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教学网络课程设计的色彩心理效应

2015-12-18 10:1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指出了在教学网络课程设计中,色彩直感性的心理效应与间接性的心理效应的重要性,就如何结合色彩各种心理效应,实施合理的配色方案来创造具有美学的网络课程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便更好地解决教学网络课程的配色问题。

关键词:网络课程,心理效应,色彩,直接,间接
    色彩的魅力是无现的,它可以让本身平淡无奇的东西,瞬间变得漂亮、美丽起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也开始变得多姿多彩。人们不在满足于简单的文字与图片的组合,他们要求网页看上去美观、舒适、贴切主题。所以在教学网络课程设计中,色彩设计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正确认识界面色彩对学生在线学习所起的作用,首先要认识不同色彩对人的心理效应:既某种色彩能够使学生引起的心理变化。

一、色彩的心理效应

  观看色彩时,由于受到色彩的视觉刺激,而在思维方面产生对生活经验和环境事物的联想,这就是色彩的心理感觉,既心理效应。自然界色彩的鲜明特性,是通过相互色彩搭配、相互影响来发挥色彩表现力的。人们也正是从长期的观察和体验中,逐渐认识了色彩组合在感情表达上的规律。所以在网页色彩设计过程中,常常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特性、感觉和内容相互关联的色彩,进行恰当的组合。

  由于色彩的特征以及引起情感体验的不同,人们在色彩感觉上形成了某些鲜明的差别。例如:色彩有冷暖感。色彩的冷暖感是由于组成色彩的红、黄、绿、蓝引起的视觉反映及心理上的联想形成的。红、黄、橙等色相使人的视觉感红纤维产生较强的兴奋,能够使人联想到温暖的太阳、火光等红色物体,便在人们的心中形成了基本的暖色。青色、蓝色等色相使人视觉的感蓝纤维发生较弱的反映,又与寒冷、冰水、天空、阴天等倾向蓝色调的自然景物相联系,所以通称之为冷色。

  1 色彩有鲜艳感与朴素感。色彩的鲜艳与朴素除了与色调有一定的关系外,主要取决于色彩的明度和纯度。在同一色调的色彩中,明度、纯度高的显得鲜艳,明度、纯度低的显得素雅别致。从色彩的类别来看,凡明、纯度高的色调又属偏红、橙的暖色系,均显得鲜艳热烈,给人以兴奋感;凡明、纯度低的间色、浊色和彩灰色,并且又属偏蓝、青的冷色系,显得朴素,并具有沉静感。

  2 色彩有前移感与后退感。色彩在人们心中引发的前移与后退的差别,是由于色彩相互间的比较,形成的视觉上的心理反映,它来自于对于自然景物的联想。在自然环境中近处的物体色彩清晰明亮,远处的物体色彩灰暗模糊。同理,暖色和明色给人以前进的感觉;冷色和暗色给人以后退的感觉。色彩在表现上,同样面积浓重、鲜艳的色彩近,清淡、模糊的色彩远。

  3 色彩有膨胀感与收缩感。色彩膨胀与收缩的差别是某种色彩在明度与其差别较大的背景烘托下产生的。当白色色块在灰色的背景下,由于人们的视网膜受白色的刺激,感觉上增强了白色物体在灰色背景上占据的面积,形成了视觉上图形面积扩大和背景面积缩小的心理感觉;如果主体的色彩是明度低的黑色,人们的视觉感应就有相反的效果。所以,同一面积、同一背景的图形,由于色彩不同,给人造成大小不同的视觉效果。凡色彩明度高的,看起来面积大些,有膨胀的感觉。凡明度低的色彩看起来面积小些,有收缩的感觉。这种色彩差别,也常常会给人带来轻重的心理效应。一般来说,这种影响可通过两个方面来达到:(1)色彩的客观性质作用于人的感觉,多指在色彩直接刺激下的直觉反应,这种反应是下意识的,带有普遍性。在现实生活中,色彩的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是分不开的。(2)色彩间接性的心理效应。由于色彩而引起的心理效应不仅仅停留在感觉或知觉的浅层次阶段,而是导致更为深刻的心理活动过程,如联想、思维乃至记忆等。

二、色彩直感性的心理效应

  色彩是自然界中一种物理现象,它本身并不具备情感、性格,人们能感受到色彩情感,是因为人们长期对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一种共识。当人们看到红色时会联想到红旗、鲜血;看到黄色时会想到黄金、富贵;看到兰色时会联想到天空、海洋;看到绿色时会想到树页、禾苗等等,这种心理联想正是人们从长期的观察和体验中所产生的结果。由于色彩的特性以及引起情感体验的不同,人们在色彩感觉上形成了某些鲜明的差别。

  1 色彩性格在网络课程设计中的表现

  色性,指某一单独颜色的性质,冷暖关系。色彩的冷暖是由组成色彩的红、黄、绿、蓝引起的视觉反映及心理上的联想形成的。恰当的色调具有调节学生情绪,诱发学生联想,提高教学效果的功能。色彩的冷暖差异影响着学员的心理取向,不同的色调所呈现给学生的色彩感觉、心理影响成度也不一样。比如暖色调的色彩,感觉会比较爽朗、明快、热烈;冷色调的色彩,感觉则显稳重、平静、大方等。但这些现象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由于个人的成长阅历、生活环境的差异,对色彩的理解、感受也不一样。我们在进行网络教育教材的制作中对色彩的选择,要坚持色彩与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近可能创造出一种新的既有主观色彩倾向又符合教学内容情理的色彩调子。

  红、黄色系列中,红色除了具有较佳的明视效果外,并给人以活力、积极、热诚、温暖前进等感觉。能使人的视觉产生较强的兴奋,并让人联想到温暖的太阳、火光、红旗等物体,在人们的心中自然形成基本的暖色调子。当红色明度降低时还会形成稳重的、庄严的色彩感觉;黄色系列中,黄色明视度高给人以轻快、透明、辉煌、充满希望之感,在网页用色中大面积采用黄色基调,不但能给人华贵之美还有醒脑提神之效。如网络教材中的重点,要点,提示等,都使用黄色显示。总之,红、黄色系在网页设计中对表现政治类教育教材的内容是比较理想的主体色调,这种暖色的调子,它能给人们的心理感觉是革命事业的胜利、成功与辉煌,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能够发挥积极效能。

  蓝绿色系列中,绿是大自然的色彩,所传达的清爽、理想、希望、生长的意象,能让人联想到和平、平静、安全,因此交通安全信号邮电通信,军人服装等全使用绿色,因而绿色也被称为国防绿和保护色。易表现以卫生、医疗、儿童保健为主体内容的网页色彩。绿色也是中间色,它与黄和蓝相配都能取得协调;蓝色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又与天空、寒冷、冰水、海洋、湖泊、阴天等倾蓝色调的自然景物 相联系,所以通称之为冷色。蓝色有透明、清凉、冷漠、流动、深远和充满希望的感觉,是色彩中最冷的颜色。高明度的蓝显得色彩明朗、富有青春气息,华丽而大方。低明度的蓝显得沉稳、凝重,通常蓝底白字就会给人一种色彩和谐的审美享受。

  紫色具有强烈的女性化性格,给人以神秘、华贵、庄重、奢华、温馨的感觉。网页设计中,将紫色明度淡化,纯度降低,会使色彩视觉效果显得性情温和、柔美,但又不失活泼、娇艳,易与别的颜色取得协调,是女性色彩的代表,所以凡有关表现女性相关内容的网站大都采用紫色,特别是粉紫色的浪漫与温馨更会受到多数女孩子的偏爱与追捧。

  2 色调在网页设计中的表现。网站给学生留下的第一印象,既不是丰富的内容,也不是设计合理的版面布局,而是网站的色彩。色彩有鲜艳与朴素感,色彩的鲜艳与朴素除了与色调有一定的关系外,主要取决于色彩的明度和纯度。在同一色调的色彩中,明、纯度高的显得鲜艳,明、纯度低的显得朴素。从色彩的类别来看,凡明、纯度高的色调又属偏红、橙的暖色系,均显得鲜艳,给人以兴奋感;凡明、纯度低的洁色、浊色和彩灰色,并且又属偏蓝、青的冷色系,显得朴素,并具有沉静感。

  3 色彩形态在网络教材设计中的表现。色彩与形态,指心理上所要考虑的一种与形的内在联系。色彩学家伊顿,将造型要素中的三种基本形(方形、正三角形、圆形)同色彩的三原色(红、黄、蓝)做了比较、分析,结果为:红与直线的正方形关联,黄与斜线的正三角形关联,蓝与曲线的圆形关联更具有相似的表现性。其具体关系表示如下:(1)正方形的特征是四个内角都是直角且四边相等,被用来象征物体感、重量感、稳定感及确定感。(2)正三角形的本质是三条相交的线形成三个尖锐的内角,从而产生了一种积极、活泼、好斗和进取的效果。它与无重量的、明澈的黄色相对应。二角形代表了所有带有斜边的形,如菱形、梯形、锯齿形等类似的形态(3)圆是由圆心向四周作等距离移动的点的轨迹,与正方形的感觉恰好相反,使人有种温和、圆滑、轻快、极富流动性的感觉。圆形同透明的蓝色相适应,它代表了一切具有弯曲的、轮环特点的形状,如椭圆形、波形、抛物线形等。概括地说,正方形象征着静止的事物;三角形象征着思想;圆形则代表着处于不停运动的精神。在网页设计中,形状和色彩的表现特性是同时的,相辅相成的,无形的色彩设计是不存在的。

三 色彩间接性的心理效应

  色彩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对人来说无所谓感情,这里所说的色彩感应只是发生在人与色彩感觉之间的心理变化。人们对于色彩的考虑往往是通过心理来判断的。比如,学生在点击网络教程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网页的各种色彩决不会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它会让人无意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映,或喜悦高兴,或欣赏爱慕,或厌恶憎恨,这种情绪和情感便是对色彩的一种特除的间接反映形式。一般来说,当色彩的物理性刺激直接导致的心理体验的同时都会产生这种色彩的间接心理效应,如饱和的红色,在强烈刺激下令人产生兴奋、闷热的心理情绪,这是因为该红色与我们生活印象中的火、血、红旗等概念相关联,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战争、伤痛、革命等,这种因直感性效应的联想所引起的更为强烈、层次意义更深的心理反应,即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效应的结果。

  1 心理学的同构原理。具体对色彩概念而言,根据心理学的同构原理,一种色彩可以与具象的物体、抽象的词汇、一个场面、一种情感等形成异质同构关系,从而赋于色彩以生命和意义,使其具有表现大千世界的功能属性。包括色彩感觉的转移、传递,色彩的联想、象征、好恶、思维乃至记忆等皆带有较多的主观性、特殊性、复杂性、广泛性。

  2 色彩联想与嗜好。从心理学上看,联想是知觉的产物,它不仅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还能同时影响到其他感觉器官,如听觉、味觉、触觉等,比如看到一些色调很嘈杂,或者说两种颜色很和谐,这里的嘈杂与和谐均属于听觉的范围。色彩与触觉的关系也是同一个道理。如红色与蓝色的物体虽然同质,但用手去摸,会给人造成红色物体坚硬而温暖、蓝色物体柔软而冰凉的错觉;同样,明亮的色彩比暗浊的色彩使人感到洁净。色彩与味觉的关系也非常受人重视,因为适当的色彩可以增进人的食欲。心理学家认为,明色调的食物一般比暗色调的食物容易下口,而暖色系的食物与冷色系的食物则对人的胃口影响不大。如按色相来分,红橙通常代表苦与辣的感觉,黄色则代表甘甜,绿蓝色表示酸味,紫意味着腐臭,白色为平淡无味,黑是味浓等。每个人对色彩的喜好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这种差别一方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每个人的状况如性别、年龄、职业、教育、宗教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具有很强的特殊性。

  3 流行色、常用色与个性色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我们都生长在一个充满着彩色的世界,色彩一直刺激我们最为敏锐的视觉器官,而网络教材的页面色彩往往是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正确处理流行色、常用色、个性色在网络教材中的应用,使教材内容与色彩表现形式得到完美结合,突出色彩对人的情感作用,为学生的知识获取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作用。流行色既指一个时期某一领域的全威部门所预报发布的色彩,令多数人喜欢并接受的色彩。流行色的应用主要在于流行色调的构成,即一定色彩的明度、纯度和组合。这是应用流行色方面首先必须建立的一个基本概念。流行色是一个时代短暂的新鲜点缀,常用色才是合乎个性及地方性色彩的。是要“流行”,还是要“个性”,是每个网页设计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四 结语

  本文围绕教学网络课程设计的色彩与调子对学生产生的心理效应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剖析,并指出了构建网络课程设计的色彩与内容的关系及不同色彩对学生产生的不同心理影响。为教师制作网络教材,正确选用色彩提供了详细的理论依据。但是,要真正实现网络教材的主体色彩明确,贴切教学内容主题,符合学生审美需求,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学习,逐步加深对色彩的理解,掌握其规律性的东西,增强驾驭色彩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网络教材承载知识,传递信息的功能,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作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