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对于我国校本课程建设的几点发展效果

2015-07-25 08: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为了突出各地学校的办学特色,国家教委在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第一次规定了设置地方课程,打破了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1999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正式提出了“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即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由此,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开始正式在我国推行。校本课程的概念便是从管理层面上提出的,即学校(本位)的课程。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为课程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于加快我国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进程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所有课程计划只有在学校才能得到真正落实,走向“校本”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向之一。有学者将“校本”的内涵归纳为三句话:“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学校中进行”,“校本”具有四方面特征——组织再生、多元参与、自制精神以及绩效责任。谈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学者徐玉珍认为,它的两点显著特征是“有组织、有计划”以及“持续、动态的”。可见,学校在建设、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反思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使学校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学校的课程领导能力与执行能力却在实践中缺失了。对于学校来说,课程领导力是指校长领导学校全体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它是学校对课程规划、建设、决策、引领、实施、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包括对国家课程的正确理解和对学校课程的准确定位、相互补充与整体功能的思考;包括发展和完善各种实施策略,建立健全各种保障系统,保证课程政策与要求落到实处;包括对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挖掘、组织和整合;包括对学校课程文化的建构能力,等等。
  一、校长对于学校课程的建设起到领导作用
  校长对于学校课程建设起到引领、决策与助推作用。把校长视为课程领导者至为重要,因为校长影响学校课程整体效能的高低。在进行学校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面对课程的改革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或者问题,校长首先应该思考学校在课程领导方面是否出现问题,而不是过多归结为教师个人的能力、水平和适应性的欠缺。在学校课程的建设中,校长无法同时精通许多学科领域,但必须在具备一般学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掌握基本的课程知识,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来进行课程领导。课程的领导因校长的个人特质和领导风格、学校的基础条件和办学传统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但校长应该为学校课程发展塑造愿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确定发展方向,制定理想的校本课程。
  二、提高对学校课程结构的总体认识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这是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概念图”可以帮助构建学校课程总体框架。
  课程结构的构建,需要学校的领导者具有系统观念和全局意识。在立足于基础课程的同时,合理地设置、开发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建设“特色高中”及高中多样化课程的建设是高中发展的大趋势,上海、北京、深圳等很多高中已经将特色高中建设得初具规模。经调研发现,沈阳市的中小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的基础课程讲授为主,依据学生兴趣开展的校本课程数量较少;多样化课程的开展还仅仅局限在一些名优中学里。所以,帮助普通中学打造特色课程及优化设计学校特色的“少而精”的校本课程势在必行。
  三、制定科学的学校课程计划
  好的校本课程的设计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学校课程计划是对学校近期目标、内容、方法、策略、管理、评价等可操作性措施的整体规划,是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与学习内容的整体规划,影响着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整体安排。
  实际调研发现,大多数学校对于学校课程计划的认识与实践仅限于学校课程表的制定,学校课程计划工作在实践中存在被简化、弱化甚至虚无化的现象。例如,在进行学校课程计划目标分析时,可运用SWOT分析法,在基本情况、学生情况、教师情况、行政管理、家长情况等方面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分析。
  四、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其实,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每个学校的课程实施都应该是校本化了的。校本课程的合理化实施与管理具有更为关键的意义,课程类型包括基础型、拓展型及探究型,在课程实施方面的最大问题是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实施方式太过单一,与基础型课程几乎无差距,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因为讲授此类课程的教师也是讲授基础课程的教师,有时不能很好地转变思维方式,因此,增加教师的相关培训及教师的自我学习意识有助于课程的实施。在学校课程的管理方面,学校应当研制专业制度、建立激励制度,来激起教师的热情,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五、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利用诸多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学校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与潜能,高度重视与充分利用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力量。但是很多学校将校本课程的开设视角仅仅局限在教师身上,开设学校教师能够讲授的课程,这是开设校本课程的一个弊端,校本更应该考虑学生的需求,以生为本。校本课程的资源不仅包括校内资源,更要利用校外资源,如社区资源、场馆资源、网络资源、高校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六、校本课程展示平台搭建及交流共享
  平台的合理利用可以使校本课程更好地持续发展,校本课程的建设及完善需要交流合作,校本课程的交流可以较好地避免低水平重复一些课程的开发或者资源利用不当的情况发生。校本课程联盟或共同体的建立也可以在课程质量的提升上有很大帮助。
  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特色学校的打造,能够提升学校的影响力、甚至产生品牌效应,但是学校不能“为特色而特色”。《教育规划纲要》不仅“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更强调“关心每个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 生动活泼地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一点重要的总体思路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主题,并提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依据修订后的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调整、完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当学校真正拥有课程意识,能够以生为本,科学、合理地研制并实施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学校课程时,学校、学生、教师、校长都将取得不一样的收获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周仁康.走向智慧的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学校课程计划编制课程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王月芬.学校课程计划与课程领导力的实现——基于上海的实践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9,(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