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浅析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升青少年信息素养

2015-07-10 08: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信息素养
  论文摘要:列举了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的种种表现,剖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应加强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已进人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正日益受到重视,如果缺乏相应的信息素养作为后盾,在信息化社会中就会无所适从,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现代定义的信息素养是一种可通过教育的在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和意识以及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信息素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即信息道德能力。当今互联网正以其便捷、大容量、交互性强等特点为广大青少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信息获取渠道,这对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网络不是一个纯洁的虚拟世界,而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纯工具意识和纯技术观的作用,使得人们只关注信息技术中技术层面的问题,忽视了青少年人文、伦理、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随着网络日益为青少年所熟知和使用,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道德问题也浮出水面。
  1、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种种
  1.1网络言行随意放纵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在完成“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时调查发现,61.8%的学生表示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WWW.133229.COM对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动机,6.6%学生出于“好玩、表现个性”,21.3%的学生是因为“不痛快的时候发泄一下”。网上聊天交友的不负责任引发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了消极影响。
  1.2上网成瘾且玩物丧志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于海亭分析说,青少年自制能力差,是“网络综合征”的易感人群。“网络综合征”俗称“网瘾”,其征兆包括每天上网时间超长,有说谎、隐瞒上网情况和程度等行为、偷钱或盗用别人账号上网等。上网成瘾的青少年有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特征,表现出逃学,产生孤独、焦虑、压抑甚至自暴自弃、厌世等严重的心理障碍,一些人甚至会滑向犯罪的深渊。“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曾有资料显示:2000年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退学试读和转学的学生竟分别有so%以上和1/3是因为沉酒于玩电脑、上网而导致成绩下降。有电视报道美国一位母亲痛失儿子的不幸经历,她的儿子曾经玩游戏到了痴狂的境地,当他后来对游戏产生厌倦时便因厌世而自杀。
  1.3虚拟与现实的人格冲突
网络的虚拟世界给人们创造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有的人借助于网络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抑和不满,以达到心理暂时的平衡与满足,有的则借助于网络逃避现实,寻求压力的摆脱。网络的隐秘性使得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展现真实的自我”。一些现实生活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一进人网络世界就放纵自己,与现实中判若两人。调查表明,45.6%的中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不一样的人,”其理由分别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
  1.4充当“黑客”来制造病毒
“黑客”是英文“hackei’的音译,指利用通信软件及联网计算机通过网络未经授权而非法进人他人网络系统的人侵者。目前“黑客”问题已成为网络空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病毒”则是更多普通计算机用户经常要面对的问题。许多计算机用户闻“毒”色变。在“黑客”和“病毒”传播者的队伍中不乏青少年的影子。不少青少年学生认为“黑客”及“病毒”的创建和传播者是电脑高手,是创新人才。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进人学校中的数据库修改自己的成绩、窃取考试内容,闯入一些网站修改主页和数据,传播病毒,甚至在网上盗窃他人财物,走向犯罪的深渊。与此同时,知识产权问题、个人隐私问题、诚信问题等等社会问题在青少年中凸现。
  2、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原因探析
正如劳凯声教授所说,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存在的一系列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因为网上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成为终身发展的遗憾。所以,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提升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同时,查找原因,抵御消极作用,加强网络信息道德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德育新课题。

(l)网络信息活动的特点为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提供了土壤。首先,网络信息活动具有符号性和面具性,网上交往由1和0两字符为中介进行,网络交际的符号性使得交往主体可以将现实社会的善恶感、是非感、义务感等抛入无边无际的虚幻地带。在网络虚拟社会,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建构自己的性别、身份、角色背景和经历,个体身份的这种面具性,使网上信息活动的个体可以避免真实身份的表露而很少受到谴责或惩罚。其次,网络沟通的交互性使沟通双方资格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青少年的主体意识被调动和激发起来,这也是青少年迷上网上聊天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网上信息传输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内容的多元性,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有着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不同民族、国家、地域,具有不同宗教信仰、政治态度,价值观念的团体或个人均可自由出人,制造和传播信息。面对网上信息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时,青少年易受到种种诱惑,难以作出正确选择而误人歧途。
(2)青少年身心的特点是网络信息道德失范的根源。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心理成长的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认识水平、辨析能力等各方面都不成熟。面对网上多元价值往往难以选择。人的天性中本身存在着好奇心、窥探欲,加上网络世界那种“谁也找不到我”的虚幻感觉,促使自我意识脆弱的青少年好奇心、窥探欲膨胀起来,结果导致从最初好奇地随意浏览到不能自拔的精神依赖,进而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
(3)青少年“减负”后的课余时间,为网络道德失范提供了“空间”。自从教育部提出为中小学生“减负”之后,不少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目前我国不像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社会科学文化教育设施,中小学生真正拥有自己的时间后无处可去。而网络世界却能为青少年提供新鲜、自由刺激、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青少年把大量的课余时间用在网络世界之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4)德育者缺席。个体道德的形成要经玉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发展过程,青少年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发展阶段,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把道德内容传输给青少年。这对于促进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发展也同样适用。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活动依附于特定的物理实体和时空位置,并受着较多稳定的社会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束缚。而网络社会中的匿名和隐秘特点,造成德育工作者缺位,形成了道德的真空地带,对于青少年来说,这是一片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可以为所欲为的“净土”。这为激活久埋于人类心灵深处的“恶”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人们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处于不被发现并且可以逃避监控和处罚,在这种情况下,伦理道德规范极容易被践踏。
  3、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的教育
陈至立部长曾在中小学信息技术会议上报告中指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全过程中,要克服单纯技术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为此,我们要采取各种途径,建立网络信息活动的调控机制,以规范网络信息道德,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观。
网络传播管理主要依托3个途径,即网络立法、技术控制和道德自律。一方面我们要建立健全网络法规来加强管理,使网络发展从无序到有序,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技术防范,相对来说,这是最客观的手段。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力争使这一基础性工程在预防网络道德失范中起着“治本”的作用。
  3.1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内容
  3.1.1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
德是为人之本。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培养的人才必须是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才。所以,在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之中,首先应重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诸如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文明意识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要学习胡锦涛有关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只有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才能在行为上做到“自律”“自警”,分清是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崇尚科学,学习先进的东西,摒弃陋俗恶习,遵纪守法,健康成长。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