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琅琅书声,那真是“万马齐喑究可哀”;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才有“春色满园关不住”的风景。
读得字正腔圆。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注重朗读:“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读书说话,难免会受到方言和土语的影响。在语文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尽量读得字正腔圆,在听中对照、修正自己的发音习惯,就能有效提升普通话水平。另一方面,学生用心地读[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第一论文 网],自然会积累常见的字音、字形,自由阅读时能够得心应手。
读得抑扬顿挫。清代古文家姚鼐说过:“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读得抑扬顿挫是检验学生理解文意的标准之一,也是学生背诵得流畅自如的前提,因为这种理解记忆、情绪记忆远胜机械记忆的效果。教师应在对文本的情感处理和朗诵技巧等方面多作示范,科学引导学生,反复锤炼。清华附中韩军老师执教《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课堂上他那饱满浑厚的男中音,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平缓,时而激越,真切地诉说着大堰河一生的辛酸与悲苦。听课的老师学生都被深深地震撼甚至泪流满面,兴起巨大的情感波澜,教学效果良好。
读出精句内涵。经典作品,往往含有很多熠熠生辉的精妙句子,这些精句或哲理深邃,或弦外有音,或情思绵长,或文采斐然,或俏皮幽默,或含蓄蕴藉,均值得学生反复赏读,玩味再三,咂摸出精句的芳香。例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笔者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志向、创作背景反复赏读,领悟到诗人立志高远、冷待世俗非议、藐视前程险阻的哲理内涵,从而受到思想启迪。又如教授《茶馆》,笔者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学生在读到李三的台词“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时忍俊不禁,笔者趁机问学生读出了什么味道,他说“良”和“凉”是谐音双关,从中体味到李三对王利发改良举措的嘲讽,对王利发加派工活而不涨工钱的不满。我顺势而发,让他再带上嘲讽和不满的情绪第三次朗读,这次不仅读得“拿腔捏调”,而且让其他学生笑声一片、掌声连连,品味出语言的精巧。
读出情感共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文章本是有情物,至情文章泪写成。读《祭十二郎文》,“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字字泣血,难道你不为韩愈的叔侄情深而大泪滂沱?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一定要引导学生注入生命真情,甚至幻化成作者,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充分吸收文[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第一论文 网]本的情感养料,涌动生命的情感源泉,人生体验得以丰富,生命空间得以扩充。
读得意境毕现。好的配音,能把人物读得形神毕肖;好的朗诵,能把意境读得活灵活现。读出意境,让一种种景物、一幕幕画面、一处处场景鲜活地呈现在脑海中,是学生用心神参与的创作过程,当为朗读的高等境界。如何达到这个目标?第一,感知意象,调动想象,读出画面。朗读时,着意感知意象的色调、氛围,然后想象着作品中的“画境”来诵读,这才能把平面的、黑白的文字转换成立体彩色的声音作品。朗读《荷塘月色》,我们眼前该呈现出那如牛乳般的月光、静静的流水、田田的荷叶,耳边该有稀疏的蛙鸣,鼻子该能嗅到荷叶的清香 …‥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笔者收集了南宋地图、历史古迹影像、几幅古代战争画面、几段战争配音,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感同身受。朗读时一帧帧电影画面浮现于脑海中:孙权雄霸京口、意气昂扬,刘裕率军北伐、气吞胡虏,刘义隆草率出军、仓皇北顾,廉颇英雄暮年、报国无门,辛弃疾凭栏远眺、老泪纵横…‥把这些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起来,整首词的意境便自然形成,艺术之妙现于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