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浅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师引导的几个方法

2015-07-27 10: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凭借文本进行教师、学生、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言语实践活动。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否成为言语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检验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是否“高效”的重要指标,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心灵自在地感悟语言、习得方法,这样的课堂便无“负重”之言。
  随着对高效课堂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是为了教育者的发挥,而是要使学习者获得成就。“高效”绝不代表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实践机会大于学生,“减负”更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少说话。作为教师,课堂上的最佳表现,不是对文本解读得多么高深,不是多么擅长机敏巧妙地串讲串问、旁生枝节,而是能忘掉自己,专心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看教师置身于学生的语文实践组织调控是否得当、欣赏期待是否真诚、叫好称赞是否准确、提供帮助是否管用。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应该什么时候“说话”才最有效?下面就从我们阅读教学课堂最常遇到的情况出发,谈一谈教师“出手的时机”。
  一、“宜将身在此山中”——抓住学生交流思考的时机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正是基于以上思考,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越来越重视对整体实践性问题的交付。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备课过程中按部就班,预设做好了学生从第二自然段开始汇报的相应练习设计。汇报过程中,学生却“不按常理出牌”,交流直奔倒数第二自然段。这种情况,我们要么打断学生,牵引到教师安排好的段落,要么在学生汇报之前就明确“让我们先从第二段开始汇报”,这样学生就沿着您心中建立起来的“教案”顺畅地进行汇报了。岂不知,学生心中对文章的理解,虽然聚焦于倒数第二自然段,但却是集合个体对通篇文本的思考,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回头路,这样的学习又怎谈“高效”呢?
  堵不如疏。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进行班级交流前往往会有默读思考或小组交流的环节,这是教师参与个别研究、摸清学情的最佳时机。在这个宝贵的时间里,教师要充分“动起来”,力争和尽可能多的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对文本哪个地方感兴趣;准备就哪段文字为出发点进行汇报;哪些段落语句是学生争议较大的地方。这些信息都需要教师在这段时间内进行采集、整理。那么,在进行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自然就能够针对所了解的情况选择汇报,做到有的放矢。
  二、“且信春来草自生”——调控学生言语交锋的时机
  学生就文本的某一词、句、段展开“交锋”,作为教师,我们调控的时机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不做“决策者”告诉词、句是否抓得准;第二,不做“评判者”宣布讨论过程对与错;第三,要做“鼓励者”,肢体语言增强学生发言信心;第四,要做“引导者”,随时关注“激辩”方向控大局。
  我们以一段课堂实录为例:
  生:我不同意你的意见,那个云它怎么把树给压住呢?
  生:就是那个云你感觉它往下把树给压住了。
  生:就是看见乌云压着树,不是乌云真正地压着树,是人们的一个错觉。
  生:他说的乌云压下来压到树那儿,不是说的乌云肯定碰到树,而是说的一种美,压压压,压下来慢慢地。
  生:难道你不觉得压下来很恐怖吗?
  生:怎么恐怖呢?
  师:所以说觉得课文这部分写的有意思。
  学生的六次发言讨论“乌云压着树”带给自己的感觉,前五次,教师并没有在每个学生发言后显示自己的“引导”作用,这是智慧。教育的始点“教”和终点“会”之间有一个永恒的中介,那就是“学”。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的基本过程就是“悟”,无论是学习从先前的知识或智慧出发的逻辑可达的地方,还是逻辑不可达的地方,缺少了这样的过程,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无效的。
  第六次,学生反问“恐怖”的时候,教师“出手”了,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极有可能转向“恐怖”感觉的讨论,这偏离了文本解读的方向,“所以说觉得课文这部分写得有意思”,既肯定了学生讨论内容的丰富,又提醒了大家研读文本的方向。“试从静处闲听耳,便有冲然道气生”说的正是教师此刻应该具有的心态。
  三、“始悟此中有真意”——切中学生实践评价的时机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即时评价,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有效的激励、情感的投入、内容的翔实、语言的机智总会成为课堂的一抹靓丽色彩。
  对于阅读教学40分钟的课堂来说,“时机”稍纵即逝,在准确的时间说准确的话、做准确的事,成就高效课堂,让学生在心灵自在的空间“风乎舞雩,咏而归”。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