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关注学生的思考

2015-07-10 08: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原因在于学生不愿意动脑筋思考。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关注学生的思考,旨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关注;学生;数学教学;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六十二条中,专门谈到了思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发现这样一些现象,一些学生昨天才学会一些知识,今天再问他时已经什么都不知道了;也有一些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能够做一些习题,可是到了课后,他却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或者要费很大的劲才能做完等等。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许多,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孩子不愿意动脑筋思考。因此,笔者经常对学生说:“一定要让你的大脑像上了‘润滑剂’一样飞速旋转。”本学期,笔者教七年级数学,决心从七年级开始就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考。
一、思考的前提——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喜欢数学时,有了疑问他就会主动去钻研,有了问题就会主动想办法去解决。www.lw881.com兴趣是一个学生学好这门课的活力源泉,是思考的前提。笔者在教学中便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主要是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课堂教学中,笔者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比如:在讲去括号法则时,难点是括号前面有负系数,负号本身就是符号变化的关键,再加上还有数,学生很容易顾此失彼、丢三落四。对于这一点,笔者给学生这样解释:把括号看成是教室的门,外面的负系数看成两个障碍,你若想出去必须跨越两个障碍才可以。学生听后觉得很有意思,便记住了变化规则。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淡化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并且让学生感觉到数学课并没有那么枯燥,学生一旦不怕数学,就自然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愿意去思考,主动去解决问题。
二、思考的来源——新旧知识的衔接
学生要想很快学习新知识,必须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实践并逐步走向深入。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时,学生对同类项概念是陌生的,怎样让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呢?笔者设计了这样三组题:
第一组,你会用简便方法计算吗?(1)100×2+252×2;(2)100×(-2)+252×(-2);(3)(-3)×(-3)+15×(-3)-2×(-3)
第二组是将第一组各式中相同的数换成单项式来运算:(1)100t+252t;(2)-3a+15a-2a;(3)3ab2-4ab2
第三组对第二组中各式的单项式进行变形,变成不同的:(1)2x2-5x2;(2)4x2y+3xy
学生用学过的方法——乘法分配律顺利通过了第一组题,在解决第一组题的启发下解决了第二组题,可对第三组题议论纷纷,左思右想最后得出不能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运算,借此机会让学生说为什么不能用?学生根据前两组题很快找到了原因,从而得出同类项的概念。在这个环节,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利用已有的经验,经过思考解决了新问题,充分体验了知识的获取过程,同时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一些教师在备课中为创设情境、寻找素材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忽视了“备数学”、“备学生”,忽视了现实情境背后所隐含的数学线索,抓不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懂得如何克服难点,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定位不准,即使所创设的情境再吸引人,也很难说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因此,在注重“情境”的同时,还必须更深入地研究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另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些现实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大大干扰了课堂的进程,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数学向学生传达的是一种“模型”的思想,这种模型通常是有生活原型的,但生活原型中又往往掺杂了许多与数学无关的因素。把这些无关因素剔除,形成对数学的本质理解,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数学化”的过程。教师怎样在有限的数学课堂时间内尽快地实现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的过渡,对于“有效的数学教学”非常关键。
三、思考的知识储备——教材内容
我们要让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必须储备充足的解决相关问题的知识来支撑他的思考。那数学教材、资料就是学生的知识仓库,需要他们不断地去提取。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汲取知识。笔者是这样做的:每节课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内容,只阅读是不可以的,有的学生走马观花根本不知道该看什么,于是笔者就以“问题”来引导,对每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用“问题”形式出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些问题的设置就是备课的主要内容,每节课都要仔细斟酌,在第一个班上后感觉提问不当的马上修改,再去第二个班上课,争取达到最佳效果。
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理解教材、学习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学会些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四、思考的依据——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才会去认真思考。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时,笔者经常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其中。如追及问题有两种形式,笔者就找两名同学来表演追及的情景,让学生充分去体会,讨论交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只要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后,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完“土地面积”这一节知识后,就联系生活出了这样一道题:“如果你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总经理,现在你想要竞标一块好地,你应该做哪些前期准备?”请你订出一个计划。同学们一听当老总,个个踊跃,积极发言,有的说要先了解土地面积;有的说要先了解每公顷值多少钱?有的说应先了解市场环境、地理位置等等。最后一致归纳为三方面:1.了解土地面积。这一条应该运用所学知识,算出土地面积。2.了解市场。搞清这土地的价值,估算出每公顷多少钱?一共多少钱?3.参照自身实际,拿出投标价。这样的设计在学生的脑海里产生了强烈兴趣,教师自然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综合运用知识,既使已获得的知识记得牢固、理解透彻、运用灵活;更重要的是学生再一次体验到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而学好数学将来才能更好地生活的道理。
五、思考的核心——自我总结反思
理性的火花闪烁在每一个反思的瞬间,反思给与我们思考的灵感。我们要引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及时总结与反思,这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品质、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益的重要措施,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首先要组织学生自己梳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整理所做过的题目和探究过的问题;第二,要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所做题目逐个思考,哪些已经懂了会了,哪些还有疑惑和困难,哪些还是一知半解,并引领学生进一步辨识、确认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特征,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对新知进行自我消化、自主建构;第三,要引领学生审视、分析自己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方法,及时对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反思,才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我察觉、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反思性学习品质,才能促使学生自觉调节学习情绪,自主改进学习方法;第四,要引领学生观察、思考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态度、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对问题的分析指导等。
要想让学生学会自我总结,必须留给学生及时总结反思的时间。每节课留有3~5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思考所学知识,整节课的学习获得了什么启发?还有什么疑惑?自习课上让学生总结反思当天的学习活动,在梳理、思考所学内容的过程中,及时巩固学习成果,发现存在问题,调整学习方法。笔者主要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总结反思内容记录下来,用《数学日记》的形式呈现,以此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思考,尽力创设思考氛围,激发思考欲望,提供思考空间,教给思考方法,养成思考习惯,使他们走出单纯的知识记忆而善于联想、敢于判断、勇于创造,从而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abstract: students could encounter various problem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the causes lie in the fact that students are not willing to use their brain to think. the author attempts to concern students’ thinking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hoping to develop students’ good learning habits, thus to improve mathematics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concerning; students; mathematics teaching; interest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