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教师称呼学生的艺术

2015-12-18 10: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从教师对学生称呼的艺术作用方面入手,对教师运用语言艺术产生的效果进行了论述。教师的语言是一种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是教师把爱心、耐心、宽容和理解洒向学生的过程。而语言的表达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形式,它涵盖了师生交流的内在因素,这种交流往往使学生感觉亲切和体贴,教师可以利用称呼改善师生关系,改进工作态度,增加亲和力,实现教育意图。

关键词:称呼;策略;改变
  一.恰当称呼的重要性

  “称呼”是师生交往的起点,反映着师生之间的关系,反映在教师的思想修养当中。教师语言的魅力能够起到细雨润物之效。教师营造亲切、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不仅给课堂定下了一个愉快、和谐的基调,而且也捕捉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外,教师在激趣中,引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在实践中,提供学生的参与条件;在分层中,拓展学生的参与范围;在演练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效果。这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就体现了教师的语言艺术的魅力。

  但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许多教师称呼学生却没有意识到称呼还需要艺术,完全随心所欲,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也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有时甚至因“恨铁不成钢”或图一时“口快”,对学生直呼带有侮辱成分和歧义的绰号、名称,无意之中便伤害了学生。

  二.不同情况下对学生的称呼

  (一).称呼学生整体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邻班同学(也是好朋友)的班主任老师称呼他们全班同学为“你们班”或者是“你们”,于是经常就可以听到朋友的抱怨:“他难道不知道自己是我们的班主任吗?整天‘你们班’、‘你们班’的,他是不愿意做我们的班主任吧!”确实,作为一名班主任,称呼自己的班集体却用“你们班”,让人听了一点亲切感也没有,一点也不舒服,也难怪几年下来他们班学生对他没有什么感情。

     而我当时的班主任老师对我们班整体的称呼都是“我们班”或者“女士们”、“先生们”之类,听起来十分亲切而且新颖,所以当时的我们都很喜欢班主任,甚至毕业后还对他记忆犹新。

     以上两位班主任给人截然不同的感觉。所以我认为,作为班主任,就应该与学生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应该有“你们”、“我们”之分,而是应该用一些听起来使人感觉亲切的称呼去称呼学生整体,使自己与学生站在一个平等的角度,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不同之处。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愿意与老师相处、交流,老师才能了解学生,走近学生,才能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

  (二).称呼学生个体

  (1)姓名连称。这种称呼一般用于正式场合,特别是表扬学生时一定要姓名连称,这样就显得有明确的针对性,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表扬是真诚的,而且是庄重的,使受表扬的学生能从老师的称呼中感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

  (2)只称名。这种称呼适用于三字或三字以上的学生,多用于个别谈心、平时交往谈话或是辅导功课时。只呼其名不呼其姓,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缩短学生和老师的感情距离,使学生从老师对自己称呼的变化中感受到温暖。就算是批评也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是友好的,充满情意的,让学生减少心理上的抵触情绪。

  (3)趣称。有些同学有好听文雅的绰号,若在一些娱乐、游戏、郊游等场合以绰号相称,会让学生觉得平等亲切。在学生集体中,难免彼此会给对方起一些外号,而且相互起外号的学生之间一定是关系不错的的,老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叫他们的外号,就可以大大地缩短老师与学生个人之间的距离,你的教育教学效果将会取得较高的效果。

  (4)特称。这样的称呼,通常是以学生的专长来称呼学生。比如,可以把体育好的学生称为“运动健将”,喜欢唱歌的称为“未来的音乐家”,喜欢画画的称为“未来的画家”,喜欢写作的称为“未来的文学家”等。这样的称呼,不仅能对课堂氛围起到活跃的作用,而且,在无形中,就给学生一个不用明说的目标,让他们沿着自己的目标去不断努力,使他们的专长得到比较好的发展。

  读高中的时候,班里有位男同学擅长长跑,学校每年的田径运动会长跑冠军都由他独占,他也因此得到一个称号——“马拉松”。开始的时候,这样叫他的只有我们这些同学,到后来,英语老师知道了他的这个称号,也这样称呼他,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这位“马拉松”同学之前的英语成绩很差,就是在英语老师叫他“马拉松”之后,他的英语成绩逐渐提升,高考居然考出了九十多分,这不得不归功于老师对他的称呼的改变。

  三.学生称呼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教师最高尚的品质就是人性。”人是最重感情的,特别是尚未成年的学生。对学生施以恰当的称呼便是具有较浓的人情味,便是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感情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如果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在工作中用好这个办法,便能使学生在一个宽松、温暖的环境里茁壮成长。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能用心为学生送去一声亲切的呼唤,就不难发现:学生是那样可爱,教育是那么伟大。

  因此,教育无细事,教育的千里长堤其实正是由件件“细事”构筑而成的,对学生的称呼就包含其中,教师切勿以事小而不为,因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什么学生,在什么情景下,使用什么样的称呼,教师都应慎重对待,使称呼学生成为一门艺术,成为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张先华,先进的教育策略【M】.四川大学出版社

[2]赵作银,教师称呼学生艺术一席谈【J】.教学与管理,2007.(0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