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支架型情感教育理论对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启示

2016-04-19 10: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支架型情感教育是从情感维度方面改进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反应,形成自己的学习意愿和态度,发展学生的学习成就、身心健康和自主性。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利用情感性支架能够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良性情感,降低不良情感,促进幼儿产生建设性的情感反应,提高幼儿园情感教育质量。

 

  林斯顿指出:教育是观念和情感的教育;师生互动是情感与思想的交流;若要探索自然和社会,师生就要带着情感与期望上路。情感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其中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被认为是情感教育的核心。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园应加强情感教育,注重师幼的情感互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把幼儿培养成为健康活泼、自主自信、合作宽容、友好交往,具有良好情感素质的人。

 

  一、支架型情感理论的主要观点

 

  美国研究者杰里·罗西克及其研究团队通过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实际教学中有一种特殊的教学支架——情感性教学支架,借用支架探讨教学中教师利用情感支架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方式。支架原意为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心理学家伍德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描述同行或有成就的人对某人的学习过程所施予的有效支持。维果茨基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怎样引导着教学的进行,帮助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基于此,罗西克将情感性支架定义为教师采用类比、比喻及叙事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对特定学科内容的情感反应,并且可以促进学生学习。

 

  支架型情感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情感维度方面改进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反应,形成自己的学习意愿和态度,强化学生的学习成就、身心健康和自主性。同时,在教学中促使教师从忽视学生的情感反应变得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反应。在罗西克的理论中,教师关心的情感分为建设性情感和非建设性情感两类。建设性情感是指当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所要学习的内容时所产生的情感。非建设性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时的分心或者学生学习受到抑制时所产生的情感。教育中教师通过提供情感性支架,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情感性体验,增强他们所认为的那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的情感,降低他们认为会抑制学生学习的不良情感。师生的情感互动不仅有利于学科知识的学习,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自主自信、合作交往及良性情绪情感的建立。

 

  二、支架型情感理论对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启示

 

  ()教师应具有情感教育意识。

 

  由于受到升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影响,某些幼儿园虽然在理论上坚持《纲要》和《指南》的精神,但在实际教育实施中仍然难以摆脱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的错误倾向,这造成幼儿园情感教育意识的淡薄或者回避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强化知识性的学习,忽略幼儿的兴趣及情感体验。这样的教育方式也许能使幼儿学会不少知识和技能,但无法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充满爱的心灵及快乐的心态。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幼儿园实施情感教育就是一种爱的教育,教师积极情感的投入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对幼儿的情感投入可以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获得幼儿的信任,激发幼儿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获得这种良性情感体验,会对周围的人、事、物抱以正确、积极向上的心态。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与幼儿达到共情,体会孩子的心情,把握幼儿的情感特点与变化规律,抓住时机,以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适时的情感教育。

 QQ截图20160406170637.jpg

  ()在活动中建立情感性支架,关注幼儿的情感反应。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目标包含知识技能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这三方面的目标缺一不可,共同作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在教学活动中,只突出幼儿的认知目标,或者只把情感教育作为促进情感教育发展的工具,忽视幼儿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内心情感需要不断地重新整合,渐渐符合社会规范。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与各年龄段的教育内容,在实施中关注幼儿的情感表现,提供适宜的情感性支架,激发幼儿对活动产生情感性体验,有效地促进幼儿良性情感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合作与交往的发展。

 

  当幼儿在活动中缺乏先验知识或缺乏完成任务的能力时,教师可以选择幼儿熟悉的或有过成功体验的类似活动引发对当前活动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的兴趣,引起幼儿的注意,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自信和成就感,避免失败挫折感的产生。当幼儿对某一熟悉内容产生不感兴趣、厌恶、恐惧等情绪时,教师可以把活动内容先渗入幼儿不熟悉的情境下,将活动的内容与能够使幼儿产生积极的、自信的、体验的事情联系起来,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削减负性情感体验,发展良性情感。如在开展认识昆虫这一主题活动时,许多幼儿对昆虫表现出害怕和恐惧的情绪,教师这时不能强行进入,可以采用幼儿不熟悉的法布尔的故事作为情感支架,在故事中逐渐放松,降低幼儿的不良情绪,引起幼儿对当前活动的兴趣,实现活动目标。

 

  活动中情感性支架的提供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关注幼儿身边发生的琐事,挖掘情感教育的资源,将其渗透于幼儿园活动的各个环节,产生体验,养成习惯。

 

  ()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幼儿情感体验。

 

  学前儿童认知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具体形象化,他们的认知活动依靠具体的事物或对事物表象的联想,不会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进行直接推理。幼儿情感的发展具有直接、易感性,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趣味形式,生动、形象地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最好的教材。幼儿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身临其境感受,充分理解和接受情感世界,进而达到丰富其情感体验的目的。幼儿极易接受外界的情感信号,教师可以带幼儿到大自然中体验,也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的艺术作品和社会生活情境,利用情感体验净化幼儿的心灵,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方式,也是学前期情感教育重要的教育手段。区域活动是通过幼儿亲自操作活动材料亲自体验活动过程而获取知识经验的教学形式。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可以无拘无束地游戏,自由选择主题和玩伴,积极探索与尝试。不同的区域活动可以带给幼儿不同的游戏体验和情感体验,让幼儿从中获得各种情感的发展。在区域游戏中,幼儿之间学会了相互分享、互助、轮流,懂得了合作与竞争等,促进了他们积极情感的发展。

 

  ()建立家园合作共同体,共同关注幼儿的情感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假如儿童在家里没有受到情感教育,他就不可能用心灵认识世界和接受老师的话,他所了解的是他听到和谈到东西的逻辑意义,而情感上、心灵上的潜台词他是不会明白的。可见家庭情感教育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关键。

 

  首先,家长应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和配合幼儿园教育活动。幼儿的良好发展不是幼儿园单方努力可以达到的,需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幼儿园教师可通过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家园联系栏、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关于家庭对幼儿情感形成的重要性及教育理念,将幼儿园的情感教育渗入家庭,使得家长能主动与教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优势,共同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其次,建立以幼儿园为主导的家园合作共同体,提高情感教育质量。幼儿园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各方教育力量的参与。家园合作共同体是以幼儿园为主导,由幼儿园领导、教师及家长委员会成员组成,根据各年龄班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共同研究和制定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具体要求、实施方案,听取家长的意见,并及时调整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掘家庭和社区的情感教育功能和教育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与长处,加强幼儿情感教育。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