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预习就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具体表现。所谓预习的有效性,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的进步、提高和发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即通过教师的教学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独立地阅读书籍、搜集处理信息。因此,培养中学生独立阅读书籍的能力和习惯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现在的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差,学习的整个过程几乎都需要教师的全方位“扶持”。部分学生认为预习无关紧要,只要上课紧跟着教师的思路就可以了,其实大谬不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从教学生语文知识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导向性的根本转变,强调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而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就是训练语文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的预习。
一、注重文本的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的重要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中,教师要把学生当作独立自主的主体来看待,把阅读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第一 论文网ww w .dylw.NET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了对作品中人物的独特看法:有的说皇帝是愚蠢的,被别人骗了也不知真相;有的说皇帝的本意是好的,他只是想知道他的部下哪些是称职的,哪些是不称职的;有的说那些大臣只知道阿谀奉承、骗取财物;有的说那些大臣实际上是骗子的帮凶;有的说那些大人都很世故,不肯轻易讲真话;有的说只有天真的小孩无所顾忌地讲出了实情……通过文本阅读,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认真感悟作品,让心灵与文本充分地交流与沟通,从而获得独特的人生经验。
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除了要注重文本的知识外,还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提高能力。
例如,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如下预习问题:两小儿对太阳离我们远近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各自的理由也很充分,那你们知道太阳的远近吗?因为课文中是“孔子不能决也”,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自己通过查找资料、探究发现来解决问题。后来通过上课反馈和课后调查发现,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没有局限于参考资料的答案,有的去问地理老师,有的查找有关地球自转、公转的资料,还去了解了物理中光的折射和反射问题……通过预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中的相关知识,还延伸到了其他学科,大大拓宽了知识面。
三、问题设计突出课文的重点
语文预习中的问题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高质量、高水平的预习问题是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教师应针对文章的重点精心设计每一课的预习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哪里有障碍,哪里有疑难,哪里有认识断层,哪里有思考的兴奋点,等等,都了如指掌,并有意根据这些情况设计恰当的问题。
例如,在《背影》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背影”这一重点设计如下问题:文中共写了几次“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要求能具体描述出来)?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通过高质量的预习问题,学生能够很快把握住课文的重点,从而为课堂上突破课文的重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信息反馈,及时采取措施
控制论之父维纳曾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教师通过教学反馈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并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实际预习的效果往往达不到教师的预期,教师要针对预习结果的反馈修改教案,或降低知识点的难度,或对不切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增强目的性,提高有效性。
例如,在《[第一 论文网ww w .dylw.NET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赵普》的教学过程中,在反馈学生文言文字词的掌握情况时,作者发现学生对“临政、性深沉、岸谷、循默”等文言文字词以及某些句子的翻译比较生疏。考虑到这些文言文字词较生僻,语句也比较特殊,要求学生一下子掌握的难度较大,作者主动调整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文言文字词、句子翻译方面多花些时间。
总之,善用反馈信息就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做出恰当的调整,并能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新课程的实施引发了教师很多的思考,教师只有认真指导好学生的预习,注重教学信息的反馈,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提高语文学习中预习的有效性,从而为学生掌握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晓玲.如何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9).
[3]缪汇颖.初中语文教学预习活动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