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当代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标准与维护

2015-12-15 10: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进入21世纪,人们从关心“身体健康”到更多地关心“心理健康”和“精神保健”,这已成为新世纪中人类自身发展的一大主题。学员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学员应具有与年龄和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随着我国的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及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代学员的心理健康标准及心理健康维护,应引起高度的关注。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维护;学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价值越来越关心。 特别是在这信息化、科技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中,个人、家庭的生活及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人对于精神健康的重视,对于心理健康和维护的需求在不断地增长。作为当代学员这一特殊群体在这一方面的需求显的尤为重要。
1 心理健康的含义
  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各国的心理学专家的定义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是指“精神卫生”,“身心健康”,“精神保健”等。在学校中,心理健康是作为一个教育用语出现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的含义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症状或疾病,而是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精神和与社会相适应的心理状态。
  美国把心理健康称为“mental health”(精神健康),这是美国社会一个通用语。每年美国政府的一些政策研究常常将“精神健康”放到有关的计划中去,美国每年的政府白皮书中总要列入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台湾把心理健康称为“心理卫生”,以取代“精神卫生”这个用词。日本近年来在学校、医疗、保健、企业等领域中十分重视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这个词使用率相当高。
  美国的心理健康学家Neyes,A.P.指出,心理或精神健康的内涵是符合自我人生发展的目的,自立自强,认知显示,具有适应变化的意志以及理解、帮助他人的能力;工作具有持久性和效率性;有抗挫抗压的心理素质;在生活中能找到愉快,具有自我实现的能力等。
  目前在心理学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哈塔(Jahoda,M.)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他提倡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Positive mental health),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很有教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自我认知的态度。心理健康的人,能对自我做出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体验、感情、能力和欲求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2)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心态绝对不是消极、厌世的或万念俱灰的,他会努力去实现自己内在的潜能,自强不息,即使遇到挫折,也会成长起来,去追求人生真正的价值。(3)统一、安定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处理内心的各种能量,使之不产生矛盾和对立,保持均衡心态。他对于人生有一种统一的认知态度,当产生心理压力和欲求不满时,有较高的抗压力及坚韧的忍耐力。(4)自我调控能力。对于环境的压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对的稳定,并且有自我判断和决定的能力。不依附或盲从与他人,善于调节自我情绪和能力,果断地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5)对现实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他能正确地认知现实世界,判断现实。(6)积极地改善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受环境的支配、控制,而是顺应环境,适应环境,并积极地改善、变革环境,使之适应人的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热爱人类,适当地工作和游戏,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问题。
2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近年来,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如,王效道,1990;马建春,1990。)提出过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注意的是,无论心理健康标准如何,都只是一种相对的衡量尺度,应该辩证、全面地理解和应用。
2.1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简单地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个人就一定是心理不健康,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2心理健康状态并非静态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既可以从不健康转变为健康,亦可以从健康转变为不健康,心理健康与否只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
2.3处于方便的需要,虽然可以笼统地简单地把心理状态分为健康和不健康,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它并非泾渭分明的对立的两极,而是一种连续的状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从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不太重的心理障碍这样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到心理健康状况一般、无明显的心理和社会不适,直到心理健康良好,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心理健康的状况与其说是正常与异常这种类型上的差异,不如说是程度上的差异。
2.4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概念。不同的国家、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阶层(如年龄、文化、职业、性别)需要不同的心理健康常模。
3 学员心理健康标准
  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根据军校学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其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学员学习、生活、工作的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学员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最需要的心理保证,因而也是衡量学员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一般来说,经过高考的选拔足以表明学员的智商是正常的,且总体水平会高于同龄人。衡量学员的智力,关键在于看学员的智力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学员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的标准是: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智力结构中各要素在其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都能积极协调地参与,并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乐于学习。
3.2情绪健康。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这是学员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情绪在心理变态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学员的情绪健康包括以下内容:(1)愉快情绪多于不愉快情绪,一般表现为:乐观开朗,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满怀自信,善于自得其乐,对生活充满希望;(2)情绪稳定性好,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使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也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3)情绪反应是由适当的情境引起的,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绪的情境相符合。
3.3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标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 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水平。意志健全的学员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行,既不顽固执拗、轻率鲁莽、言行冲动,也不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害怕困难。
3.4人格完整。人格,在心理学上指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既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学员人格完整的主要标准是:(1)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2)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3.5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学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学员是在与现实环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在自己的实际活动中,认知自己的。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应比较接近现实,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点感到欣慰,但又不狂妄自大;对自己的弱点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善于正确地“自我接纳”。
3.6人际关系和谐。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学员也同样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学员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学员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其表现为:(1)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2)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3)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于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4)宽以待人,乐于助人;(5)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6)交往动机端正。
3.7适应能力强。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心理健康的学员,应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和未来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思想和行为都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这里所讲的是适应,不是被动、一味的迎合,甚至与不良风气、落后习俗同流合污,而是在认清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逃避现实,不妄自尊大、一意孤行,与社会需要背道而驰。
3.8心理行为符合学员的年龄特征。学员是处于特定阶段的特殊群体,学员应具有与年龄和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一个学员若经常严重地偏离这些心理行为特征,则有可能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4心理健康的维护
  健康心理的维护必须引起现代人的重视。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遭遇的问题各异,也就没有一套用于个人而皆准的方法。本文所介绍的原则和方法不见得重要,重要的是你得去做,因为生活本是一种艺术。
4.1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自卑自怜者、自暴自弃者和自傲自负者也并非全然不了解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也认识了自己,但却用一种歪曲的形势对待自己,既不能真正接受自己,其根子就是自卑。接受现实的自我,选择适当的目标,寻求良好的方法,不随意退却,不作自不量力之事,才能创造理想的自我,欣慰接受自己,于是可避免心理冲突和情绪焦虑,使人心安理得获得健康。
4.2面对现实,适应环境。能否面对现实是心理正常与否的一个客观标准。心理健康者总是能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一则他们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改造环境,以求外界现实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另则在力不能及的情况下,他们又能另择目标或重选方法以适应现实环境。
4.3结交知己、与人为善。乐于与人交往是心理健康必备条件。与人相处之时,正面态度或情绪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应多于反面态度或情绪如仇恨、嫉妒、怀疑、畏惧、憎恶等。人生是美好的,与人相处有利心理健康。
4.4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学会休闲。勤奋学习取得好成绩能体现出个人价值,获得心理上满足。努力工作事业有成会有一种成就感。但也应合理安排休闲时间或郊游、或聚会、或参观展览等。要使休闲日丰富多彩,真正成为恢复体力、调剂脑力、增长知识、获得健康的时机。

参考文献:
[1]《临床心理学》 徐光兴  上海教育出版社
[2]《心理医生》  易法建等  重庆大学出版社
[3]《当代中国学员心理特点与教育》  马建春  王东莉  上海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