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键词:
过去,老师是知识的载体,老师就是知识,知识就是老师。课堂上老师喋喋不休,主观片面的强调学生服从,专制的压制学生的发展思维,容不得异议和越雷池半步去答题。有的老师甚至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训斥责骂学生。这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师道作风是时候要摒弃了。课改中,我们语文老师该如何定位师生关系?我认为,应首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尊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应该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一 、勇于当学生的学生。今天,老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信息,掌握知识,甚至有时懂得的知识比老师还多。学生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可以启发老师,使老师“教然后知困”;学生提出的批评意见可以帮老师纠正过失;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许多优秀品质,对老师提高道德修养也不无裨益。孔子就非常注意向自己的学生学习。《论语》记载有这样一个例子:“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与学生谈诗,因听到学生有新意的见解而感到乐不可支,对学生大表赞赏,这不正是教学相长的最好例证吗?这使我想起这样一节课:”同学们,你们能用子字组词吗?”一个孩子回答:“车前子、五味子。”学生的答案是两种中药的名字,原来他的爷爷是为老中医,在爷爷的影响下,他知道了不少中药的名字。可是老师的评价却是:“什么词?没听说过。”结果学生只好自我纠正:“桌子、椅子。”老师顿时露出满意的微笑。还有一节课“学了乌鸦喝水这个故事以后,请你用自己的话称赞一下乌鸦行吗?”一个孩子发言:“乌鸦不聪明,我不称赞它,如果它能用吸管喝水那才叫聪明。”老师大怒:“胡说八道。”学生只好耷拉着脑袋说:“乌鸦你真聪明,我要向你学习。”就这样,学生的课外知识被否决,创意被扼杀,。这样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标准件,相似行,全等形,学生将如何面对将来错综复杂的社会?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请教,你便不知他的环境,不知他的能力,不知他的需要,那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勇于当学生的学生,才是一个优秀教师成熟和睿智的标志。
二、宽容也是教育。“严师出高徒”这句话曾一度被人们封为真理,因此家长千方百计把子女弄到由严师执教的班级,还不忘再三叮嘱:“哪些地方做不好您尽管罚。”于是学生没完成作业罚抄写50遍,回答错误罚站着听课,考试不及格罚跑步10圈……手段五花八门。学生俨然成了“劳改犯”。然而,在这种严师教导下的孩子又有多少个成为了高徒呢?相反,体罚或变相体罚只能令学生对老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这样,老师的所谓教育无形中变成了推学生走上歧途的动力。记得在一节语文公开课上,老师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该学生战战兢兢站起来,读不出半个字。老师走近他说:“不要紧,老师期待你下一次精彩的朗读。”下课了,其他同学都去玩了,唯独他还坐在座位上一遍又一遍的朗读着。这便是宽容的力量,没有别的教育方法比宽容更见成效了。
三、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语文老师曾经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打天下。然而,这种单纯说教式,口受式的教学已经经不起课改浪潮的冲击。要提高形式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我们应充分利用电化手段。如录音机、录像、多媒体等。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题气氛,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我让学生通过观看地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的视频以此激发学生对“只有一个地球的理性思考。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内心受到震撼,而且令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只有一个地球”,在理智上坚持保护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