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具有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世情与国情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继承与发展的结合、真理与价值的结合等一系列理论特性。这些理论特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结合点。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结合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特性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要的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和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它具有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世情与国情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继承与发展的结合、真理与价值的结合等等一系列理论特性。这些理论特性是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结合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其各门课程应当紧紧抓住这些重要结合点,积极、深入地渗透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教学,努力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课堂、深入大学生头脑,为培养新一代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思想基础。
一、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让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互变化中关于世界重大问题和中国发展问题的智慧结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wWw.133229.cOm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它的灵魂,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是它的理论品位,人民利益至上是它的首要价值原则。它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蕴,体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反思性与前瞻性的统一、批判性与包容性的统一、科学性与务实性的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原则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等等鲜明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对大学生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向他们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以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的传统性与时代性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结合的理论特性,要求我们必须紧密联系它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现实依据这个重要结合点,在历史性纵向联系与现实性横向比较的有机结合中全面展示它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
首先,要让学生在历史的纵向联系中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从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现实是在历史中生成并在历史中具体化的。以社会现实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抽象的,它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特征,这正是它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的一种体现。说明这种阶段和特征上的差别是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只有通过历史地揭示以往阶段与当前阶段的内在联系,才能说明历史进程的规律性与特殊性。对于当代大学生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不仅可以通过历史来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而且能够通过历史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其次,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横向比较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现实依据和社会要求,从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要阐明一个理论体系,就必须充分揭示这一理论体系植根其中的社会现实。社会现实既是理论体系的深刻基础,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是社会现实的理论表现,从根本上说,它就是三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高度思想概括和理论表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必须讲清楚它产生、发展和存在的客观依据,讲清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经验和成就。只有这样,才能让当代大学生真正体会到三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成就,从而使大学生们真正理解和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世情与国情的结合:让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双重维度和本土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理论特质。在强调民族性和本土特色的同时,它密切关注世界发展和变化的趋势,又体现了它重视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并解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性。对大学生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当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理论特性,围绕世情与国情这个重要结合点,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国际国内形成条件,尤其是其民族的、本土的理论特色。
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国视野和本土特色。“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2]离开中国的国情,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是具有世界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但是,它必须同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改造世界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要影响中国社会,就必须充分考虑中国本土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始至终从我国实际出发,用以解决我国实际问题。它立足于中国实际,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要求紧密结合,并熔铸于本民族的创造活力之中,凸显了中国式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得到了具体化,使其每一表现都带有中国特性,从而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的、本土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也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它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次,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视野和世界特性。这主要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注意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把握不同阶段的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推动中国发展,从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揭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振兴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本性和价值内涵
大学生接受并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关键,是深入理解并把握它的实践本性和价值内涵。在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牢牢抓住理论与实践这个重要结合点,向学生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内涵及其在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具体过程,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本过程,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中全面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内涵,用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之成为大学生的思想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实践,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总结和提炼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经验,有着鲜活的实践特色。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从实践的需要出发,用不断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大现实问题作出科学回答,也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实践催生理论、理论又回应实践的过程。这个辨证统一过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所具有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内涵和实践本性。
理论从实践中来并由实践加以检验,实践由理论加以指导和推进,这实际上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说,虽然其植根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但它同时也是划时代的理论创新,是这一时期指导社会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的实践就是盲目的,就会迷失方向。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另一方面,理论自身的生命力必须通过干预现实生活才能得以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实践性为本质特征,它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实践为目的。它要指导实践,就必须融入现实生活,在具体的实践中实现理论的突破性发展。事实上,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历程,到处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和实践原则,到处都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立场和理性光辉。
四、继承与发展的结合:让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创新和创新本质
解释和改造时代现实问题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体现了一种理论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科学的,在时间上具有普适性。但是,随着时代和实践主题的变化,它必须丰富内涵,增添新的内容,必须对新的时代及其主题作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和解释,使其理论符合当前新的实际,从而积极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始终体现它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秉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特质,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体现中华民族的本土特色,顺应当今时代的潮流与趋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和生命力,也体现了它继承与发展辨证统一的理论特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和创造力,一方面,表现为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问题实现了重大突破,主要包括:(1)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传统观点和认识做出新的科学结论,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和理论的重大突破;(2)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些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做出了科学阐发,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的突破性贡献;(3)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提出了以往马克思主义者没有提出的新理论,如“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及其成功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做出了创新性贡献。另一方面,表现为它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相应地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尤为特别的是,这三大理论分别产生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同历史阶段,它们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传承、延续,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不断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推向前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本质。江泽民同志指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4]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也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越发展,认识越深入,理论越完备,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创造性特征。
当代中国马思主义要被当代大学生理解和掌握,就必须体现它对时代现实问题的科学解释和现实改造功能,体现它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能力。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与发展辨证统一的理论特性这个重要结合点,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辨证统一关系,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在继承与发展的辨证统一中充分演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创新魅力,以增强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感悟。
五、真理与价值的结合:让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宗旨和价值目标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始终坚持这一基本观点,因而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原则。始终追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因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宗旨和价值目标,这充分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理性和价值性辨证统一的理论特性中。
首先,以实现人民的最大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决策判断的最高原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的利益是实践的目的。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判断依据根本在于其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作为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始终以实践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正确地反映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地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成功地指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不断地实现和扩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可辩驳地体现和验证了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其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视为一切实际工作和理论创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取向上的人民主体性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二是始终把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最高价值评价标准;三是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的。马克思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要以人为目的,自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主体论”思想,始终强调最广大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强调要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建设为民;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意义和目的意义的统一,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反复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继而我们党又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理论,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6]进一步凸显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的发展的首要地位和基础意义。这些思想和理论观点都突出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群众主体性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原则。
最后,坚持理论的实践检验标准与人民利益至上价值标准的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一致性。就理论而言,真理性是价值性的前提,价值性是真理性的目的,真理性与价值性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确认理论是否为真理,必须经由实践的检验和判断;但仅仅如此,还不是目的,还需运用真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实现其作为真理的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价值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与历史发展规律是一致的,凡是符合规律的要求通过实践主体的努力是一定能够实现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历来坚持真理的实践检验标准和满足人民利益的价值标准的统一,强调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系列规律,成功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检验了其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同时,它致力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最大程度地实现和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把理论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有机统一起来,既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又合乎社会发展的目的性,充分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一致性。
在对大学生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理性和价值性辨证统一的理论特性这个重要结合点,积极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尊重规律,追求真理,尊重实践,注重创新,努力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宗旨和价值目标;积极宣扬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的执政理路和价值理念,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深入地植根于大学生的头脑,以引导他们接受和拥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增强和巩固他们学习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坚定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3]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1.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杜会,开创中国特色杜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共产党人[j].2002(12):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杂志[j].200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