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认为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认知障碍和心理障碍。
【关键词】学困生障碍及成因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学困生。学困生问题不止困扰着学困生自己,同时也困扰着家长、教师。长期以来,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和家长以及心理专家都在研究这个热点问题,试图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密钥。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其成因大同小异。只有弄清楚学困生的成因,才可以顺藤摸瓜、对症下药,这样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联研究者发现,学困生是由于诸多的后进现象之积累、融合而成的结果。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由多方面的主客观因素构成。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原因一般是由于他们内在的两种心理系统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的缘故。第一种系统是认知系统,包括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认识活动能力(如感知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和学习方法;第二种系统是心理动力系统,它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学习习惯等。这两种系统如同自行车的前后轮子,一旦发生故障,便难以运转。简而言之,前者叫做认知障碍,后者叫做心理障碍。
一认知障碍
1.观察力差
观察是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感性资料。WWW.133229.cOM学生对各门功课的学习,必须具有良好的观察力。通过观察,领会知识,明确概念,解决问题。而学困生的观察力却很差,且不善于观察。久而久之,仅有的一点观察力也变得模糊、薄弱。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观察力薄弱是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2.记忆能力差
学困生的记忆方式大都停留在机械记忆上,记忆的时间一般较短,属瞬时和短时记忆。因而其遗忘也快,准确性偏小。如:一首古诗,一般学生三两分钟即可背得滚瓜烂熟,而学困生需很长时间,结果仍记不住或出错。
3.思维的独立性差
学困生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很少去做深层的思考,因而陷入片面性或极端性。于是在学业上,总是跟不上趟。学习与理解也就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且思维品质也不具广阔性、深刻性和变通性。
总之,学困生在认知系统中的其他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薄弱点或障碍,如:联想、想象能力差等,缺少足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二心理障碍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人的各种活动都由一定的动机引起。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而达到其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其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漫无目的地学习是学困生所具有的共性或倾向,失去目的的学习态度定然决定其学习表现,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实践告诉我们,学习成绩对学习态度同时具有一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学习目的、动机与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表现与学习成绩之间形成了因果关系。
2.学习兴趣差
学困生的情绪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左右。其学习兴趣易发生转移,摇摆不定。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学困生的兴趣特征大都不指向一定的对象,兴趣范围狭小、单调、贫乏、不稳定。德国诗人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古今中外,凡是学术上有所造诣,事业上有所建树,乃至一切发明创造,无一不与兴趣结缘。学困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各类活动都不愿参加,从而失去学习的驱动力。
3.意志品质差
这是学困生的共性倾向,从以下两点可以看出:(1)自控力。小学生的自控力较差,易受别人影响,而学困生就更差了。有时或偶尔地也想好好学习,想得到老师或家长的夸奖与重视,然而由于自控力差,禁不住外界环境的诱惑,学习成了额外的负担。(2)耐挫力。十年寒窗苦,学习是苦差事。在学习过程中,总有难题出现,老师的爱心再多,也免不了会批评学困生。而学困生呢,一旦遇到难题,被批评、受指责、被同学嘲笑,便垂头丧气,不思学习,精神颓唐,萎靡不振。学困生还有较大的惰性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其意志更不具持久性,作业不能独立完成,家庭作业更不用提了。学习完全失去恒心和毅力。偶有好情绪,也只能维持“五分钟热度”,然后又索然无味了。这都是学困生耐挫力差的典型特征。
4.自我评价低
学困生遭受挫折之后,失去了学习的目的、信心,热情更是荡然无存。来自老师、家庭、学生等方面的压力使之厌学、逃学,从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
5.学习习惯差
习惯铸就人生,是指好习惯。学困生的不良习惯表现也是显而易见的。书籍不能归类摆放,文具盒里总是缺三少四,钢笔没套;小尺半截;课本不是皱皱的,就是没封面,学期不到一半,书莫名其妙地失踪了。这些表象,也有可能是生活习惯不良而致。
总之,学困生由于心理素质差、认知能力差,铸成其自卑心态,整日里被自卑感、孤独感、寂寞感、遗弃感所包围着、折磨着。于是便造成了使之更难逾越的心理障碍。总是在失败中挣扎,得不到成功的乐趣。学业上的欠账越来越多,直到无法偿还,造成学业断层。学习终因“困”而掉队,这就是学困生的成因过程。我认为,如果老师、家长以及学困生本人能够明白并遵循着这个成因过程去诊之、医之,对其症下其药。也许,学困生终能走出“学困”之低谷,从而步入学优之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