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再谈以学生为本

2015-07-06 10: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本文从以学生为本出发,结合新教材教学,对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生物教学;学生;教师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教学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我们教师经常探讨的问题。然而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依然把生物教学变成了灌输式教学,把生物知识变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依然“穿新鞋走老路”。这样,课堂上教师累死累活,学生死气沉沉,结果却收效甚微,课堂效率低下。现就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编写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教材编写体系的特点一改传统高中生物教科书的知识传授体系,将教科书分为“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两大板块,旨在构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体化的自主学习体系。wWW.133229.CoM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活动转化过程。学生是信息的加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造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单一的“师者”而是“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协作者存在。
“自主学习”板块包括:(1)积极思维栏目,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概念理解图表,分析归纳,预测判断,解决问题,建立模型,信息处理等思维过程,自主学习新知识。(2)边做边学栏目,主要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一般通过传统实验、制作、调查、观察等操作活动学习新知识。(3)课题研究。这一栏目主要是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与实验,交流与合作,结论与反思,集中体现“倡导探究性学习”。(4)放眼社会。这一栏目是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5)回眸历史。主要是让学生回眸生物科学发展历史,了解科学家的丰功伟绩和艰辛工作。(6)评价指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与思考,恰当地自我评价,并通过自我矫正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
“自我发展”板块包括:(1)历史长河。主要介绍某些生物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过程。(2)知识海洋。主要介绍某些生物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状况。(3)继续探究。主要是强化探究能力,紧密联系社会与生活实际,为希望进一步发展的学生提供机会。(4)走进职业。主要是进行一定的职业指导,包括进行创业指导。(5)拓展视野。主要是介绍生物科学的热点进展,以及生物科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6)研究性学习。主要提供可供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供教师因材施教。
新教材更尊重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活动转化过程。学生是信息的加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造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主体性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人的能力方面,也包括人的情感方面和意志方面,而其根本特征是从人本体方面呈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学生的主体性则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具体表现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创立的诱思探究教学科学论认为:所谓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把学生作为接收和加工信息的主体、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并获得自身主体性实现的主体。这里所说的认知结构,不仅仅是指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而且指头脑中完整的“知识——认知——情意结构”,因为三者往往形影相随,难以单独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具备四种主要特征:
第一,能动性。是指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认识客观世界,并获得自身主体性的不断完善。积极能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的特性,学生的认识也不例外。教师要善于不断地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去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
第二,独立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教学活动中凡属在教师科学组织下,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动眼、动口,特别是动脑而独立完成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探索和研究。

第三,创造性。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探究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创造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表现,学生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设置激思的疑问,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切切实实地开展创造性教学。
第四,发展性。是指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自我,都具备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内在需求,以便使自我的主体性不断实现。这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最终归宿。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来服务学生
教师“闻道在先”,教师的经验更成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水平远远高于学生。教师“知识权威”在传统教学中的影子时时浮现在新课程教学的课堂中,这样会扼杀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单一的“师者”而是“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协作者存在;教师的职责已不再局限于传承知识,而是在于为学生主动寻求知识、获得信息、整合信息提供帮助、创设情景;在于判断学生有哪些需要,从而正面引导,成功激励;在于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完善学生认知。
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促进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保持平等的交流关系,创造平等的课堂环境,成为学生的学友,教师要从人的认识过程规律出发,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促进者,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教学,新课标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教材虽然是对课标的具体阐释,但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却是内隐的,需要教师很好地领会、开发和创新。只有把握并处理好课标、教材和教学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才能使教学富有成效。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依据课标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灵活地把握和处理教材,整理出达到教学目标的知识点。理顺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组织好知识点间的呈现次序及呈现方式,同时设计好学生探究各个知识点的素材。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思考中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智力的契机,巧妙搭桥,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究新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培训手册[z].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abstract: starting off from students-orientation and based on new textbook teach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biology teaching in the light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textbook; biology teaching; students; teachers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