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生命教育理念下减灾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

2016-04-14 11: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减灾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以课程形态、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为一体的建构过程,在互渗与融合中建构减灾教育框架,实现课程对减灾教育素养培育的功能整合,在活动和体验中获得减灾的真知、真感,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感,增强学生珍惜生命的意识。

 

  一、减灾教育:适应生命教育的诉求

 

  20138月,我校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对减灾教育课程进行原点创新,继而顶层推动,而原点创新始于对减灾教育课程概念进行新的诠释,201410月,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在我校如期建成。

 

  我们认为,减灾教育课程是一种敬畏自然与关爱生命的课程;是一种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课程;是一种价值坚守与责任担当的课程;是一种探索发现与主动创造相结合的课程。

 

  二、课程架构:系统的顶层设计

 

  ()软硬件并举,夯实课程建设基础

 

  我校在原有地理生态园、多媒体数字化地理专用教室、地理情境室、环境探究室、防震减灾体验馆、生物多样性体验和研究中心、无锡市禁毒教育基地、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站、国家区域气象监测站、区域地震监测网等课程资源基础上,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学习环境建设,进一步拓宽视野、创新思路,通过整体设计、优化升级,依据《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实施方案,通过走访上海七宝中学、上海仙霞中学、常州北郊中学及靖江中学等省内外课程建设的特色学校,采取座谈、听介绍、看资料、临场馆的多种方式,实地了解兄弟学校建设的具体做法与取得的成效,多次召开相关学科的研讨会。

 

  减灾教育课程基地不同于以往以做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学科教学实验室,而是为开发学生创新潜质,激发学生创新意愿,实现拓展性学习和研究性实践搭建的综合性实践平台。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实践型、开放型、研究型的特点满足和丰富了学生充分互动及个性化学习需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激发了学生内在需求和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校内外统整,丰富课程资源载体

 

  减灾教育基地不仅是学生能力展示的平台,也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纽带,是社会关心教育的平台。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借力无锡市相关部门,建立了省防震减灾教育基地、市地质教育基地、气象教育基地和市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充分体现课程基地的社会性,通过多种形式建立了便于向其他学校和社区开放的共享平台,衔接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响应了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工作的要求,实现认知教育——意识培养——行为践行的有机循环统一。

 

  ()学科整合,提升学生综合学习力

 

  为系统建设减灾教育课程,提升课程的整体效能,以核心学科——地理学科为主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基于现有学科知识体系,为加强某些规则、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拓展组合相关学科教学。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开发课程,深入研究减灾教育元素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使散点知识系统化,形成课程合力,促进学生对灾害知识深而广的理解。

 

  通过学科融合,让教师在相互备课中,进行思维方式的互补和交融,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人生和生活的一个过程。学科融合促进了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学科融合已从课中合作融合拓展到课前、课后辅助合作,学习空间不局限于课堂。丰富多彩的学科融合中,学生最终提升学习思考方式以及学习的综合能力。

 QQ截图20160414110857.png

  三、课程统整:规范、可行的课程

 

  注重生命关怀,坚守学生立场,尊重发展规律是当前教育改革倡导的理念,也是减灾课程的主旋律。

 

  ()减灾教育融入课程

 

  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核心载体。在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中,以课程内涵为价值标准,将课程核心价值及特质理念、课程目标贯彻于减灾教育课程体系中,系统思考课程理念、目标、性质、内容、实施建议和评价要求,将减灾教育课程基地进行课程转化,为更好地推进课程基地的建设,采用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个性化的开发原则,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融入减灾教育理念,整合学校传统、师资力量、社区资源等优势,构建出一套适合高中生发展、有层次、有选择的课程体系。让课程意识无所不在,课程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服务。

 

  ()主题活动助力减灾教育

 

  主题活动以一个鲜明的主题为线索,主题来源于学生生活,活动项目尽可能体现主题型、教育性、实践性和渐进性。学生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活动安排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年段特点,针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体验主题。依据共建北原地学社协议,践行活动即课程经历即收获实践即学习的教育理念,在每年3月世界气象日、4月地球日、5月防灾减灾日、6月环境日与无锡市国土资源局、无锡市环境保护局、无锡市地震局、无锡市气象局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防灾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等开展系列主题综合实践探究活动,活动主要由学生设计,教师指导,既关注个体更关注团队,既关注内容更关注状态。让学生因兴趣而提升,因参与而提升。

 

  ()课题研究助推减灾教育

 

  以省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为引领,结合学科教学实际,整合不同层面的教育资源,以学校为基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发校本课程资源。通过此项研究,我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并梳理校本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实施与效果,研究成果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一等奖。

 

  学校积极吸纳省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成果,有序推进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高中课程目标序列化引领下的有效教学研究》和《学校原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课题研究与课程基地建设相契合。

 

  ()课程促进教师成长

 

  课程规划的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课程建设提供了教师发展的高位平台。课程与教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在整体规划课程时,了解教师的心理和需求,设身处地替教师着想,为教师创设适合发展的课程环境。课程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最大限度还给教师,多一些自主发展的空间,这样有利于教师潜能的开发,有利于教师发现课程,创造课程。

 

  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是教师成长的孵化器,是师生共同研究的平台、创生智慧的中心,是教师专业成长共建的过程。在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中,学校搭建研究平台,开展项目研究。减灾教育课程与学科教研工作紧密结合,学科教师研究课程标准,遴选并开发与减灾教育相关的内容、活动项目,使得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与国家课程融合生长,促进教研共同体的建立,在建设实施过程中提升教师科学教育素养,在教师科学素养提升中提高减灾教育实施质量。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