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关于家庭感恩教育的若干思考

2015-07-06 09: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和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对于提升孩子的精神境界和品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家庭感恩教育观念存在误区、家庭感恩教育缺乏科学引导、家庭感恩教育环境不良、家庭感恩教育出现功利化倾向等四个方面探析了目前我国家庭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及成因,并针对原因提出加强家庭感恩教育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家庭感恩教育;现状;成因;建议
“恩即恩惠,就是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现代汉语词典》)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为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产生感激之情的一种心理体验。会感恩的人,才会懂得相互理解、相互关爱,才会对生活和对别人心存感激,才会生活得更有情趣和更有意义。
一、家庭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感恩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家庭是“三位一体”教育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这一体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尤其在感恩教育方面,家庭更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首先,家庭是孩子养成感恩意识的第一个平台,父母是孩子感恩教育的启蒙老师。www.133229.cOm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站,最初的教育发生在家庭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越早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由此而形成的习惯也将伴随孩子一生。”
其次,家庭感恩教育效果明显,是由家庭特有的优势决定的。
1.家庭教育具有随机性。父母与孩子长期、全方位密切接触,可使感恩教育渗入生活,随时抓住生活点滴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2.庭教育具有亲缘性。父母为孩子提供帮助最多,是孩子最信赖的人;孩子对父母的情最深,意最切。感恩父母,往往是许多孩子养成感恩意识的起点。
再次,家庭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场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道德教育主要的场所是家庭。”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品德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即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二、家庭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及成因
家庭感恩教育意义重大。然而,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养而不教,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对孩子的教育内容更多地停留在智力和成绩方面,片面求智,很少涉及道德品质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么溺爱娇惯,要么简单粗暴,对孩子的感恩教育缺乏科学引导。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其成因有三:
(一)家庭感恩教育观念存在误区
现代家庭中爱的错位及感恩教育的不作为,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形成。
1.错误“养育”观念的影响。现代家庭,独生子女成了家庭的宝贝,不少家长无私地为子女奉献,忽略了教育孩子应该对长辈的付出有所回报;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懂得也学不会感恩,等孩子大一些再教育也来得及;一些家长甚至错误地将对孩子的教育完全归于学校,家长只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从而忽视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培养。
2.片面成才观的影响。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十分强烈,不少家长在“分数第一”思想指导下只注重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缺乏对社会生活知识和规则的强调,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忘记了还应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3.传统“荣亲”观念的影响。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给孩子灌输“只要学习好,就是对我好”的思想。还有些家长爱攀比孩子的成绩,使孩子长期在攀比的环境中把自己误解为满足父母虚荣心的工具,认为自己只要成绩出众,成就非凡,满足了父母的虚荣心,就是对得起父母,就是报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而遗忘了本应尊重和感恩父母的那份真情。
(二)家庭感恩教育的引导缺乏科学性
1.感恩教育方法呆板陈旧。家长们在教育时往往采用空洞的自上而下的说教、灌输方式,如“你应该学会感恩”、“你必须这样做”。这种强势呆板的说教,吸引不了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幼童;容易引起处于叛逆期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可能导致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的反感。感恩教育难以收到实效。
2.感恩教育形式化。一些家长往往重口头教育,而忽略孩子的行动锻炼。由于缺乏体验感恩带来的快乐感受,孩子很难将感恩情怀内化为自身的需求,缺乏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容易出现“说的比唱的好听”现象。
(三)家庭感恩教育环境欠佳
1.家庭缺乏感恩教育氛围。
有些家庭,父母回避感恩话题,对感恩行为嗤之以鼻;有些家庭,父母对自己的长辈怨这怨那,恶语相向,家庭成员之间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常为一点小事破口大骂、大打出手。长此以往,孩子在压抑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感情受到伤害,感恩之心也会减弱甚至泯灭。
2.家长榜样作用的缺失及错位。洛克在《教育漫画》中指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影响最大的榜样,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然而,一些家长借了他人钱物之后,故意躲避债务,借而不还,不知感恩;还有一些家长对他人给予的帮助不以为然,甚至吝啬说声“谢谢”。孩子长期耳濡目染,想要建立感恩意识实属难上加难。

(四)家庭感恩教育出现功利化倾向
一些家庭过多地从功利层面强调感恩的意义。曾听一位母亲对上大学的儿子说:“某某领导对你很关心,你要多联系,说不定毕业的时候对你找工作有帮助。”这种感恩教育难免让人产生疑问:这会不会帮助孩子形成利己观念呢?难道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就不值得我们联系和感恩吗?
三、加强家庭感恩教育的若干建议
(一)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家长应树立“养”、“育”结合的全面教育观。家长除了满足孩子衣食住行这一物质层面的需求,更应注重孩子精神及道德方面的需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育”。家长在与孩子共同生活时,引导孩子对他人的帮助道一句真诚的“谢谢!”,当他人遇到困难时竭尽所能帮助对方,为辛苦劳作归来的父母端凳倒茶等。
2.家长应树立多元的成才观。树立多元的成才观,要求家长转变“重智轻德”的观念,在看重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读书的首要价值不是“升学”,不是为了获得学历身份,而是提高能力与素质。不仅因为孩子的优异成绩而自豪,当孩子乐于助人,懂得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孝顺长辈时,更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3.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家长应把“学会做人,学会关心他人”作为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孩子是拥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应视其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应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二)家长应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家庭感恩教育
1.感恩教育应做到以情动情。感恩教育需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孩子的接受能力,选择适合孩子的感恩教育方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面对处于逆反期的孩子,说教灌输的方式必然行不通,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对话谈心,让孩子体会他人的付出,从而激起孩子的感激之情,在自然而然的情感交流过程中帮助孩子培养感恩意识。
2.感恩教育应做到“知行合一”。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即感恩教育应以孩子形成感恩观念和行为为目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讲求“知行合一”,引导孩子将感恩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如,可以教育孩子从身边的小事着手,为劳累的父母做一次家务;为辛勤付出的老师倒水擦黑板;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真诚道谢等。把“感恩”的种子植入孩子心灵深处。
(三)家长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感恩教育环境
1.家长应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感恩教育氛围。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孩子的爱心不需要刻意培养。家长给孩子讲知恩图报的小故事;登门感谢“恩人”时尽量带孩子前往,使孩子在有意无意中感受到爱与恩的交融,久而久之孩子会自然地表达出自己的爱与关心。
2.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道德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和教育。教子千遍,不如自己做一遍。无论工作多忙,都别忘了在假期带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逢年过节、老人生日,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家长若能以身作则,处处感恩,特别是孝敬长辈的言行,定能达到“无为而为,不教而教”润物于无声的理想教育境界。
(四)施恩不图报,家长应防止感恩教育功利化
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出自对生活及他人的感激,是非功利的,它不是投资,应该不求回报。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时,千万不要亵渎感恩的内涵,把感恩教育庸俗化。感恩教育应该上升到更高层次,即“施恩不图报”,这才是感恩以及感恩教育所应有的高尚境界。
法国杰出的雕刻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以家庭为感恩教育的起点,让孩子怀着感恩之心,去迎接和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2]严加银.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探究———以传统孝道为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3]彭春丽.论感恩教育缺失问题[j].求索,2007,(9).
[4]朱永新.漫谈感恩教育[j].天津教育,2007,(1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