇课文而设计、开发的。比如高考考点“语言表达”这个专题,我们可以设计成、制作成“排列语句”“压缩语段”“扩展语句”“仿写句式”“图文转换”“语言得体”“情境表达”“标点符号”“拟写对联”“简明准确”等讲解性“微课”放在“云空间”,让学生根据需要自主点击。
 这种“微课”具有双重“翻转”功能。第一种“翻转”功能表现为教师“翻转”。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观看“微课”的人数及“翻转”次数,确定“微课”热门性,判定课堂教学的重点,还可以根据学生点击数据对“微课”的题目背景、创新解答、知识讲授、例题示范、内容拓展、练习强化等进行修改。第二种“翻转”功能表现为学生“翻转”。 学生的“翻转”即对同一个“微课”反复观看,掌握为止。学生的“翻转”学习,真正把传统学习方式给“翻转”了过来。有时,他们针对具体考点或者具体课文的掌握,自主确定观看的次数、自主控制自主学习时间。这是国外“微课”设计时最原始的追求。这样“翻转”,可以解放常规“大课堂”师生共存互依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自主、自由与开放。这也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语文“微课”革新课堂、改变课堂的最主要突破形式。但由于一线教师开发能力有限,许多学校现代化条件跟不上,这类自主性“微课”,许多教师仅仅在教学过程中偶尔尝试。
  2013年11月,笔者围绕学生自主学习《李凭箜篌引》,开发出了54个5~10分钟的视频“微课”,在校园网“云空间”建构成《李凭箜篌引》“微课”群。笔者希望学生利用学校的“无线课堂”,借助手中的IPAD开展《李凭箜篌引》“无教师存在”的自主“翻转”学习。笔者的自主性“微课”群—— 《李凭箜篌引》一经推出,倍受学生欢迎。从学习过程看,仅仅“鲁璐:‘当代李凭’”单个“微课”被47位学生点击了284次,人均6次。 2013年12月笔者开展 《相信未来》“微课”群自主学习,仅仅是诵读视频,一周之内被两个班级学生点击1100多次,平均一个学生“听读”10次。——基于自主学习设计、开发的“微课”,使得学生的学习自主与开放,变得更加真实。
  当下,江苏、广东等地区高中语文学科 “微课” 的设计、开发,仍处于辅助教学实践的探索阶段。个别接触比较早、走得比较远的教师,其课堂教学上“微课”已大量使用。这些“微课”,内容短小精要,时间长度2~10分钟,或者引发学生学习热情,或者借助“微课”提出课堂要探讨的问题,或者借助“微课”开阔学习视野。但语文“微课”辅助课堂教学的特色非常明显。“微课”设计的本真应该是学生自主翻转学习,但“微课”辅助教学也很关键。辅助性“微课”设计、使用,将为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翻转学习奠定设计、开发基础与使用、评价基础。
  二、“问题+讨论”:使用“微课”的基本模型
  “微课”具有“有限时空,无限创意”的特点。“微课”如何使用?有没有基本的使用模型?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认识“微课”的基本特征。
  相对于传统课堂,语文“微课”一般突出五个“语文性”:一是语文“微课”的情景性、场景性。“微课”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也容易生成课堂问题;二是语文“微课”强调重点性。语文“微课”要求重点非常明确。设计“微课”一定要指向教学的关键处、学生的薄弱点、考试的热点处可以是一类诗歌主题归类、一种词类活用归纳、一种特殊句式讲解、一段精彩故事情境,还可以是某个作文审题、某个论证方法使用、某个富于文采语段等,这非常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三是语文“微课”基于学生的自主需求。语文“微课”内容要精致,资源容量要较小,这样既适于学生的观赏、思考和理解,也适用于教师间的观摩和借鉴;四是语文“微课”的兴奋性。语文“微课”播放时间要短,不超过10分钟。这样短小精悍,学生不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容易保持语文兴奋;五是语文“微课”制作上的结构流线性。这种流线性结构可以保证以学生认知规律为主线来整合教学设计和相关教学资源,从而构成一个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流畅的课件,营造着一个真实完整的语文“微课”学习情境。
  尽管语文“微课”具有上述特点,尽管“微课”可以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尽管“微课”可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构建基于“微课”使用的语文教学与学习模式,仍然是当下语文学科的重要使命。美国开展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已经提出了“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我国将“微课”应用于课堂,也取得了初步的经验。但语文学科至今还没有探索出相应的学、教模式。
  建构语文学科“微课”的学、教模式应该关注“微课”内容的呈现形式。“微课”的设计、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这个工程中,视频是“微课”最核心和直观的构成元素。从某种程度来说,视频元素决定了“微课”呈现的质量。就目前开发出的“微课”看 ,视频“微课”呈现内容的方式非常丰富。除教师讲解、讲座、示范视频外,还有电视剪辑视频、卡通动画、采访视频、演出视频、电子黑板、师生自拍视频等多种呈现形式。这些呈现方式,均具有生动有趣的情境特点。教学过程中,用“微课”辅助教学,也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要建构“微课”使用的学、教模式,就要重视尊重“微课”的呈现特点与呈现效果。
  其次,要建构良好“微课”使用的学、教模型,特别是教的模式,应该关注“微课”对问题的生成与聚焦。“微课”具有打开视野、激活思维的特点,也具有生成问题、聚焦问题的特征。
  江苏省“苏、锡、常、镇、扬五市高三语文教学研讨会”上,笔者开设了 “三个和尚没水喝”作文课。笔者以网络视频“三个和尚没水吃”创设作文问题情境,学生边听歌曲,边观赏视频,边思考“三个和尚没水吃”折射的社会心理。视频观看完毕,相应的问题便被学生提出,课堂活动非常热烈。
  生1:没制度作保证,三个和尚便没水喝。
  生2:光依赖别人,和尚才没水喝。
  生3:没有订立轮流取水的制度。
  生4:和尚没有明确分工。胖的挑水,高的就洗刷,矮的就倒马桶……
  生5:没水喝,也没有和尚承担责任。
  “三个和尚”存在的问题确实折射了社会问题。怎样解决和尚的吃水问题?
  课堂上,我又把“微课”播放了一遍,让学生思考。视频上高山、竹子、山路、寺庙,再次出现在学生视野。学生们认为,要解决三个和尚的吃水问题,一要加强教育,提升内心修养;二要建立规章制度,轮流去挑水;三要对庙内事务合理分工……学生的思路并不活跃,显然受到“没水吃”原因的干扰。这时,我投影了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解决方案。他认为“三个和尚没水吃”原因是“观念过时了”。看“厉以宁:吃不完”微课。
 1. 分成三段接力挑:三个人接力,第一个挑一段坐下来休息,第二个接着挑,第三个挑到庙里。关键词:协作。
  2. 改变规矩:都去挑水,谁的水挑得最多晚上吃饭给他加一道菜,谁的水挑得最少,菜减半或者吃白饭。关键词:创新机制。
  3. 建立输水管道:用山上的竹子,连成一个输水管道,河边上装一个辘辘,三个人取水、摇水、装水分工操作。关键词:技术创新。
  微课“厉以宁:吃不完”投影以后,学生的思路立刻被打开了:安装自来水、搞旅游开发、信徒送水、开挖蓄水池……
  这个教学案例是笔者探索“微课”促进“教”的探索,语文学科要建构“微课”使用的良好学、教机制,“微课”在问题生成与聚焦上的特征,应引起大家的关注。
  基于“微课”可以促进课堂教的理念,“微课”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型应该是“问题+讨论”式。而“问题+讨论+深化” 式则是组合式“微课”的基本模型。
  从“微课”促进教的意义看,教学中呈现的“微课”不仅为了教学艺术提升而来,还是为课堂生动、课堂趣味而来,是为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而来。简言之,课堂上引进“微课”多是为了生成问题、聚焦问题的。在此基础上,师生围绕由“微课”生成、发现的“问题”,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可见,“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型主题明确,主线清晰,结构明了,无论是设计还是操作,都非常简便。
  为什么说“问题+讨论”式是“微课”辅助教的基本模型呢?从教的层面看,“微课”的重要作用就是创造鲜明的问题情境——当然,“微课”还有许多作用。 而“微课”蕴藏的问题由何处而来呢?像上面“三个和尚没水吃”“微课”那样,问题可以蕴藏在“微课”文本、情境自身,也可以来自自我创作设计上故意的情节偏差,来自网络视频取舍上的偏差,来自同伴教学认知上的偏差,等等。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林庙》,教师用98版电视剧 《水浒传》制作了三个视频“微课”。
  1. “好雪啊”微课1分22秒:
  林冲看到大雪纷纷而大叫一声“好雪啊”,便舞了一顿枪法。
  2. “山神庙”微课49秒:
  林冲路过山神庙,说:“山神爷,您贵为神仙,也发配此地,您同我一样遭如此冷落……”
  3. “三枪”微课4分58秒:
  管营、陆谦与富安来到山神庙。林冲听清阴谋后,揣开门,先后用枪戳倒管营、富安,对陆谦说 “我不愿杀人,也不想杀人……”后,一枪要了陆谦的命。
  上述三个视频蕴藏了丰富的问题。问题来自哪里呢?“好雪啊”微课中有林冲“舞了一顿枪法”,而课文写林冲到古庙之前,根本没有这段情节。这样问题就出来了:编导为什么要增加“舞了一顿枪法”呢?而“山神庙”微课中为什么电视与电影中都非常重视设置这个“道具”呢?“三枪”微课中林冲杀死陆谦时,为什么编导不让林冲“取出那口刀”来,“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这三个“微课”,第一与第三个的问题来自取舍上的偏差;第二个问题来自文本、情境自身。从问题教学理论看,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学。对“微课”来说,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微课”。而有了这些问题之后,才有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热烈讨论。
  总之,问题在前诱发,讨论在后跟进,这就是“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型。“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型,遵循了常规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也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基本规律。课堂教学中,巧妙的揭示“微课”蕴藏的问题后,深度理解文本就有了凭借,学生也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参考文献:
  [1] 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
  [2] 詹春青,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发展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1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