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6-05-27 09: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文章对台湾地区实施的创造力教育进行了研究,梳理了台湾创造力教育的政策体系和推动措施,总结了台湾高校创造力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大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供借鉴的启示:制定完整性和延续性的创造力教育政策;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运行机制;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

 

台湾的创意蜚声海内外。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15全球经济体创新力排行榜,中国台湾地区创新能力排名世界11,位居亚太第3,仅次于日本和新加坡;创新驱动经济体最关注的创业期待指标排名全球第1;“新产品发展新技术开发指标分别排名全球第2和第3。除高端科技创新以外,台湾民众的创新理念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设计独特的创意美食、创意手工艺品和创意生活用品,身处台湾,会感受到创新创意无处不在。如此骄人的创新成果,离不开教育对民众创造力的重视和培育。

 

课题组成员多次赴台湾高校长短期进修,对该地区的创造力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笔者发现,与创业教育比,台湾地区更加重视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秉持人人皆有创造力”“创造力是可以教的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创造力教育,激发整个地区民众的创造力潜能,提升民众创造力和地区竞争力。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台湾高校在实施创造力教育推动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所以本文以台湾高校实施的创造力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可供大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借鉴的经验。

 

  一、政策与计划:台湾高校开展创造力教育的背景

 

  台湾地区创造力教育开展得较早,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萌芽阶段、6070年代的实验阶段、7080年代的推广阶段、90年代的立法阶段以及20世纪初的大发展阶段,到目前已构建了较为成熟的创造力教育政策体系与实践机制。

 

台湾以打造创造力地区为目标,多部门共同推动创造力教育,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均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各项经济、科技、人力发展方案均把发展创造力与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议题。2002年,台湾发布了《创造力教育白皮书》并实施了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2002—2008)

 

2002年,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第一期开始实施,针对各教育阶段,推出创意学子、创意教师、创意学校、创意生活、创意智库、创意学养等6项先导型行动方案;2006年,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第二期开始实施,推动地方创造力教育(初中、小学)、创意高中职(高中、中职)、创意学院(高等学校)、成人创造力教育(社区学院)4个子计划,深入推进各阶段创造力教育。2008年,创造力教育中程计划结束,成果丰硕。2010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推出想象力与科技研究/实作能力培育整合计划,大力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该计划一直持续至今。2011年,又推出了未来想象与创意人才培育中程计划(2011—2014),使创造力教育得以持续、深入地开展。

 

  二、机构与课程:台湾高校开展创造力教育的实践经验

 

  1.台湾高校成立创造力教育专门组织,有力推动创新教育。台湾高校非常重视创新教育,多数高校都成立了创造力教育方面的组织机构,专门推动以创造力教育为核心的创新教育。例如,台湾政治大学成立了创新与创造力研究中心,从事创造力教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组织创意学分学程专班和未来学院,进行创意招生选拔、设计跨领域课程和组建多元师资授课,培养创新创意方面的精英人才;打造创意实验室,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为教师的创意教学和学生的创新体验营造创意的环境。台湾师范大学则整合全校的行政、教学、科研等各方面资源成立创意学院,举办创造力发展硕士学位班,培养创造力教育师资。台湾大学设置创意创业学程推动和咨询委员会,举办创意创业学分学程培训班,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创业实践。笔者通过文献查找、实地参访等形式研究了台湾远东科技大学、台湾正修科技大学、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等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发现这些科技大学也都成立了推动创造力教育的专门机构。例如,远东科技大学成立了创造力中心,开设创造力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大赛、国际发明展,促进创新成果孵化创业。台湾正修科技大学成立生活创意学院和创意产业经营学位学程,分别培养时尚生活创意设计人才和创意产业高级管理人才;成立新创及技转中心,协助该校各科技中心推动技术开发、技术转移和企业新创等相关工作;成立创新育成中心,帮助师生对接政府、行业、企业资源,促进创新技术产品开发及商品化,辅导新设中小企业运营并成功创业。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台湾高校普遍开设创造力教育课程,成效显著。广义上看,创新能力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核心,包括想象力、创造力、创新机制和创业精神;狭义上看,创造力是创新的知识基础,创新是创造力的具体实践,而创业则以创新成果为源泉。因此,台湾高校尤其重视创造力教育。台湾地区有150多所普通高校和技职院校,笔者查询到了其中98所高校的选课系统,结果显示,台湾大学、成功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等69所高校开设了创造力教育课程,如创意思考”“创意思考与问题解决”“逻辑与创意思考”“创意发想与实践等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且多数高校以必修课形式开设相关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激发全体学生的创造潜力。

 

除创新思维训练方面的必修课程外,一些高校的部分专业还开设了专业领域的创新课程供学生选修,如机械设计与创新”“服务创新设计与验证”“创意设计行销”“资讯科技与创新”“文创产品开发实务等。关于创业教育课程,这98所台湾高校中有52所高校开设了创业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数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很少有校级层面的创业必修课。因此,与创业教育相比较而言,台湾高校更加重视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并注重与创业教育的衔接。在创造力教育政策和高校创造力教育的推动下,台湾大学生在国际创意大赛、设计大赛中屡获大奖,亚太地区的十大设计名校中,台湾地区就有6所。台湾高校的创造力教育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三、借鉴与启示:构建完整的政策体系、融合的运行机制和衔接的课程体系

 

1.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目标,制定具有完整性和延续性的创造力教育政策,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与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设计完整的政策体系,并使前后政策具有延续性。为了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教育部门、经济部门、文化部门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整体制定个人、学校、产业、社会和文化等多层面、多主体协同创新创造的促进政策与落实计划,开发个人的多元智能和创造潜能,营造学校的创新创意教育环境,鼓励产业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孕育创意蓬勃的生态文化。

 

创造力教育从娃娃抓起,应整体制定从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成人教育等各个阶段衔接融通的创造力教育政策和具体计划,开发适合各阶段年龄特点的创造力教育课程。幼教和中小学阶段注重创造潜力的开发,大学阶段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人教育阶段注重创新工作和创意生活方式的引导。政策推动的对象,大众与精英并重,既要培育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也要基于人人皆能创造的理念,开发大众的创新潜能。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政策和计划,普及创造力教育,提升全体民众的创造力和国家竞争力,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保障。

 

2.以创造力教育为核心,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运行机制。台湾高校普遍成立了创造力教育专门机构,整体推动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大陆高校可以借鉴台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成立创意创新创业发展中心” (以下简称三创中心”)创意成型中心创新育成中心三创中心统筹全校的三创教育工作,负责三创整合性课程设计,服务与协调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意创业工作活动,指导学生申请专利,推进创新成果参加国际发明展,协调创意成型中心创意育成中心开展创意孵化和创业孵化工作;“创意成型中心指导学生创意专题制作,形成创意成果,该中心由设计学院、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等相关学院联合成立;“创新育成中心拓展政行企校资源,辅导师生将创意成果商品化,实现创意成果的技术转移或自主创业,该中心由产学研中心和其他相关部门联合成立。

 

学生首先在三创中心的服务下萌生创意的种子,接着在创意成型中心的指导下进行创意实作,最后在创新育成中心帮助下发展完善,育成创业。三个中心协作运行,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的有机衔接。在三个中心协调运行的基础上,建构实体创意和虚拟创意双平台,普及学生创意实践能力。例如,打造创意发想室”“创意格子铺”“流动创意市集等实体创意平台,营造轻松活泼的创意环境,催生学生的创意;打造网络创意空间等虚拟创意平台,提供创意素材资源,方便师生创意作品的交流分享。

 

3.创业教育与实践为目标,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高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创造力课程,并以创造力课程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与实践为目标,构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可以依据基础课程、延展课程、领域课程、实作课程、衔接课程和创业课程的设计思路,整体设计创造思维训练多元创意发想专业领域创新创意专题实作创新与创业创业理论与实践”6个环节的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在新生入学之初,开设创造思维训练课程,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开设多元创意发想课程,传授学生创新技法,启发学生的创意;同时,开设专业领域的创新课程,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的作用,让创新成为有源之水;创新思维训练”“多元创意发想和专业领域创新课程学习之后,不少学生产生了创意,此时开设创新专题实作课程,帮助学生筛选创意,指导学生专题实作,将创意转化为实物;创意转化为创业才更有价值,接着开设创新与创业融合课程,前续创意课程,后接创业课程,促进创意增值,如开设创新与创业”“创意实践与创业”“文创产品设计与创业等课程;开设系列创业课程,如创业学”“创业基础”“创业财务与创业计划”“创业机会与风险防范”“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促进创新创意成果的转化。

 

  作者:黄华 颜正英 来源:教育与职业() 2016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